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吃什麼”會成為全世界年輕人的世紀難題?

每天中午,一到飯點兒,不管你是在上課,還是在工作,思緒就會開始漂流:中午吃什麼呢?魚香肉絲?昨天吃過了,換點兒其他的吧。那樓下新開的飯店裡的糖醋小排?嗯,還是吃點清淡的比較好......

忙的時候,你會胡亂往肚子裡隨便塞點東西,免得它餓了亂叫,但到了週末,總想好好犒勞一下自己的肚子,不管是出去吃,還是在家自己動手,把吃飯當做一種儀式。擺好餐具,將電視調到自己喜歡的節目,泡上剛剛沖好的茶,然後拿起筷子,讓食物入駐自己的肚子。

食物具有神奇的治癒功效,肚子填飽後,周圍的一切都變得平和......

“成天加班,疲憊不堪的人,失戀痛哭的人,

夢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卻日常樂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壓得透不過氣的人,因上司蠻不講理滿腹牢騷的人,置身幸福之中歡欣雀躍的人——讓大家吃飽喝足、心滿意足,滿面笑容回家的治癒天堂。”

——安倍夜郎《深夜食堂》

從大學開始,我就一直被“吃什麼”困擾,直到現在成為上班族,每天問的最多和被問最多的問題就是“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夜宵吃什麼”........

“吃什麼”儼然成為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世紀難題。

《孤獨的美食家》裡說,上帝讓人必須吃飯才能生存。因此他用食欲促使人們開飯,並用吃飯帶來的快樂作為給人類的獎賞。

食物的目的不僅是好吃,它融入了生活的血脈,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將你的味蕾和情感連接起來。

每一種食物,都包含一種情感。

多少人是一個人吃飯的?

——獨自吃飯背後的心理狀態

現在年輕人所遇到的環境適應問題在一日三餐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剛來北京時,我這樣的北漂一族和土生土長的北京土著平時沒有差異,遇到晚上加班,差異馬上就顯露出來了。

家就在北京的同事會用電話跟家人打個招呼,“你們先吃,給我留點剩飯!”

你不知道那時我多羡慕他能吃到“剩飯”。

我這種“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人沒電話可打,一般會點個外賣,或是等下班之後在家門口的小店開瓶啤酒,點一把烤串,

算是一種放鬆和安慰……

有時,這種通過一個人吃飯來實現的放鬆和安慰,只能稱作“自我安撫”。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時間結構,把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定義為“退縮”的狀態。

人在這種狀態或關係模式之下,只能給予自己少量的安撫。

而且一旦當一個人習慣處在“退縮”這種時間結構上時,

他在扮演各個角色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滑落進這種狀態中——

比如作為學生,喜歡在宿舍裡一個人打遊戲;

作為職業人,習慣在團隊當中一個人思考和工作;

作為家庭的一員,習慣在家裡待在自己的房間裡讀書、聽音樂、看電影……

跟誰一起吃飯才香?

——中國家庭飯桌上的心理支援

當年“X當勞”一句“媽媽的味道”引發了很多人熱烈回應,後來也有“外婆家”這樣模仿“家”的味道的餐廳.......

這樣的餐廳盡可能逼真的模仿家裡菜肴的口感和味道,但無法複製和給予的是那種只有家裡才能有的歸屬感。

回想起上學讀書時每天都要上晚自習,中午和晚上都在爺爺奶奶家吃飯,六年裡印象深刻的也就是菜花、土豆和茄子這些菜,主食是奶奶自己蒸的饅頭。

現在,身邊各種蔬菜、禽類、肉類、水產應有盡有,卻再也找不到那種味道了。

為什麼家人做的飯就是不一樣?

從內心層面來講,家人為我們做飯時,他們處在“照顧型父母”的內心狀態,而我們則是享受著一種不計報酬的關懷和溫暖。

在餐廳裡,做飯(售餐)的人則跟我們處在一種等價交換的心理狀態之下,所以感覺會完全不同。

除非是你大半夜的一邊生病流著鼻涕一邊吃飯,老闆看到之後專門跑到後廚煮一碗姜湯端給你,就像《深夜食堂》裡一樣。

那時,給你姜湯的老闆扮演的是家人所扮演的就是“照顧型父母”,這種關懷是你花再多錢也難以買到的。

所以,你才覺得,深夜的那碗普通的“姜湯”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湯。

為什麼你每天都在糾結要去吃什麼?

