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藝術新銳|吳鵬舉:藝術需與文化相結合

吳鵬舉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85年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展覽經歷:

2011,入選嘉德2011“大學時代”中國藝術院校優秀作品展

2012,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16屆研究生班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4,作品《瞬間無奈》入選大藝網《從荒誕到真實》主題展

2015,作品《會做夢的風景》,上海起藝

2016 作品《醒醒,該睡覺了系列》

2016 作品《會做夢的風景》首屆中國.朔州國際油畫家作品邀請展

2016 韓中美術交流展 北京 出版經歷 作品《青春遊夢》發表於《中國美術》

2005 第一輯 作品《青春遊夢》列收錄於兵團五十年美術作品選,

2007 論文“學畫斷想-試論中為洋用”發表於《中國美術》,

2008 作品《隱私》發表於《中國油畫》

2011 第二期 作品《留守村落》發表於《中國油畫》

2012 第二期 作品《會做夢的風景系列》發表於《當代油畫》

2016 作品《會做夢的風景系列》發表于《山東商報》

愛藝對話:

iYISHU:你最早接觸的一幅藝術作品是什麼,對你有什麼影響?

吳鵬舉:最早接觸的藝術作品已經記不清了,

但是最開始主動關注和研究的藝術家是艾貢.席勒,他的作品裡透露出的對人隱私的窺視感,對我的創作啟蒙影響還是很大的,我個人的比較喜歡獨處,別人在玩的時候,我的融入感比較差,所以我就會在旁邊觀察,去猜他們的不在我視線之內的時候有什麼故事,希勒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可能

iYISHU:目前你正在進行創作的作品內容是?

吳鵬舉:我目前的創作整體的觀念格局是過去與未來的折疊,

iYISHU:你最喜歡的繪畫工具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特殊材料?

吳鵬舉:在創作的工具材料方面我的個人觀點是,服務作品,根據作品需要,選擇材料工具,而不是局限某種工具或者材料,這好比量體裁衣,我本人是個工具狂,見到好玩的工具我都會收集。

iYISHU:你藝術創作的靈感來自哪些,隨便談談?

吳鵬舉:我定位自己是一個研究型的創作者,

不比才情型的藝術家,作品的方向傾向於對形而上價值的挖掘

iYISHU:你的人生經歷對你的藝術創作有影響嗎,具體體現在哪?

吳鵬舉:人生經歷對創作的影響肯定是有的,從認知到實踐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的,由於父母的工作經常調動的原因,童年的成長環境一直在變換,造就了我接受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好奇心比較強,十幾歲在新疆的生活經歷,

讓我對文化的多元性的感受體驗很深刻。

iYISHU: 大約每週看幾次畫展呢?

吳鵬舉:看畫展的次數沒有具體的概念,有好的展覽一般都會關注,不只是畫展,相關的文化藝術類的展覽都會關注。

iYISHU:舉辦過個人作品展嗎?

吳鵬舉:本科畢業的時候做過個展,後來的展覽基本都是群展

iYISHU:現在的指導老師有哪些?

吳鵬舉:研究生的導師丁一林先生和江大海先生,幫助過我的指導老師就很多了,美院油畫系的老師們在我求學的時候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iYISHU:平均每週畫畫多少小時?大概

吳鵬舉:創作時間基本上每天保持5到8個小時的工作量,

iYISHU:你的作品風格從過去到現在有什麼樣的轉變?

吳鵬舉:作品風格前期也是沿襲傳統的路線,從寫實開始,然後研究西方現代主義的傳統,關注了很多西方現當代藝術大師,現在的創作轉向關注作品自身的獨立價值。

iYISHU:你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有哪些值的期待的方面?

吳鵬舉:中國當代藝術目前對文化語境的延伸還比較局限,比較典型的兩種趨勢是:一,過度追求西方文化語境,強調作品中的西方當代邏輯,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度放大,強調話語權的爭奪我個人更期待中國式的人文關懷,在具體情境下的創作和表現,而這也是當下鮮見的

作品欣賞:

美院油畫系的老師們在我求學的時候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iYISHU:平均每週畫畫多少小時?大概

吳鵬舉:創作時間基本上每天保持5到8個小時的工作量,

iYISHU:你的作品風格從過去到現在有什麼樣的轉變?

吳鵬舉:作品風格前期也是沿襲傳統的路線,從寫實開始,然後研究西方現代主義的傳統,關注了很多西方現當代藝術大師,現在的創作轉向關注作品自身的獨立價值。

iYISHU:你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有哪些值的期待的方面?

吳鵬舉:中國當代藝術目前對文化語境的延伸還比較局限,比較典型的兩種趨勢是:一,過度追求西方文化語境,強調作品中的西方當代邏輯,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度放大,強調話語權的爭奪我個人更期待中國式的人文關懷,在具體情境下的創作和表現,而這也是當下鮮見的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