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透過光芒,探索SpaceX的前世今生

2017年6月4日,美國SpaceX公司在一次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的發射任務中使用了之前回收翻新的“龍”貨運飛船,這是SpaceX首次使用翻新版“龍”貨運飛船向其重複使用載人飛船的目標又前進了一步。

近兩年SpaceX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人類航太史上的第一,2015年12月21日,第一次在陸地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2016年4月8日,第一次在海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2017年3月30日,首次使用回收的火箭發射衛星並再次成功回收。

衛星發射,航空航太,這在中國是以“舉國之力”來完成的事業。“兩彈一星”這種曠世工程更是集中國相關領域全體科研人員之智慧,方可達成。SpaceX一私人公司,居然能在人們的質疑甚至嘲諷下,

一再突破人類航太的極限。而SpaceX的創始人,同時也是另一家堪稱科幻的公司特斯拉CEO的埃隆·馬斯克,更是矽谷的傳奇巨星。一時間,SpaceX和埃隆·馬斯克如太陽般光芒萬丈,各國航太官方機構都黯淡無光。太過耀眼的光芒掩蓋了事物本身,SpaceX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又是如何完成人類航太史上奇跡的呢?

SpaceX全名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埃隆·馬斯克2002年創建的太空運輸公司,

主要的業務是衛星商業發射,太空貨物運輸,主要的客戶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是一個太空版的物流,快遞公司。這類私人航太公司在美國並不少見,比較著名的還有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布蘭森的維珍銀河等。2002年6月埃隆·馬斯克投資1億美元成立SpaceX,在航太這個領域,1億美元可能打個水漂都不夠,當年波音研發“土星五號”就花了350億美元。這種情況下,馬斯克卻給SpaceX定下了許多爭當“第一”的指標:

*第一個私營太空載人運輸公司

*第一次將火箭設計為“可回收再用的”

*提供世界上“最便宜”的航太飛行,飛行一次只需600萬

*生產週期最短,操作最簡便的火箭

這樣的目標還有很多,可如何就用這1億美元實現?還記得葛優那句“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自冷戰結束以後,整個美國航太界都失去了目標,NASA許多部門都處於迷離狀態,各個機構官僚作風嚴重,

很多人才失去了用武之地,這恰恰為馬斯克提供了機會。他以他傑出的口才說服多名航太界的精英加盟了SpaceX。包括美國最大引擎製造商TRW的液體推進器專家Tom Mueller,在波音當了15年Delta火箭測試主管的Tim Buzza,以及曾在麥道主持“大力神”火箭的結構設計工程師Chris Thompson。優秀的企業家們往往都有說服他人的能力,如比爾·蓋茨的“能將冰箱賣給愛斯基摩人”,約伯斯的“現實扭曲力場”,馬斯克也有此能力,
這樣的能力在後來SpaceX的運營中還會多次用到。

有了人才,加上埃隆·馬斯克的資金支援,SpaceX就開始製造第一枚火箭。到2006年,第一枚火箭“獵鷹1號”要發射了,此時,距離SpaceX公司成立已經快4年了。這4年,是從0到1的4年,是SpaceX最默默無聞卻最重要的4年。馬斯克借來《火箭推進原理》、《天體動力學基礎》、《燃氣渦輪和火箭推進的空氣動力學》等專業書籍,自學火箭製造技術。在 SpaceX 的辦公室裡,電腦科學家、設計工程師、電焊工、機械師都坐在一起,如同矽谷的科技公司一般,馬斯克經常和他們一起滿身油污做實驗。

2006年3月25日,獵鷹1號在太平洋是與世隔絕的誇賈林島上進行了第一次發射,獵鷹1號升空僅25秒出現了意外,燃料洩漏,隨即引擎故障,導致火箭報廢,初次發射就這樣失敗了。

之後2007年,2008年分別進行了第二,第三次發射,都以發射失敗告終,SpaceX這樣的小公司經受不起這樣的失敗,眼看就要倒閉了。關鍵時刻矽谷的“Founder’s Fund” (創始人基金)施以援手,投資了2000萬美元,讓公司繼續生存。2008年9月28日,獵鷹1號完成了第一次成功發射,而SpaceX的成功也由此展開了。

2010年,新研製的獵鷹9號進行了首次成功發射。獵鷹9號是SpaceX最重型的火箭,運載量是獵鷹1號的50倍。2010年的成功發射使SpaceX獲得了NASA 16億美元的合同,向國際空間站運輸貨物補給和宇航員。

馬斯克的終結目標是要進行星際移民,2030年登陸火星。他曾經說過,如果造一架飛機只能飛行一次,那麼誰都買不起機票。“獵鷹”9號火箭的總造價約為5000萬美元,而發射消耗的燃料成本只有20萬美元。如果能重複使用,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如果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第一級,可節省資金在80%;如果第二級也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發射成本將降至當前的1%。所以,火箭的回收是SpaceX一開始就已經考慮的了。

之後SpaceX一年一個臺階,2015年完成陸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2016完成海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2017年完成翻新火箭的再次發射及回收。有了這樣的成功,看來飛往火星的票價可以降低了。

SpaceX的成功,確實有NASA提攜之功,但更加重要的還是埃隆馬斯克為首的航太人員的努力。這些人拋棄在大公司和國家機構的優厚條件,來到得以實現夢想的創業公司,正是美國精神的延續,大有當年美國開發西部的氣勢,只不過這一次,他們開發的是茫茫宇宙。

如同矽谷的科技公司一般,馬斯克經常和他們一起滿身油污做實驗。

2006年3月25日,獵鷹1號在太平洋是與世隔絕的誇賈林島上進行了第一次發射,獵鷹1號升空僅25秒出現了意外,燃料洩漏,隨即引擎故障,導致火箭報廢,初次發射就這樣失敗了。

之後2007年,2008年分別進行了第二,第三次發射,都以發射失敗告終,SpaceX這樣的小公司經受不起這樣的失敗,眼看就要倒閉了。關鍵時刻矽谷的“Founder’s Fund” (創始人基金)施以援手,投資了2000萬美元,讓公司繼續生存。2008年9月28日,獵鷹1號完成了第一次成功發射,而SpaceX的成功也由此展開了。

2010年,新研製的獵鷹9號進行了首次成功發射。獵鷹9號是SpaceX最重型的火箭,運載量是獵鷹1號的50倍。2010年的成功發射使SpaceX獲得了NASA 16億美元的合同,向國際空間站運輸貨物補給和宇航員。

馬斯克的終結目標是要進行星際移民,2030年登陸火星。他曾經說過,如果造一架飛機只能飛行一次,那麼誰都買不起機票。“獵鷹”9號火箭的總造價約為5000萬美元,而發射消耗的燃料成本只有20萬美元。如果能重複使用,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如果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第一級,可節省資金在80%;如果第二級也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發射成本將降至當前的1%。所以,火箭的回收是SpaceX一開始就已經考慮的了。

之後SpaceX一年一個臺階,2015年完成陸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2016完成海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2017年完成翻新火箭的再次發射及回收。有了這樣的成功,看來飛往火星的票價可以降低了。

SpaceX的成功,確實有NASA提攜之功,但更加重要的還是埃隆馬斯克為首的航太人員的努力。這些人拋棄在大公司和國家機構的優厚條件,來到得以實現夢想的創業公司,正是美國精神的延續,大有當年美國開發西部的氣勢,只不過這一次,他們開發的是茫茫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