華文網

孩子膽小害羞,不愛和其他小朋友玩,聽聽育兒專家怎麼說

我家月月3歲啦,平時在家很愛笑,也愛鬧,但是一出門就跟變了個孩子似的,也不說話,怯生生地躲在我背後,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別的小孩跟她說話,她也直往後躲,也不回應,

這樣是不是有社交障礙啊!

小雪最近不愛叫人了,對很多熟悉的人突然變得不怎麼搭理了,以前小姨每次來,小雪都跟小姨玩得很好,最近幾次小姨過來,小雪都遠遠地坐在邊上,感覺很生疏,這丫頭怎麼突然開始認生了。

平時我和米粒爸爸經常和米粒開玩笑的,米粒也笑呵呵地回應,昨天帶米粒出去跟閨蜜吃飯,我就說了句:米粒有點胖哦,吃的比其他女孩子多。米粒就生氣了,捂著臉就哭了,好突然啊!我都不知道孩子的臉皮為什麼突然這麼薄了!

孩子兩歲左右,很多家長都會發現,一直外向的孩子突然開始害羞了,

也不愛跟小朋友玩了,變得很敏感,愛臉紅,遇到生人就躲在媽媽身後,家長們都感歎孩子之前不這樣的,如果強迫孩子參與互動,還會惹哭孩子,憂心孩子是不是發育不正常。

一歲半到兩歲半,幾乎所有孩子都要經歷一個害羞的時期,這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的標誌,是成長中一個正常的過程。家長們不必過於擔心,不要因為孩子不跟人打招呼就給孩子施加壓力,

只需要好好引導,給孩子更多空間,一般到三歲後,這種現象自己就好了。

害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對孩子的害羞,家長要記住這兩點:

1

不要給孩子進行強化

寶寶在面對陌生人時會害羞,甚至逃避,父母首先要認識到,這不是問題,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不願意開口覺得自己面子過不去,就會當著大家的面批評,指責孩子:“你怎麼這麼害羞呢!一點都不好”“我們家孩子很害羞的,怕見陌生人,你不要見怪哈。”“他不叫你是因為害羞了,這孩子臉皮薄。”如果父母長期將“害羞”這個詞定格在孩子身上,慢慢地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害羞”的人,他就會更加封閉自己,更加害羞。

2

不要強迫孩子打招呼

在見到所謂的“熟人”之後,

出於禮貌,家長都會要孩子打招呼:“你認識的啊,這是你XX阿姨啊,快叫人啊”“你這孩子,怎麼不叫人呢!真不乖!”“你看XX小朋友多好,你這樣沒禮貌知道不?不可以這樣。”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更怕見陌生人。如果孩子不願意和人打招呼,家長千萬別強求孩子,相比來說,孩子的感受比面子更重要。

做到這兩點能夠減輕孩子對自己“害羞”的心理負擔,更多父母還是希望能夠引導孩子變得活潑開朗,小編整理了幾招,讓害羞寶寶變得更大膽!

和孩子溝通害羞的原因

有時候大人覺得很正常的事情,在孩子眼裡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孩子只是還沒想好怎麼稱呼來人,在思考的時間裡,大人就覺得孩子是害羞,不打招呼,然後開始斥責孩子,孩子索性就沉默了。其實有時候,孩子不是不禮貌,只是真的沒想好,對於不知道怎麼去做而產生恐懼心理。如果孩子出現害羞的行為,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害羞。

給孩子緩衝的時間

對於害羞的孩子,父母要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適應和別人的交往,每次帶孩子和陌生人/小朋友萬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你要記得跟XXX打招呼哦”之類的話,可以從側面引導孩子,“這個應該叫XX,上次你們一起玩過球的記得嗎?如果孩子不願意開口也沒關係,你可以對孩子這樣說:“媽媽知道你還沒準備好,沒關係的,咱們下次再說。”

