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湟中文化旅遊迸發新活力

□通訊員 鄧昌斌

這裡有宮殿式的古刹塔爾寺,這裡有道家仙境南佛山,這裡有群加林海……湟中不管是自然資源還是文化資源都呈現出一種多樣性和獨特性,讓文化旅遊產業之花在聖地湟中更加生機勃勃。

盛開的文化產業之花

湟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塔爾寺酥油花、塔爾寺花架音樂、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千戶營高抬、湟中堆繡、銀銅器製作及鎏金工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湟中農民畫、卻西德哇古老遊戲、河湟皮影製作技藝、湟中壁畫、湟中民間彩繪泥塑、南佛山“花兒”會、湟中陳家灘傳統木雕、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湟中加牙四月八廟會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魯沙爾高蹺、塔爾寺藏傳佛教舞蹈、湟中古建彩繪、塔爾寺藏傳佛教壁畫、塔爾寺藏傳佛教堆繡、慕家酩餾酒釀造技藝、塔爾寺刻版印刷技藝列入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8名、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9人。

在歷史的更替中,湟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間文化資源,湟中縣從15種省級以上非遺項目中選擇了農民畫、堆繡、鑲絲、雕刻(木雕、磚雕、皮雕)、銅銀器、藏毯、壁畫、泥塑等8種可以進行生產性保護開發的重點非遺項目,

進行研究、開發、生產、銷售,並冠以“八瓣蓮花”文化產業之美稱,2012年,“八瓣蓮花”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近年來,湟中縣以建設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綜合利用示範基地為目標,把文化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有力抓手,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堅持項目支撐帶動,叫響特色文化產業品牌,文化產業之“樹”逐步成長壯大。
目前,全縣註冊文化產業企業達70餘家,有個體加工經營點達800余家,從業人員達2.3萬人。2016年全縣文化產業產值達10.1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6.4%。

近年來,湟中縣以建設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綜合利用示範基地為目標,把文化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有力抓手,牢牢把握塔爾寺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契機,把魯沙爾民族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載體,

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叫響特色文化產業品牌,推動文化產業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文化產業之“樹”逐步成長壯大。

實施專案支撐帶動戰略,圍繞佛光路文化產業軸線,累計投資4.76億元打造陳家灘特色文化產業區、塔爾寺宗教文化旅遊區、蓮花湖生態文化感知區,先後建成河湟文化博物館、“八瓣蓮花”非物質文化傳承體驗中心、香巴林卡演藝廳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逐步形成10公里文化產業發展廊道,成為全省最大的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區。

創新驅動實現融合發展

湟中縣堅持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實施“文化+ ”發展戰略,推動文化產業與多領域融合發展。

文化“聯姻”旅遊,依託自然資源、設施農業和文化底蘊,開展“秘境湟中·清心之旅”系列文化活動,組團發展鄉村旅遊業,先後建設卡陽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群加“鳳凰部落”、慕家酩餾酒文化體驗園等一批鄉村文化旅遊實體,每年吸引遊客達240余萬人次。

文化“嫁接”工業,依託陳家灘特色文化產業園,採取“園區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方式,先後引進培育佛光工藝、緣匯木雕、華坊工藝等10家文化產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周邊300餘家個體加工店,在民族文化藝術品、藏傳佛教用品等領域初步形成集研發、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

文化彙聚人才,湟中縣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圍繞“八瓣蓮花”文化產業,成立農民畫、堆繡、鑲絲等7個行業協會,與清華大學、青海師範大學、省婦聯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聘請20余名民間工藝師擔任教師,通過“陽光工程”、非遺傳承培訓、自主辦班、傳幫帶等形式,大力開展技藝培訓,共培訓從業人員2000余人次, 81人取得民間工藝師專業技術職稱資格。

同時,不斷更新產品設計理念,實現傳統技藝與現代高科技融合,開發出了木雕唐卡、銅雕鎏金工藝牆飾、絲毛工藝掛毯、雲錦等新產品38個,為文化企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鄉村旅遊吹起田園休閒風