——年輕人的“吃飯選擇困難症”

為什麼年輕人會糾結吃什麼呢?原因很簡單。

>>>>

決策權被無可奈何的“甩”到了我們自己身上。

在家時我們吃著父母做的飯,不需要做出“吃什麼”的決策。

當我們離開家後,面對新的環境會有非常明顯的不適應感,地域、飲食習慣、生活需要時間來適應,一下子也不知道“吃什麼”好了。

相比之下,那些可以回家吃飯,或者家人給帶飯的人,則是被“剝奪”了這一決策的權力。

>>>>

我們熱衷於追求食物的味道和“深度”了。

這個盛產吃貨的時代,網上出現了大量以“吃”為主題的貼吧、論壇、主頁,吃貨們沉迷美食,想方設法的吃,絞盡腦汁的吃,不僅可以舒緩壓力,還能提高生活品質。

如果食物很匱乏,沒有任何的選擇權,自然就不用糾結“吃什麼”的問題。一旦食物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對於本來就有點“選擇困難症”的人來說,簡直要糾結死了。

除了味道,我們也開始追求食物的深度了。

世界各地的名廚吃過壽司之神的二郎壽司後,都會驚歎這麼簡單的東西,味道怎會如此有深度?

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極簡的純粹”。

食物傳達了什麼理念,背後有什麼故事,用什麼材料,工藝,調料,有怎樣的情懷........對有些人來說非常重要。

“吃”不再是一種本能的生理行為,而是一種生活品位的象徵,甚至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質。

>>>>

“瘦文化”下的“體象焦慮”

一個人對自己的體象持消極態度,認為自己的身體難以令自己滿意或不符合社會審美時,就可能會產生體象焦慮。比如“胖”。

對瘦的極致追求直接導致了個體的減肥行為。

大部分的厭食症患者起初只是想減肥,他們會給自己定下減肥目標。從那一刻開始,吃飯變成了一連串數字。厭食越來越嚴重,最終有可能演變成“進食障礙”。

有些“進食障礙”的人不是糾結“吃什麼”,而是糾結“到底吃不吃”,覺得自己像一個怪物,“好像腦袋裡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勸你吃,一個則說別吃。”

1996年的一次世界範圍內的進食障礙流行病調查顯示,減肥是進食障礙發病機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大約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試圖通過節食來減輕體重,有大約7%到12%是極端節食者。

是現代人都平等地擁有的最高治癒

“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短時間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誰打擾,毫不費神地吃東西的這種孤獨行為,是現代人都平等地擁有的最高治癒。”

吃,絕對不是一件隨便的事。

一天順利的工作後,一頓飯決定著你的快樂能不能錦上添花,一天的碰壁與暗淡後,一頓飯可能是你能抓住的最可控的安慰。

在過往的研究中發現,飲食和人的情緒、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某些時刻,你想吃某種食物,絕非偶然。你對每一種食物的渴望可能都具有某種特定的意義。

吃巧克力、蛋糕等甜品,渴望安慰和平靜;吃優酪乳等乳製品,渴望可以緩解抗憂鬱的情緒;

零食,當人在壓力大或快速思考時,是最想吃零食的時候,這時渴望能緩解壓力、憤怒和焦慮;

吃糖果,渴望快樂,填補空虛;想吃辣,辣其實是一種痛覺,可以產生刺激和驅動的力量......

有人認為,食物有改變心情或能量的特性,可以使情緒暫時恢復平衡狀態。每一種食物,可能對應了當下不同的情緒需求。

當你感覺非吃不可時,這是內心發出的求救訊號,想要擺脫空虛、壓力、憤怒.............等負面情緒。

而你的身體自動對特定食物產生食欲,會協助你用那些食物帶來的能量轉化平衡你的情緒。

通過瞭解為什麼會對某一樣食物產生渴望,也許能瞭解自己和他人當下的情緒狀態,也可以説明人擺脫被食物綁架困境,活出更健康、自在的人生。

所以,吃什麼,和誰吃,怎麼吃,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不再為“吃什麼”煩惱?

