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別人的嘴裡

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是在為了完成別人的期盼而努力著,
活在別人的規則中,活在別人的盼望下,活在別人的要求裡,而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和感受卻被最該重視它的自己無情忽略。就這樣,我們漸漸滿足了所有人的期盼,卻唯獨沒有滿足自己。

·

小晗是個三線城市的姑娘,學業優秀,漂亮又安靜,從不忤逆長輩,是周圍人嘴裡最模範的乖乖女和“隔壁家的那誰誰”。

在大家看來,這樣的小晗似乎就該聽從父母長輩的話,在大學畢業後接受安排進入家鄉一家不錯的企業,

再通過介紹和一個家境樣貌都不錯的男性結婚生子,慢慢變老,完成那“不錯”的一生。

直到她大四那年的春節,這平靜又穩定的局面被徹底打破:小晗和她父母大吵一架。

問她原因,本以為會聽到最近心情不好、畢業論文壓力大之類的解釋,可是她說:“我受夠了,受夠了聽從安排!”

聽她輕描淡寫地說出這句話時,我卻震驚了,連忙勸解道:“你那麼優秀,

性格脾氣又好,我都能看到你這一輩子會過的有多麼舒心……”

“你也能看到。”小晗笑著打斷我,“所有人都能看到啊。不僅你,還有我的父母、我的叔叔阿姨、我的堂哥表姐、我的朋友、我的死黨……他們全部都能看到我的一生,甚至連我自己都能看完我這一生,你不覺得這太可悲了嗎?”

我下意識想反駁,可最終卻啞然。

小晗還是在畢業後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家鄉,去了一線大城市,她的父母也在那一次爭吵後選擇尊重和支持小晗的意願。

在她剛剛離開的時候,我曾聽到無數人扼腕歎息:“本來多穩定的人生啊,偏偏要去大城市找罪受”、“大城市壓力多大啊,過不了幾年這孩子就受不了了”等等諸多不看好的話。

還有不少人冷嘲熱諷:“讀了幾年書,

心氣兒就那麼高了,還瞧不上咱們這小城市了”、“什麼乖乖女啊,一點都不聽父母的話,我家孩子就特別懂事聽話”、“我倒是要看看她能混出什麼樣兒”。

唾沫星子不斷噴向小晗,她聽說後只笑著說了一句話:就讓他們說好了,難道我還要活在別人的嘴裡嗎?

後來,小晗“負了重望”地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她本就功課優秀,再加上刻苦努力,

很快就被晉升了,薪資也更加可觀,還交了一位體貼的男朋友。

再後來她又一次不顧眾人的“求安穩”的反對,毅然辭職開創了自己的工作室,並且做到風生水起。直到這時,家鄉那一張張不饒人的嘴才停下無止境的唱衰,轉而變成了停不住的稱讚。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是在為了完成別人的期盼而努力著,活在別人的規則中,活在別人的盼望下,活在別人的要求裡,而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和感受卻被最該重視它的自己無情忽略。

就這樣,我們漸漸滿足了所有人的期盼,卻唯獨沒有滿足自己。

在眾人的注視和言語下,似乎那一句“我不想”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啟齒。

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大膽無畏地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怕說了之後看到大家失望的眼光,怕被指責為“不成熟”、“不懂事”,也怕辜負了所有人的期望。

我們在埋怨別人戴面具處世事的時候,殊不知自己也早已經戴上了面具,那不僅僅是欺騙別人的面具,更是欺騙自己、束縛自己的面具和枷鎖。

在安靜的夜裡,問問自己:我努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達到父母、長輩、上司設定的目標?還是社會輿論告訴你不接受安排就會吃虧,不聽勸就不能成功。

在獨處的時候,問問自己: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是一味地重複別人的人生?還是打破思維,活出自己想要的未來。

可思之極恐的是,即便想要跳出別人的安排,但長期的習慣被安排也已經讓人缺乏了規劃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長時間習慣於接受目標的我們,在需要親自設定目標的時候,變得猶豫不決,變得懷疑自己,變得痛苦不堪。然後回到原點,繼續活在別人的嘴巴裡,接受被安排,接受那個被規劃成千篇一律的人生。

我也曾面臨這樣兩難的境地,渴望跳出被安排好的人生,但卻又不知道跳出去後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

對未知的未來恐懼,對已知的未來更恐懼。

我把我對習慣和恐懼的想法告訴小晗,她說:每個人都曾面臨兩難,其實未知並不可怕,它就像是一扇門,你恐懼,是因為害怕打開後是不盡如人意的未來,所以你猶豫、你退縮。可是,萬一是一片光明呢?即便真的是灰暗,你又怎麼知道努力過後灰暗不會變成光明?總要好過另一邊那個沒有門的、一眼能望到盡頭的路。”

其實“看不見”並不可怕,因為至少你還有努力改變的可能,真正可怕的是連努力都改變不了的“看得見”。

你的人生始終都是你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夠代替你走完你的人生旅程。既然不能代替,那也就更沒有必要來讓別人來操控你的人生。

所以,你,不必活在別人的嘴裡。

作者|辛可

編輯|顏曉婷

本文版權歸「花影故事」所有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是在為了完成別人的期盼而努力著,活在別人的規則中,活在別人的盼望下,活在別人的要求裡,而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和感受卻被最該重視它的自己無情忽略。

就這樣,我們漸漸滿足了所有人的期盼,卻唯獨沒有滿足自己。

在眾人的注視和言語下,似乎那一句“我不想”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啟齒。

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大膽無畏地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怕說了之後看到大家失望的眼光,怕被指責為“不成熟”、“不懂事”,也怕辜負了所有人的期望。

我們在埋怨別人戴面具處世事的時候,殊不知自己也早已經戴上了面具,那不僅僅是欺騙別人的面具,更是欺騙自己、束縛自己的面具和枷鎖。

在安靜的夜裡,問問自己:我努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達到父母、長輩、上司設定的目標?還是社會輿論告訴你不接受安排就會吃虧,不聽勸就不能成功。

在獨處的時候,問問自己: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是一味地重複別人的人生?還是打破思維,活出自己想要的未來。

可思之極恐的是,即便想要跳出別人的安排,但長期的習慣被安排也已經讓人缺乏了規劃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長時間習慣於接受目標的我們,在需要親自設定目標的時候,變得猶豫不決,變得懷疑自己,變得痛苦不堪。然後回到原點,繼續活在別人的嘴巴裡,接受被安排,接受那個被規劃成千篇一律的人生。

我也曾面臨這樣兩難的境地,渴望跳出被安排好的人生,但卻又不知道跳出去後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

對未知的未來恐懼,對已知的未來更恐懼。

我把我對習慣和恐懼的想法告訴小晗,她說:每個人都曾面臨兩難,其實未知並不可怕,它就像是一扇門,你恐懼,是因為害怕打開後是不盡如人意的未來,所以你猶豫、你退縮。可是,萬一是一片光明呢?即便真的是灰暗,你又怎麼知道努力過後灰暗不會變成光明?總要好過另一邊那個沒有門的、一眼能望到盡頭的路。”

其實“看不見”並不可怕,因為至少你還有努力改變的可能,真正可怕的是連努力都改變不了的“看得見”。

你的人生始終都是你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夠代替你走完你的人生旅程。既然不能代替,那也就更沒有必要來讓別人來操控你的人生。

所以,你,不必活在別人的嘴裡。

作者|辛可

編輯|顏曉婷

本文版權歸「花影故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