帶孩子感受人際交往的樂趣

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讓他多和其他人接觸,讓孩子感受到跟他人一起玩耍是很愉快的,不要錯過附近的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帶孩子一起加入,剛開始孩子會寸步不離地跟著你也沒關係,先讓孩子看其他小朋友玩,引起孩子的興趣之後,引導孩子慢慢加入小朋友的隊伍,如果孩子想離開,不要勉強孩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愉悅。

表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在這些過程中,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父母都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讚賞,比如說,今天孩子見到樓下的小朋友跟人家把手了,在電梯裡遇見阿姨對人笑了等等現象,只要孩子表現出社交行為,家長都要及時地誇獎寶寶。

多做社交遊戲

平時在家裡,父母可以和孩子多做一些社交遊戲。比如,去商場購物,寶寶扮演顧客,家長做店主;行人問路,一方扮演問路的人,一方扮演指路的人;假裝做客遊戲,孩子和父母分別扮演客人和主人等等,這些遊戲角色也可以反過來反復練習,可以讓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社交場景,也能鍛煉孩子的理解能力,在不知不覺中熟悉社交禮儀。

父母要做榜樣

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知道怎麼跟人相處融洽的,社交經驗需要累積。孩子的社交經驗最開始是從父母等養育者身上學來的,如果父母本身都屬於害羞型的人,都沉默寡言,不善於社交,孩子自然也學不到跟人社交的技巧,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害羞,也被剝奪和限制了與他人接觸的機會。

做到這兩點能夠減輕孩子對自己“害羞”的心理負擔,更多父母還是希望能夠引導孩子變得活潑開朗,小編整理了幾招,讓害羞寶寶變得更大膽!

和孩子溝通害羞的原因

有時候大人覺得很正常的事情,在孩子眼裡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孩子只是還沒想好怎麼稱呼來人,在思考的時間裡,大人就覺得孩子是害羞,不打招呼,然後開始斥責孩子,孩子索性就沉默了。其實有時候,孩子不是不禮貌,只是真的沒想好,對於不知道怎麼去做而產生恐懼心理。如果孩子出現害羞的行為,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害羞。

給孩子緩衝的時間

對於害羞的孩子,父母要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適應和別人的交往,每次帶孩子和陌生人/小朋友萬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你要記得跟XXX打招呼哦”之類的話,可以從側面引導孩子,“這個應該叫XX,上次你們一起玩過球的記得嗎?如果孩子不願意開口也沒關係,你可以對孩子這樣說:“媽媽知道你還沒準備好,沒關係的,咱們下次再說。”

帶孩子感受人際交往的樂趣

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讓他多和其他人接觸,讓孩子感受到跟他人一起玩耍是很愉快的,不要錯過附近的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帶孩子一起加入,剛開始孩子會寸步不離地跟著你也沒關係,先讓孩子看其他小朋友玩,引起孩子的興趣之後,引導孩子慢慢加入小朋友的隊伍,如果孩子想離開,不要勉強孩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愉悅。

表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在這些過程中,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父母都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讚賞,比如說,今天孩子見到樓下的小朋友跟人家把手了,在電梯裡遇見阿姨對人笑了等等現象,只要孩子表現出社交行為,家長都要及時地誇獎寶寶。

多做社交遊戲

平時在家裡,父母可以和孩子多做一些社交遊戲。比如,去商場購物,寶寶扮演顧客,家長做店主;行人問路,一方扮演問路的人,一方扮演指路的人;假裝做客遊戲,孩子和父母分別扮演客人和主人等等,這些遊戲角色也可以反過來反復練習,可以讓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社交場景,也能鍛煉孩子的理解能力,在不知不覺中熟悉社交禮儀。

父母要做榜樣

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知道怎麼跟人相處融洽的,社交經驗需要累積。孩子的社交經驗最開始是從父母等養育者身上學來的,如果父母本身都屬於害羞型的人,都沉默寡言,不善於社交,孩子自然也學不到跟人社交的技巧,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害羞,也被剝奪和限制了與他人接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