湟中縣境內有國家及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8處,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卡約”文化的早期古人類文化遺址、群加國家級森林公園、上五莊省級森林公園、南佛山省級森林公園、上新莊藥水灘溫泉、盤道自然風光度假旅遊區等景觀,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鄉村旅遊發展的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鄉村旅遊接待點達到350家,其中星級鄉村旅遊接待點達到22家。組團發展鄉村旅遊業,先後建設卡陽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群加“鳳凰部落”、慕家酩餾酒文化體驗園等一批鄉村文化旅遊實體,每年吸引遊客達240余萬人次,鄉村旅遊已發展成為我縣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搭台,活動唱戲”,把舉辦文化旅遊節慶活動作為發展鄉村旅遊的主要平臺,依託自然資源、設施農業和文化底蘊,開展“秘境湟中·。清心之旅”系列文化活動,舉辦美食採摘節、多巴玉拉採摘節、包勒村稻草人藝術節等旅遊活動,以體驗式旅遊活動帶動鄉村旅遊發展。2017年5月至10月湟中縣將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活動分為文化娛樂篇、人文體驗篇、田園休閒篇、健康運動篇四大板塊30項活動

今後,湟中縣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以“補短板”為重點的文化旅遊體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基礎設施、制度建設、人才建設等方面的短板,構建全覆蓋、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群眾體育健身體系;提高服務業占比,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加快魯沙爾民族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建設,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全面推進全域旅遊和全季旅遊,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加快文化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文化、旅遊、體育融合發展,到2020年,全面打響“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品牌,使文化旅遊體育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支柱性產業,成為全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勁動力。

逐步形成10公里文化產業發展廊道,成為全省最大的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區。

創新驅動實現融合發展

湟中縣堅持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實施“文化+ ”發展戰略,推動文化產業與多領域融合發展。

文化“聯姻”旅遊,依託自然資源、設施農業和文化底蘊,開展“秘境湟中·清心之旅”系列文化活動,組團發展鄉村旅遊業,先後建設卡陽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群加“鳳凰部落”、慕家酩餾酒文化體驗園等一批鄉村文化旅遊實體,每年吸引遊客達240余萬人次。

文化“嫁接”工業,依託陳家灘特色文化產業園,採取“園區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方式,先後引進培育佛光工藝、緣匯木雕、華坊工藝等10家文化產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周邊300餘家個體加工店,在民族文化藝術品、藏傳佛教用品等領域初步形成集研發、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

文化彙聚人才,湟中縣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圍繞“八瓣蓮花”文化產業,成立農民畫、堆繡、鑲絲等7個行業協會,與清華大學、青海師範大學、省婦聯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聘請20余名民間工藝師擔任教師,通過“陽光工程”、非遺傳承培訓、自主辦班、傳幫帶等形式,大力開展技藝培訓,共培訓從業人員2000余人次, 81人取得民間工藝師專業技術職稱資格。

同時,不斷更新產品設計理念,實現傳統技藝與現代高科技融合,開發出了木雕唐卡、銅雕鎏金工藝牆飾、絲毛工藝掛毯、雲錦等新產品38個,為文化企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鄉村旅遊吹起田園休閒風

湟中縣境內有國家及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8處,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卡約”文化的早期古人類文化遺址、群加國家級森林公園、上五莊省級森林公園、南佛山省級森林公園、上新莊藥水灘溫泉、盤道自然風光度假旅遊區等景觀,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鄉村旅遊發展的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鄉村旅遊接待點達到350家,其中星級鄉村旅遊接待點達到22家。組團發展鄉村旅遊業,先後建設卡陽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群加“鳳凰部落”、慕家酩餾酒文化體驗園等一批鄉村文化旅遊實體,每年吸引遊客達240余萬人次,鄉村旅遊已發展成為我縣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搭台,活動唱戲”,把舉辦文化旅遊節慶活動作為發展鄉村旅遊的主要平臺,依託自然資源、設施農業和文化底蘊,開展“秘境湟中·。清心之旅”系列文化活動,舉辦美食採摘節、多巴玉拉採摘節、包勒村稻草人藝術節等旅遊活動,以體驗式旅遊活動帶動鄉村旅遊發展。2017年5月至10月湟中縣將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活動分為文化娛樂篇、人文體驗篇、田園休閒篇、健康運動篇四大板塊30項活動

今後,湟中縣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以“補短板”為重點的文化旅遊體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基礎設施、制度建設、人才建設等方面的短板,構建全覆蓋、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群眾體育健身體系;提高服務業占比,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加快魯沙爾民族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建設,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全面推進全域旅遊和全季旅遊,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加快文化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文化、旅遊、體育融合發展,到2020年,全面打響“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品牌,使文化旅遊體育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支柱性產業,成為全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