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陳近南:金庸筆下韋小寶最崇拜的人,歷史原型其實是他

金庸筆下的陳近南,是鄭氏一族的得力幹將、天地會的靈魂人物。

外表一副文士打扮的書生模樣,神色和藹,但目光如電,周身彌漫著不怒自威的氣場,頗有領袖風範和個人權威。目前學界普遍認同金庸小說中的陳近南原型,便是歷史上的陳永華,他是輔佐鄭氏祖孫三代、治台有方、政績卓著的一代功臣。現在的臺灣第一大姓陳姓,經考證,也是與這位陳近南的原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陳永華,漳州角美人。1644年,鄭成功攻下同安,陳永華父親陳鼎攜家人前往同安任教諭。4年後,同安為清軍所克,陳鼎自縊於明倫堂。父親的死亡使時年20歲的陳永華平靜的儒生生活被打破,當時的他聽聞鄭成功在廈門招攬賢士,便前往投奔。陳永華作為鄭成功兒子鄭經的伴讀,自此與鄭氏三代人結下了深厚的關係。

因其智勇雙全,立功無數,被鄭成功稱為“臥龍先生”。

1662年,鄭成功收復被荷蘭侵佔38年之久的臺灣,但遺憾的是,鄭成功入台不到半年便病逝了。臨終前,他囑託陳永華輔佐繼位的兒子鄭經。陳永華盡心輔佐,不負所托。

首先,在農業方面,

他先是考察臺灣農業,頒佈屯田制度,進行屯田墾殖,使居民豐衣足食。由於陳永華輔佐的鄭氏政權對農業活動的大力支持,當時臺灣島開墾的土地範圍竟達到了荷蘭殖民時期的兩倍以上。不僅如此,陳永華還鼓勵當時的臺灣島人民種植甘蔗並製造蔗糖,用這種農副業產品進行販賣,以此增加財政收入。另外,陳永華還教臺灣人民煮鹽,大大提高了食鹽的產量和品質,
使民眾不僅夠吃還有多出來的部分可以上交。

其次,在教育方面,他在承天府(今台南市)建造孔廟,開創“全台首學”;建學院並親任學政,最終形成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完備的教育體系。為招攬人才,陳永華一方面通過各種途徑延聘大陸知識份子渡台,另一方面,鼓勵已經遷居臺灣的明代遺臣,傳播中原文化。陳永華的文化傳播工作不僅使臺灣的學子有更多的機會讀書,

更使好學之風影響了整個臺灣。由此,陳永華被譽為“臺灣文化教育的奠基人”。

最後,在商業貿易方面,陳永華同樣成績顯著。在鄭成功的反清複明鬥爭中,貿易一直是支撐軍費支出的重要經濟來源。清政府為了徹底剿滅鄭氏,採取了“遷界”的政策來切斷鄭氏對外貿易的通道。陳永華為了衝破這些封鎖,一方面與海外的英國日本等發展貿易,另一方面堅持不懈地與沿海城市,例如廈門建立貿易聯繫。終於,在陳永華的努力下,與海外商人往來愈發密切的同時,內地的貨物也大批的湧入了臺灣。

1674年,三藩叛亂,鄭經應耿精忠之邀,率師離島西征福建。命長子鄭克臧主持臺灣政務,任陳永華為東寧總制使,輔佐少主。

1680年,鄭經回台。隨侍親信馮錫范,擅殺鄭經長子鄭克臧,意圖擁立自己的女婿鄭克塽,並攻擊鄭克臧岳父陳永華。馮錫範還勾結掌握軍事大權的劉國軒設計誣陷陳永華。陳永華不願深陷派系鬥爭,再三向鄭經請辭,並於1681年抑鬱而終。

清翰林學士李光地聽說陳永華病逝,向皇帝上疏祝賀:臺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現在上天讓他殞命,臺灣的收復指日可待了。令整個清政府視若“頑疾”和“心病”,陳永華對臺灣鄭氏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臺灣著名史學家、詩人連橫也認為陳永華是鄭氏帳下的佼佼者:“永華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其行事若諸葛武侯……締造海幫,至今猶受其賜,偉也。”今天,在台南仍有許多廟宇供奉陳永華神像,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宮殿。

▲永華宮

漳州的角美鎮石美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支民謠,“石上雞蹤如竹葉,溪邊犬跡似梅花。覆舟山下十八社,石尾出了陳永華”,村裡也還遺留有一座建于清初的祠堂,名曰“寶鏡堂”。祠堂供奉著陳鼎、陳永華、陳夢球、陳維衡、陳仕貴、陳還等牌位,其中,陳夢球、陳維衡、陳還均為陳永華子孫。陳夢球還於康熙三十二年考中了進士,被康熙親筆批示“此忠義陳永華之子”,仕途一路順暢,官至山西巡按。可見,拋開陣營之別,忠義、盡職是中華文化所認可、褒揚的品格。

陳永華作為一位頗具眼光學識的知識份子,他可能並不像武俠小說中那樣武功蓋世、本領通天,但他本人的確見識廣博,頗具政治才華,在鄭成功籌建天地會的過程中,必定擔當大任,也順理成章地被奉為天地會的靈魂人物,以彰顯該會的家國大義。

陳永華為了衝破這些封鎖,一方面與海外的英國日本等發展貿易,另一方面堅持不懈地與沿海城市,例如廈門建立貿易聯繫。終於,在陳永華的努力下,與海外商人往來愈發密切的同時,內地的貨物也大批的湧入了臺灣。

1674年,三藩叛亂,鄭經應耿精忠之邀,率師離島西征福建。命長子鄭克臧主持臺灣政務,任陳永華為東寧總制使,輔佐少主。

1680年,鄭經回台。隨侍親信馮錫范,擅殺鄭經長子鄭克臧,意圖擁立自己的女婿鄭克塽,並攻擊鄭克臧岳父陳永華。馮錫範還勾結掌握軍事大權的劉國軒設計誣陷陳永華。陳永華不願深陷派系鬥爭,再三向鄭經請辭,並於1681年抑鬱而終。

清翰林學士李光地聽說陳永華病逝,向皇帝上疏祝賀:臺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現在上天讓他殞命,臺灣的收復指日可待了。令整個清政府視若“頑疾”和“心病”,陳永華對臺灣鄭氏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臺灣著名史學家、詩人連橫也認為陳永華是鄭氏帳下的佼佼者:“永華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其行事若諸葛武侯……締造海幫,至今猶受其賜,偉也。”今天,在台南仍有許多廟宇供奉陳永華神像,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宮殿。

▲永華宮

漳州的角美鎮石美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支民謠,“石上雞蹤如竹葉,溪邊犬跡似梅花。覆舟山下十八社,石尾出了陳永華”,村裡也還遺留有一座建于清初的祠堂,名曰“寶鏡堂”。祠堂供奉著陳鼎、陳永華、陳夢球、陳維衡、陳仕貴、陳還等牌位,其中,陳夢球、陳維衡、陳還均為陳永華子孫。陳夢球還於康熙三十二年考中了進士,被康熙親筆批示“此忠義陳永華之子”,仕途一路順暢,官至山西巡按。可見,拋開陣營之別,忠義、盡職是中華文化所認可、褒揚的品格。

陳永華作為一位頗具眼光學識的知識份子,他可能並不像武俠小說中那樣武功蓋世、本領通天,但他本人的確見識廣博,頗具政治才華,在鄭成功籌建天地會的過程中,必定擔當大任,也順理成章地被奉為天地會的靈魂人物,以彰顯該會的家國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