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蘇州和上海另一場特殊“高考”悄然進行 亂針繡活貓咪金磚雕上牡丹

汽車技術專案。杭興微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蘇繡。

碧螺春製作。

銅藝。

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65名選手應邀在蘇州參賽。

中國江蘇網6月8日訊 提到高考,以前人們總習慣將其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其實除了高考,孩子們還有很多條路可以走。所謂行行出狀元,有一技之長的他們一樣可以在各自的領域精彩。

昨天是高考的第一天,而在蘇州和上海,另一場特殊的“高考”也在悄然進行。6月7日至9日,來自國內外的藍領精英們在中國國際技能大賽上進行技能大比拼,得心應手的烘焙技術、精美的西點、自主設計的機器人、流行的服裝、汽車技術……他們交出的考卷同樣精彩。這群年輕人年齡都低於22周歲。

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愁

行行出狀元,老人們常說,要有一技傍身。

而昨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就把這些技術提升到了更專業的水準。記者從江蘇省人社廳獲悉,此次中國國際技能大賽共有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227人參賽,其中,蘇州賽區有65人參賽,選手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蘇州賽區比賽期間,有30名世界技能組織官員蒞臨參觀考察。

此次大賽共設21個比賽項目。記者在現場看到,蘇州賽區國際博覽中心設6個比賽專案,具體為:汽車技術、糖藝/西點製作、烘焙、時裝技術、管道與制暖、商務軟體解決方案。

比賽現場既緊張又井然有序。一位元西點學校的選手告訴記者,自己學習這些,首先是喜歡,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在他看來,一門自己喜歡的技能又能成為職業,是非常開心的事。也有不少外國選手在賽場外合影留念,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來到中國來到江蘇,尤其是參加這次技能大賽,也是瞭解中國的一扇視窗。

另外,記者獲悉,“中國國際技能大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技能類國際賽事,借鑒世界技能大賽辦賽模式,參照世界技能大賽技術標準組織相關賽事活動,將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的部分正式比賽專案作為此次大賽比賽項目,旨在為今年10月在阿聯酋阿布達比舉行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練兵;同時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辦賽能力,為上海申辦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助力。”

傳統的同時也是世界的

蘇州作為本次大賽的分賽區,又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主辦方特別在館內設置了技能展演區,緙絲、宋錦、蘇派盆景、髮繡、面塑、劇裝、茶葉製作、麥秸技藝等15個具有江蘇和蘇州地域特點的傳統技藝項目,進行了現場展演。王金山、錢小萍、王繼強、姚長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前來坐鎮,將傳統工藝帶上國際技能競賽的舞臺,讓在場的中國觀眾和外國友人都讚歎不已。

記者從省人社廳瞭解到,中國手工藝可分為11大類,其中蘇州擁有全部11大類共3000餘個品種。目前,蘇州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32項。

現場有幾樣特別費眼睛的傳統工藝,譬如蘇繡,譬如核雕,譬如緙絲。蘇繡展示的場地裡,一位年輕姑娘繡著一幅栩栩如生的貓咪圖,“繡完至少要半年時間。”費眼睛費神嗎?“習慣就好了。”來來往往的人都被貓咪生動的眼神所吸引,一旁蘇繡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濮鳳娟介紹說,這是運用了最新的亂針繡的技法,和傳統平繡不同,更加活潑,亂中有序,色彩明快。另一邊的緙絲展示,操作的也是位年輕人,介紹者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已經從事緙絲61年的王金山老先生,“緙絲和刺繡不同,刺繡有底料,緙絲沒有,全都是自己先織出來,所以耗費的功夫更甚。”王老先生還曾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複製了宋代緙絲名家多幅作品。

特色技藝展示體現江蘇特色

記者還發現,這樣的傳統技藝很多都是子承父業,譬如金磚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袁中平的兒子袁超,是一位只有20來歲的小夥子,但他卻已經是金磚雕刻的第六代傳承人了,從7—8歲時就接觸金磚的他,談起自己在磚上已經雕刻成功的牡丹花還是覺得一般般。“在這一行真正能算上大師最起碼要做20年,我還只能算剛起步,只是現在做這行的人寥寥無幾了。”那你為何還如此堅持?面對記者的詢問,小夥子堅定地答道:“是一種責任,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除此之外,一杯美味香醇的碧螺春茶必須經過好幾個小時的不停揉捏;被大家扔掉的雞蛋殼卻成為大師手中漆畫的原材料;一個小核雕可能要經過30餘年的雕刻才能成型;面塑技藝中一朵花的小小花蕊也要用一根根細麵條製作……在蘇州特色技藝展示館中,充分體現了江蘇特色,展示了優秀的傳統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環境,參觀者也深刻感受到我省傳統技藝人才的匠心和精神。

交匯點南京晨報記者 李曉婕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余萍 攝(除署名外)

傳統的同時也是世界的

蘇州作為本次大賽的分賽區,又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主辦方特別在館內設置了技能展演區,緙絲、宋錦、蘇派盆景、髮繡、面塑、劇裝、茶葉製作、麥秸技藝等15個具有江蘇和蘇州地域特點的傳統技藝項目,進行了現場展演。王金山、錢小萍、王繼強、姚長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前來坐鎮,將傳統工藝帶上國際技能競賽的舞臺,讓在場的中國觀眾和外國友人都讚歎不已。

記者從省人社廳瞭解到,中國手工藝可分為11大類,其中蘇州擁有全部11大類共3000餘個品種。目前,蘇州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32項。

現場有幾樣特別費眼睛的傳統工藝,譬如蘇繡,譬如核雕,譬如緙絲。蘇繡展示的場地裡,一位年輕姑娘繡著一幅栩栩如生的貓咪圖,“繡完至少要半年時間。”費眼睛費神嗎?“習慣就好了。”來來往往的人都被貓咪生動的眼神所吸引,一旁蘇繡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濮鳳娟介紹說,這是運用了最新的亂針繡的技法,和傳統平繡不同,更加活潑,亂中有序,色彩明快。另一邊的緙絲展示,操作的也是位年輕人,介紹者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已經從事緙絲61年的王金山老先生,“緙絲和刺繡不同,刺繡有底料,緙絲沒有,全都是自己先織出來,所以耗費的功夫更甚。”王老先生還曾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複製了宋代緙絲名家多幅作品。

特色技藝展示體現江蘇特色

記者還發現,這樣的傳統技藝很多都是子承父業,譬如金磚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袁中平的兒子袁超,是一位只有20來歲的小夥子,但他卻已經是金磚雕刻的第六代傳承人了,從7—8歲時就接觸金磚的他,談起自己在磚上已經雕刻成功的牡丹花還是覺得一般般。“在這一行真正能算上大師最起碼要做20年,我還只能算剛起步,只是現在做這行的人寥寥無幾了。”那你為何還如此堅持?面對記者的詢問,小夥子堅定地答道:“是一種責任,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除此之外,一杯美味香醇的碧螺春茶必須經過好幾個小時的不停揉捏;被大家扔掉的雞蛋殼卻成為大師手中漆畫的原材料;一個小核雕可能要經過30餘年的雕刻才能成型;面塑技藝中一朵花的小小花蕊也要用一根根細麵條製作……在蘇州特色技藝展示館中,充分體現了江蘇特色,展示了優秀的傳統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環境,參觀者也深刻感受到我省傳統技藝人才的匠心和精神。

交匯點南京晨報記者 李曉婕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余萍 攝(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