>>>>

“一人食”:一個人吃飯,是自由的最高級。

當你糾結於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其實你是想吃到自己真正滿意的,但是一時間又沒想到。

這時,不要著急。先不要思考,就像五郎一樣,感受一下,認真地問自己:

再認真地考慮:

吃飯的店的氛圍很重要。正如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裡說的:“我們把不便透露給親密人的憂愁,交付給陌生人,然後在毫無交際的人生裡,尋求一種安撫和認同。”

好的餐廳就像是人生中的驛站一樣,有邂逅、有隔閡、有重逢、有分別,有人哭,有人笑,有人來,有人走,一幕幕不斷上演。

人們匆匆路過,帶著各自的悲喜,短暫停留,然後各自上路。只有回憶,是參與過彼此生命的證據。

看一個人如何吃飯,就知道他如何看待孤獨,看待生活。

“孤獨的”五郎總是一個人去吃飯, 和我們很多人一樣。但五郎的孤獨則是一種樂趣,有人陪都不要。

仿佛在說,“對不起,我唯一想要的伴侶是食物。”

在日本,一個人吃飯稱為 " 一人食 ",把孤獨演化為一種審美、一種情趣、一種儀式。他尊重自己,每一頓飯都認真地吃,認真地生活,易驚喜,易知足,就是最高的自愈了。

“我擁有屬於自己的太陽、月亮與星辰 , 一個屬於我一個人的小小世界。”

而一個人吃飯,就是自由的最高級。

>>>>

對著鏡子吃東西會感覺更香。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員中田龍三郎(心理學)等人日前匯總的實驗結果顯示,即使是一個人吃飯,如果邊吃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會比沒有鏡子時感覺味道更好。

中田認為其原因或許並非是味覺或情緒的變化,而在於“創造出模擬與他人‘共同進餐’的環境,從而刺激味蕾感到更好吃”。

>>>>

找到最佳的決策人。

對於那些單身一族,或者步入婚姻仍然糾結的夫妻,之所以糾結“吃什麼”,就是因為期待有人能擔負起這個決策者的角色,但是身邊的所有人也都抱有這個期待!

“你想吃什麼?”

“你想吃什麼?”

“我問你你想吃什麼。”

“我不知道,你想吃什麼,我就吃什麼。”

如此迴圈反復.............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甚至是多個人,都處在一種思考吃什麼,但是又沒誰能最終拍板的情況。

怎樣不會過多糾結呢?找到最佳的決策人。

無論是二人世界還是三口之家,只要其中有一個人開始擔負起“照顧型父母”的角色,就不用去糾結選擇了。

同事之間有一個特別有威信或懂得吃的人主動提出了去吃什麼,自然也就打破多人一起議而不定的僵局了。

在一種環境裡,找一個最能做出決策,一個會吃、愛吃的人來擔當這個角色,“吃什麼”就不是問題了。

>>>>

自己下廚房

小時候我們去廚房湊熱鬧,大人會說:“小孩子來廚房幹什麼?去寫作業去!”但是當我們長大之後,或許爸媽可以找一個時間,認真的把圍裙交到我們手裡,然後說:

“你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下廚房了!”

父母不能照顧我們一輩子,我們也要學會慢慢從依賴過度到獨立自主的狀態,這種獨立,包含著多重的意義。

除了通過工作實現經濟上的獨立,通過結婚生子實現門戶上的獨立,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通過下廚房,實現“飲食”上的獨立……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人吃飯,就勇敢去當那個決策人,如果你決策不了,就勇敢的下廚房吧。

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是自我成長的重要主題,反映的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吃,是現代人能享受的最高治癒。一頓美食,足以支撐我們懸而未決的人生。

文 | 大曾X四毛

本文轉載,稍作改動。

這樣的餐廳盡可能逼真的模仿家裡菜肴的口感和味道,但無法複製和給予的是那種只有家裡才能有的歸屬感。

回想起上學讀書時每天都要上晚自習,中午和晚上都在爺爺奶奶家吃飯,六年裡印象深刻的也就是菜花、土豆和茄子這些菜,主食是奶奶自己蒸的饅頭。

現在,身邊各種蔬菜、禽類、肉類、水產應有盡有,卻再也找不到那種味道了。

為什麼家人做的飯就是不一樣?

