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登月第二人”奧爾德林現身中國 87歲仍滿世界飛 新目標登火星

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員尼爾·奧爾登·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第一個踏上月球並留下腳印,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從此被高光籠罩。

跟在阿姆斯壯身後出艙的巴斯·奧爾德林(Buzz Aldrin),

成為第二個踏上月球的人。許多年來,媒體最愛的問題之一是,沒能成為登月第一人,你遺憾嗎?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奧爾德林的故事,在登月返回後戛然而止。與那段廣為傳頌、婦孺皆知的歷史相比,奧爾德林此後的生活,影響力著實有限。然而,動態的他,遠比已固化的歷史片段有趣得多,豐富得多。

65歲,他出席《玩具總動員》首映禮,因為主角"巴斯光年"的靈感源自他的名字。

72歲,有人指責當初的登月是騙局,他回以老拳。83歲,他出版書籍,暢談火星探索的可能性。86歲,他前往南極旅遊,一度因身體狀況緊急撤離。

今天的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87歲的他再度談起火星計畫,眼神灼灼。

▲登月之後,奧爾德林一度抑鬱。圖來自奧爾德林推特

以中國的標準來看,奧爾德林實在不像87歲。他滿手戒指和手環,一天能發好幾條推特。他在全世界飛來飛去,跟成千上萬的人分享過去和未來。出席活動時,他往往穿著帶有自己名字和登月圖案的 T恤,即使穿正兒八經的西裝,也要配上全是星球花紋的領帶。

奧爾德林的名望來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登上月球表面--事實上,他們當年差點沒能回家。完成任務離開月表時,

奧爾德林沒有按標準方式操作,導致飛船無法啟動。情急之下,宇航員都會隨身攜帶的氈頭筆幫了大忙。

"我制服的肩膀口袋中有一隻氈頭筆,為了防止嘗試失敗,我把倒計時程式提早了數小時。我把筆插入斷路器開關原來所在的小開口中,我確信這把筆可以充當臨時開關,我們將離開月球了。"奧爾德林晚年在書中回憶。

即使人類首次登月已過去半個世紀之久,

奧爾德林仍因此被銘記。"每回出門都有人跟我說,當年我登月時他們在哪。這位空乘當時在奧地利。"5月25日,奧爾德林發佈了一張和空乘的合影,配上如此推文。他還添加了定位,是在德國的法蘭克福機場。

出席 NASA 活動、出席博物館活動、出席慈善組織活動、出席商業品牌活動……昔日的登月英雄,儼然成為社會活動家,風光無限。

▲圖來自奧爾德林推特。

鮮有人知的是,英雄也曾迷失方向。奧爾德林曾在自傳中披露,1971年從NASA退役後,他覺得生活失去了目標,患上抑鬱症,並開始酗酒。期間,他接連結束了兩段婚姻,還曾靠推銷汽車謀生。直到遇上第三任妻子,他的生活才逐漸好轉。

昔日的頹廢生活似乎沒有在奧爾德林身上留下明顯的痕跡。在全球航太探索大會現場,他看起來精神很好。人們包圍著他,即使是在他用餐時,也頻頻有鏡頭向他對準。

登上月球之際,奧爾德林感慨眼前景象是"華麗的蒼涼"。後來他對媒體解釋,"華麗"是指人類成就,"蒼涼"是指月球。沒有空氣、一片漆黑、每個月一半炙熱一半寒冷的月球,簡直是最荒涼、最缺乏生氣、對人類最不友好的地方,不適於人類生存。

與月球和輝煌的過去相比,奧爾德林更願意談論的是火星和未來。他透露,關於登陸火星一事,自己已經琢磨了30年了。2013年,他還出版了《火星任務》一書進行專門闡述。在他看來,與其花費巨大財力精力重返月球,不如儘快執行火星登陸計畫。他的目標也不僅僅是成功登陸火星,而是建立基地,使人類能夠在火星上永久居住。

"我們應該在地面上做好細節上的準備,然後把人送上月球,讓他們在月球上完成航天器的組裝和測試。如果成功,那些人就可以接著去火星了。我的方案是,每26個月發射一次,每次發射3個火星登陸器,每個登陸器裡6個人。"2014年,奧爾德林來中國參加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時,對媒體如是說。

▲奧爾德林在2017年全球探索大會。馮群星 攝

奧爾德林曾經判斷,人類將在首次登月後70年內登陸火星。後年,也就是2019年,就是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他坦言,自己可能看不到人類登陸火星的那一天了。即使有生之年內這個機會來臨,自己的年紀也不適合再做太空人。

不過,奧爾德林仍在不斷完善著他的設想。據媒體報導,他已經與普渡大學開展合作,並證實了其設想的可行性。他在本次全球航太探索大會的演講很學術,題為《迴圈飛行器登陸火星路徑》。演講PPT 密密麻麻,用各種顏色標記著飛往火星的分解任務。奧爾德林說,考慮到任務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他希望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都能參與進來。

▲奧爾德林帶來的密密麻麻的 PPT。馮群星 攝

"如果大家有任何的意見和建議,歡迎與我聯繫。每個人的思想都有閃光點,我也期待著與你們溝通。讓我們共同前往火星吧!"演講結束,奧爾德林振臂一呼,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采寫:南都記者 馮群星

在全球航太探索大會現場,他看起來精神很好。人們包圍著他,即使是在他用餐時,也頻頻有鏡頭向他對準。

登上月球之際,奧爾德林感慨眼前景象是"華麗的蒼涼"。後來他對媒體解釋,"華麗"是指人類成就,"蒼涼"是指月球。沒有空氣、一片漆黑、每個月一半炙熱一半寒冷的月球,簡直是最荒涼、最缺乏生氣、對人類最不友好的地方,不適於人類生存。

與月球和輝煌的過去相比,奧爾德林更願意談論的是火星和未來。他透露,關於登陸火星一事,自己已經琢磨了30年了。2013年,他還出版了《火星任務》一書進行專門闡述。在他看來,與其花費巨大財力精力重返月球,不如儘快執行火星登陸計畫。他的目標也不僅僅是成功登陸火星,而是建立基地,使人類能夠在火星上永久居住。

"我們應該在地面上做好細節上的準備,然後把人送上月球,讓他們在月球上完成航天器的組裝和測試。如果成功,那些人就可以接著去火星了。我的方案是,每26個月發射一次,每次發射3個火星登陸器,每個登陸器裡6個人。"2014年,奧爾德林來中國參加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時,對媒體如是說。

▲奧爾德林在2017年全球探索大會。馮群星 攝

奧爾德林曾經判斷,人類將在首次登月後70年內登陸火星。後年,也就是2019年,就是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他坦言,自己可能看不到人類登陸火星的那一天了。即使有生之年內這個機會來臨,自己的年紀也不適合再做太空人。

不過,奧爾德林仍在不斷完善著他的設想。據媒體報導,他已經與普渡大學開展合作,並證實了其設想的可行性。他在本次全球航太探索大會的演講很學術,題為《迴圈飛行器登陸火星路徑》。演講PPT 密密麻麻,用各種顏色標記著飛往火星的分解任務。奧爾德林說,考慮到任務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他希望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都能參與進來。

▲奧爾德林帶來的密密麻麻的 PPT。馮群星 攝

"如果大家有任何的意見和建議,歡迎與我聯繫。每個人的思想都有閃光點,我也期待著與你們溝通。讓我們共同前往火星吧!"演講結束,奧爾德林振臂一呼,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采寫:南都記者 馮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