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家三級醫院為何要開全科?

家門口的全科醫生轉診大醫院,常會遭遇“水土不服”:社區分科相對籠統,具體轉向大醫院的哪個科室,需要有效銜接與指導,一旦缺位,雙向轉診可能出現偏差。在楊浦區,“轉診誤差”卻已明顯改善。

作為區域醫療中心,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上海楊浦區中心醫院)4年前成立“全科醫學科”,為社區全科醫生的實力提升奠定扎實基礎。這也是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之後,申城第2家開設全科醫學專業的三級醫院。

三級醫院為何要開全科醫學專業?楊浦區中心醫院院長于德華教授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區域協同發展過程中,區域醫療中心責無旁貸;以病人為中心整合醫療資源,

構建臨床、預防、康復、人文為一體的全科專業,讓醫療模式更趨科學合理,讓區域居民從中得益。

綜合性醫院長遠發展離不開全科

“如果從經濟效益上來看,設立全科醫學科並不划算”,于德華直言,“但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全科醫學是未來方向。”在這位院長看來,社區急需大量全科醫生,全科醫生則需要臨床技能培養基地。除卻院校培養,

三級醫院在其中應有所擔當,承擔起建設人才隊伍的重任;此外,從三級醫院自身發展來看,全科醫學可以連結當前火熱的老年醫學、康復醫學,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填補全科這一環節,將使醫院整個學科鏈更趨完整。

基於上述考量,2013年同濟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全科醫學系,由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牽頭組織、彙集資源,同時在院正式建立全科醫學科,科室於次年正式運行。

這也是全市第2家三級醫院開設全科醫學科。1994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國內率先開設全科醫學科。相比中山醫院,楊浦區中心醫院的全科醫學有其特點:除了建設全科醫生多層次培養體系和開展全科方向的研究外,注重進行區域資源整合和就診模式重構。全科醫學科從三級到社區一以貫之,區域“1+1+1”模式漸成雛形。全科醫學科運行第一年,資料已頗喜人:由全科門診轉至其他專科的比例為16%,
就診人群中,60 歲以上占56%;全年病房出院人數2000餘人,轉專科的比例為2.4%。

培訓全科醫生,區域資源協同

耄耋之年的宣老伯夫婦住在楊浦區新江灣城社區,老伯患有腦梗塞後遺症,老伴毛病更不少:多年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兩口看病多有不便。楊浦區中心醫院中原分院綜合管理辦公室瞭解到這一情況後,主動聯繫了醫院全科醫學科、老年醫學科負責人,

同時聯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上門為老伯夫婦做身體檢查、制訂保健和用藥詳細方案。至此,宣老伯看病再也不用穿過大半個楊浦區來醫院,只要在家門口醫院就能解決。“1+1+1”就診路徑更為清晰。

實現區域醫療資源的協同發展,僅靠三級醫院“開新科室”還遠遠不夠。作為培養基地、實現全科醫生同質化培養,成為楊浦區中心醫院全科醫學科的一大任務。自2015年起,楊浦區衛計委投入專項資金,楊浦區中心醫院著手聯合楊浦區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3年時間培訓社區所有副主任醫師以下全科醫生。專案培訓從心電圖診斷能力、放射科讀片能力、慢性病資訊化管理能力入手,社區診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長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波告訴記者,“扎實社區全科醫生功底,‘1+1+1’家庭醫生組合式簽約才有深入開展的空間。在三級醫院帶教下,現在只要5分鐘,社區做的檢查便可即時傳送至三級醫院,經專家診斷後再返回結果,如此一來,居民在社區也能享受到同質化診療服務。”記者獲悉,近兩年,楊浦區中心醫院借助于全科醫學系開展全科醫生執業能力培訓工作坊,每期學員爆棚,除卻來自楊浦區的全科醫生,嘉定、閔行等區域的同行也慕名而至。如今,根據健康管理需求和社區醫生科研能力狀況,楊浦區中心醫院全科醫生培訓專案中又新添“健康管理、科研能力”內容,能更好地提升全科醫生的綜合能力。

楊浦區中心醫院全科醫學科專家在社區服務居民。

從理念到科研,大醫院傳遞“新內容”