從內心層面來講,家人為我們做飯時,他們處在“照顧型父母”的內心狀態,而我們則是享受著一種不計報酬的關懷和溫暖。

在餐廳裡,做飯(售餐)的人則跟我們處在一種等價交換的心理狀態之下,所以感覺會完全不同。

除非是你大半夜的一邊生病流著鼻涕一邊吃飯,老闆看到之後專門跑到後廚煮一碗姜湯端給你,就像《深夜食堂》裡一樣。

那時,給你姜湯的老闆扮演的是家人所扮演的就是“照顧型父母”,這種關懷是你花再多錢也難以買到的。

所以,你才覺得,深夜的那碗普通的“姜湯”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湯。

為什麼你每天都在糾結要去吃什麼?

——年輕人的“吃飯選擇困難症”

為什麼年輕人會糾結吃什麼呢?原因很簡單。

>>>>

決策權被無可奈何的“甩”到了我們自己身上。

在家時我們吃著父母做的飯,不需要做出“吃什麼”的決策。

當我們離開家後,面對新的環境會有非常明顯的不適應感,地域、飲食習慣、生活需要時間來適應,一下子也不知道“吃什麼”好了。

相比之下,那些可以回家吃飯,或者家人給帶飯的人,則是被“剝奪”了這一決策的權力。

>>>>

我們熱衷於追求食物的味道和“深度”了。

這個盛產吃貨的時代,網上出現了大量以“吃”為主題的貼吧、論壇、主頁,吃貨們沉迷美食,想方設法的吃,絞盡腦汁的吃,不僅可以舒緩壓力,還能提高生活品質。

如果食物很匱乏,沒有任何的選擇權,自然就不用糾結“吃什麼”的問題。一旦食物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對於本來就有點“選擇困難症”的人來說,簡直要糾結死了。

除了味道,我們也開始追求食物的深度了。

世界各地的名廚吃過壽司之神的二郎壽司後,都會驚歎這麼簡單的東西,味道怎會如此有深度?

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極簡的純粹”。

食物傳達了什麼理念,背後有什麼故事,用什麼材料,工藝,調料,有怎樣的情懷........對有些人來說非常重要。

“吃”不再是一種本能的生理行為,而是一種生活品位的象徵,甚至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質。

>>>>

“瘦文化”下的“體象焦慮”

一個人對自己的體象持消極態度,認為自己的身體難以令自己滿意或不符合社會審美時,就可能會產生體象焦慮。比如“胖”。

對瘦的極致追求直接導致了個體的減肥行為。

大部分的厭食症患者起初只是想減肥,他們會給自己定下減肥目標。從那一刻開始,吃飯變成了一連串數字。厭食越來越嚴重,最終有可能演變成“進食障礙”。

有些“進食障礙”的人不是糾結“吃什麼”,而是糾結“到底吃不吃”,覺得自己像一個怪物,“好像腦袋裡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勸你吃,一個則說別吃。”

1996年的一次世界範圍內的進食障礙流行病調查顯示,減肥是進食障礙發病機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大約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試圖通過節食來減輕體重,有大約7%到12%是極端節食者。

是現代人都平等地擁有的最高治癒

“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短時間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誰打擾,毫不費神地吃東西的這種孤獨行為,是現代人都平等地擁有的最高治癒。”

吃,絕對不是一件隨便的事。

一天順利的工作後,一頓飯決定著你的快樂能不能錦上添花,一天的碰壁與暗淡後,一頓飯可能是你能抓住的最可控的安慰。

在過往的研究中發現,飲食和人的情緒、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某些時刻,你想吃某種食物,絕非偶然。你對每一種食物的渴望可能都具有某種特定的意義。

吃巧克力、蛋糕等甜品,渴望安慰和平靜;吃優酪乳等乳製品,渴望可以緩解抗憂鬱的情緒;

零食,當人在壓力大或快速思考時,是最想吃零食的時候,這時渴望能緩解壓力、憤怒和焦慮;

吃糖果,渴望快樂,填補空虛;想吃辣,辣其實是一種痛覺,可以產生刺激和驅動的力量......

