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玉劍飾——當暴力邂逅文明

劍,素有“百兵之君”之譽——很多人會把它與戰場廝殺、武林高手決鬥聯繫起來,如“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劍橫空星斗寒,甫隨平北複征蠻”等。總之,劍乃是廝殺的見血之物,

是暴力的。

春秋 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藏

然而,如果深入地去瞭解它,你會發現,劍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總是暴力的代名詞。

良渚文化 十二節玉琮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玉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特有的一部分,歷史悠久。在中華八千年的玉文化中,先後歷經“神玉文化”“禮玉文化”“德玉文化”“俗玉文化”等時期。其中“德玉文化”時期對中華民族影響很大——中國的漢唐時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完整的玉文化系統。

此時期的“玉”已成為了德之象徵,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

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戰國-漢代 青銅劍及玉劍飾一組觀複博物館藏

戰國-漢代 青銅劍配套玉劍飾觀複博物館藏

在中國歷史上,劍的誕生由來已久。在中國的青銅時代已經出現了劍,內蒙古朱開溝遺址出土的早商時期的短柄青銅短劍便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青銅劍。歷經周、春秋、戰國,青銅劍的式樣、質地等都有了很大進步,尤其在形式上,劍的各部位漸趨齊全,對後世影響甚大。到了戰漢時期,青銅劍有了劍鞘,而且在劍上和劍鞘上會有裝飾物。

這種裝飾物有個很好聽的名字——玉劍飾。玉劍飾從右向左,最右的一塊叫劍首;劍柄處的位置是劍格,是防止持劍人受傷的;劍側面的是劍璏(zhì),是劍鞘上的裝飾物;最左邊的一塊是劍珌(bì)。

像這種把劍與玉相結合的傑作,是古人故意為之,因為戰漢乃至隋唐時期的劍已經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暴力之物,它也帶有象徵身份的作用。《陌上桑》有詩雲:“東方千余騎,

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直千萬餘。”

劍、玉,本屬兩個極點的事物被古人聯繫在一起,既賦予了劍更加豐富的意義,也為中華文化增添濃重的一筆。像觀複博物館珍藏的此把帶有玉劍飾的戰漢青銅劍(也稱玉具劍),由於年代久遠,要湊成這一組4塊玉劍飾,是非常困難的,這也使得此把青銅劍彌足珍貴。但是這把劍究竟是何人所佩?這也成了一個有待解開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