三級醫院建設全科醫學科,普及了技能、更傳遞了全科醫學理念。“同樣是一個症狀背痛,專科與全科的視角大有不同。”于德華解釋,“專科更側重於只看背部是否患病,全科將從個體行為方式、家庭背景和社會心理等多角度來找尋病因。”專家表示,全科醫學涵蓋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人文醫學4個模組,但當前全科醫生培養短板仍不少,偏倚臨床模組成為“通病”。金花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全科醫學系博士研究生,她研究的課題是多病共存,她坦言,“如果患者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求診時全科該從哪裡入手?多種慢性病管理,該怎樣事半功倍?全科醫生如何承擔起健康守門人和專科協調者的雙重責任?一系列問題只有在儲備了相當量的規範學科知識後,才有更全面的認知和掌握。”

而一直在社區屬於空白的科研能力,在三級醫院帶教下,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2015年開始,楊浦區中心醫院設立了“社區聯合研究項目”,由醫院的專家聯同3名以上社區的全科醫生共同組成團體,開展基於慢病管理的科研,通過專案方式提高、培養科研能力,迸發出一批社區科研課題。“區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早期篩查和整體干預模式的研究”、“全科醫生對首診患者精神心理評估的調查及干預研究”、“全科醫生識別社區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等課題,既有科研前瞻性又有臨床操作性。歷經4年發展,迄今,醫院全科醫學科病房床位數達110張,僅去年雙向轉診人數達3500人次。于德華表示,三級醫院的全科醫學科一定要在臨床、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社區發展,並形成區域衛生協同發展模式,資源分享,有力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級,並促進更多居民形成科學、合理就診路徑,讓區域醫療資源協同發展更現成效。

圖片由楊浦區中心醫院提供 圖片編輯:曹立媛

文/顧泳

自2015年起,楊浦區衛計委投入專項資金,楊浦區中心醫院著手聯合楊浦區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3年時間培訓社區所有副主任醫師以下全科醫生。專案培訓從心電圖診斷能力、放射科讀片能力、慢性病資訊化管理能力入手,社區診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長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波告訴記者,“扎實社區全科醫生功底,‘1+1+1’家庭醫生組合式簽約才有深入開展的空間。在三級醫院帶教下,現在只要5分鐘,社區做的檢查便可即時傳送至三級醫院,經專家診斷後再返回結果,如此一來,居民在社區也能享受到同質化診療服務。”記者獲悉,近兩年,楊浦區中心醫院借助于全科醫學系開展全科醫生執業能力培訓工作坊,每期學員爆棚,除卻來自楊浦區的全科醫生,嘉定、閔行等區域的同行也慕名而至。如今,根據健康管理需求和社區醫生科研能力狀況,楊浦區中心醫院全科醫生培訓專案中又新添“健康管理、科研能力”內容,能更好地提升全科醫生的綜合能力。

楊浦區中心醫院全科醫學科專家在社區服務居民。

從理念到科研,大醫院傳遞“新內容”

三級醫院建設全科醫學科,普及了技能、更傳遞了全科醫學理念。“同樣是一個症狀背痛,專科與全科的視角大有不同。”于德華解釋,“專科更側重於只看背部是否患病,全科將從個體行為方式、家庭背景和社會心理等多角度來找尋病因。”專家表示,全科醫學涵蓋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人文醫學4個模組,但當前全科醫生培養短板仍不少,偏倚臨床模組成為“通病”。金花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全科醫學系博士研究生,她研究的課題是多病共存,她坦言,“如果患者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求診時全科該從哪裡入手?多種慢性病管理,該怎樣事半功倍?全科醫生如何承擔起健康守門人和專科協調者的雙重責任?一系列問題只有在儲備了相當量的規範學科知識後,才有更全面的認知和掌握。”

而一直在社區屬於空白的科研能力,在三級醫院帶教下,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2015年開始,楊浦區中心醫院設立了“社區聯合研究項目”,由醫院的專家聯同3名以上社區的全科醫生共同組成團體,開展基於慢病管理的科研,通過專案方式提高、培養科研能力,迸發出一批社區科研課題。“區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早期篩查和整體干預模式的研究”、“全科醫生對首診患者精神心理評估的調查及干預研究”、“全科醫生識別社區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等課題,既有科研前瞻性又有臨床操作性。歷經4年發展,迄今,醫院全科醫學科病房床位數達110張,僅去年雙向轉診人數達3500人次。于德華表示,三級醫院的全科醫學科一定要在臨床、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社區發展,並形成區域衛生協同發展模式,資源分享,有力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級,並促進更多居民形成科學、合理就診路徑,讓區域醫療資源協同發展更現成效。

圖片由楊浦區中心醫院提供 圖片編輯:曹立媛

文/顧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