有人認為,食物有改變心情或能量的特性,可以使情緒暫時恢復平衡狀態。每一種食物,可能對應了當下不同的情緒需求。

當你感覺非吃不可時,這是內心發出的求救訊號,想要擺脫空虛、壓力、憤怒.............等負面情緒。

而你的身體自動對特定食物產生食欲,會協助你用那些食物帶來的能量轉化平衡你的情緒。

通過瞭解為什麼會對某一樣食物產生渴望,也許能瞭解自己和他人當下的情緒狀態,也可以説明人擺脫被食物綁架困境,活出更健康、自在的人生。

所以,吃什麼,和誰吃,怎麼吃,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不再為“吃什麼”煩惱?

>>>>

“一人食”:一個人吃飯,是自由的最高級。

當你糾結於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其實你是想吃到自己真正滿意的,但是一時間又沒想到。

這時,不要著急。先不要思考,就像五郎一樣,感受一下,認真地問自己:

再認真地考慮:

吃飯的店的氛圍很重要。正如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裡說的:“我們把不便透露給親密人的憂愁,交付給陌生人,然後在毫無交際的人生裡,尋求一種安撫和認同。”

好的餐廳就像是人生中的驛站一樣,有邂逅、有隔閡、有重逢、有分別,有人哭,有人笑,有人來,有人走,一幕幕不斷上演。

人們匆匆路過,帶著各自的悲喜,短暫停留,然後各自上路。只有回憶,是參與過彼此生命的證據。

看一個人如何吃飯,就知道他如何看待孤獨,看待生活。

“孤獨的”五郎總是一個人去吃飯, 和我們很多人一樣。但五郎的孤獨則是一種樂趣,有人陪都不要。

仿佛在說,“對不起,我唯一想要的伴侶是食物。”

在日本,一個人吃飯稱為 " 一人食 ",把孤獨演化為一種審美、一種情趣、一種儀式。他尊重自己,每一頓飯都認真地吃,認真地生活,易驚喜,易知足,就是最高的自愈了。

“我擁有屬於自己的太陽、月亮與星辰 , 一個屬於我一個人的小小世界。”

而一個人吃飯,就是自由的最高級。

>>>>

對著鏡子吃東西會感覺更香。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員中田龍三郎(心理學)等人日前匯總的實驗結果顯示,即使是一個人吃飯,如果邊吃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會比沒有鏡子時感覺味道更好。

中田認為其原因或許並非是味覺或情緒的變化,而在於“創造出模擬與他人‘共同進餐’的環境,從而刺激味蕾感到更好吃”。

>>>>

找到最佳的決策人。

對於那些單身一族,或者步入婚姻仍然糾結的夫妻,之所以糾結“吃什麼”,就是因為期待有人能擔負起這個決策者的角色,但是身邊的所有人也都抱有這個期待!

“你想吃什麼?”

“你想吃什麼?”

“我問你你想吃什麼。”

“我不知道,你想吃什麼,我就吃什麼。”

如此迴圈反復.............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甚至是多個人,都處在一種思考吃什麼,但是又沒誰能最終拍板的情況。

怎樣不會過多糾結呢?找到最佳的決策人。

無論是二人世界還是三口之家,只要其中有一個人開始擔負起“照顧型父母”的角色,就不用去糾結選擇了。

同事之間有一個特別有威信或懂得吃的人主動提出了去吃什麼,自然也就打破多人一起議而不定的僵局了。

在一種環境裡,找一個最能做出決策,一個會吃、愛吃的人來擔當這個角色,“吃什麼”就不是問題了。

>>>>

自己下廚房

小時候我們去廚房湊熱鬧,大人會說:“小孩子來廚房幹什麼?去寫作業去!”但是當我們長大之後,或許爸媽可以找一個時間,認真的把圍裙交到我們手裡,然後說:

“你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下廚房了!”

父母不能照顧我們一輩子,我們也要學會慢慢從依賴過度到獨立自主的狀態,這種獨立,包含著多重的意義。

除了通過工作實現經濟上的獨立,通過結婚生子實現門戶上的獨立,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通過下廚房,實現“飲食”上的獨立……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人吃飯,就勇敢去當那個決策人,如果你決策不了,就勇敢的下廚房吧。

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是自我成長的重要主題,反映的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吃,是現代人能享受的最高治癒。一頓美食,足以支撐我們懸而未決的人生。

文 | 大曾X四毛

本文轉載,稍作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