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爾夫有啥了不起,看古代中國人的花式玩法!

唐三彩

1、多國爭高爾夫發明權

朝鮮李朝(西元1392-1910年)時期曾流行過一種漢語教科書,

名叫《樸通事諺解》。這本書對中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比如宴會、買賣、農業、手工業、詞訟、宗教、遊藝、景物等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真實的反映了中國北方特別是都城的社會生活。

這本書在介紹元大都民俗的時候,涉及到了一種名叫“捶丸”的體育運動:“用有柄木勺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 這是對這種體育器材的介紹。

接下來介紹的是打法:“掘地如碗,名窩兒。或隔殿閣而作窩,或於階上作窩,或於平地作窩。人打球兒,先掘一窩兒,後將球兒打入窩內。”

如果不說這叫“捶丸”,僅憑上面的文字介紹,你會聯想到現在哪一種體育運動?

沒錯,高爾夫!

高爾夫是GOLF的音譯,是四個英文單詞Green、Oxygen、Light、Friendship的縮寫,

意思分別是“綠色,氧氣,陽光,友誼”。這些單詞看似平常,卻有著強烈的暗示意味,意味著能夠享受這些高大上元素的,只能是高大上人士。

這種由中國古代的“捶丸”演變而來的運動,如今的確已經成為貴族運動的代名詞。

它的發明者,

真是中國人嗎?曾幾何時,還真有不少人來爭這個發明權,法國人荷蘭人蘇格蘭人都很積極,爭得面紅耳赤口乾舌燥,就差頭破血流了。英格蘭人說你們爭個屁呀,都沒有你們的份,閉上你們的嘴吧。

1993年,一家英國通訊社發表了一篇關於高爾夫起源的文字,指出這項“有錢人的運動”,早在1282年的元代就出現在了中國,也就是上面介紹的“捶丸”。

那家英國通訊社的報導,與許多中外體育史家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們認為這項體育運動最早出現在中國,然後在元代由蒙古人或者商人帶到歐洲的。

2、“高爾夫”脫胎于唐代馬球

實際上,英國人的說法也不完全對,高爾夫的起源,至少應該前推至唐代。

唐代女詩人魚玄機,還為此寫過一首名叫《打球作》的詩:

堅圓淨滑一星流,

月杖爭敲未擬休。

無滯礙時從撥弄,

有遮欄處任鉤留。

不辭宛轉長隨手,

卻恐相將不到頭。

畢竟入門應始了,

願君爭取最前籌。

▲魚玄機(約844年-約871年)

魚玄機對精彩的打球場面的描寫,與一本專門介紹捶丸的著作裡的描寫高度一致。

那本書叫《丸經》,作者叫甯志老人,元代人。

這本著作介紹的捶丸玩法,不但與現代高爾夫球的玩法極其相似,規矩也差不多,所用球杆也和現在一樣有很多種,分“攛棒”、“杓棒”、“朴棒”、“單手”等。打不同的球用不同的球杆,就像現在的木杆、鐵杆、推杆、劈起杆、沙坑杆一樣。

球杆的價值也相當昂貴,尤其是皇族用的球杆,通常以純金打造緣邊,頂上綴飾玉器。這麼貴重的東西,當然得愛惜啦,所以打完球後,球杆必須珍藏在錦盒中。

這麼看來,現代高爾夫球杆也很貴,是有傳統的。

現有史料表明,捶丸實際上脫胎于唐代的馬球,由馬球演變而來。

馬球是唐初傳入中原的,流行於上流社會,這種高消費運動,也只有上流社會才玩得起。但由於馬匹昂貴,加上場地受限等等因素,即使是上流社會,後來也玩不下去了。到中晚唐的時候便“拋棄”了馬匹,改為“步打”,是為“步打球”。

雖然再也不騎在馬打了,但是規則與用具基本上沒變。

聰明的宋朝人進一步加以改造,變球門為球窩,這樣就更加不受地形限制了,更加接近現代高爾夫。

從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的元代壁畫中捶丸圖來看,在元代,捶丸運動已十分成熟。

3、成都是“高爾夫”的發源地

有學者研究認為,捶丸運動具體起源于晚唐時期的成都。

有根據嗎?當然有,成都市中心唐代地層中出土的大量的陶球、瓷球、木球、石球等,可以佐證這個推論,因為這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那些出土的球大小不一,不少球上面有凹點,顯然被擊打過。專家考證認為,這些球應該就是捶丸用的。

據南宋文獻《揮麈後錄》記載,令後蜀皇帝孟知祥入蜀時“驚訝”的一幕,就是成都人“執杆捶丸”:“孟知祥(孟昶)初鎮成都,見蜀人擊球,一棒便入湖子者,謂之猛入。”文中的“湖子”是球穴的意思。

一杆進洞叫猛入,一杆進洞的人,一定是猛人。

史料還有這樣的記載:“昶好打球走馬,又為方士房中之術,多采良家子以充後宮。”

▲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

這裡是“昶”指的是孟知祥的兒子孟昶,也是後來的後蜀皇帝,史料記載他好打球,據推測指的就是他喜歡捶丸。

從大形勢來看,這玩意兒最早出現在成都,也有其合理性,因為晚唐時期的大形勢是戰亂頻仍,唯有天府之國四川地區遠離戰火,“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是個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安樂窩”,給民間開展這類運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這項運動的關鍵,是球的品質必須過硬,否則一打即壞,頻頻換球,玩起來還有意思嗎?創于東晉盛于唐的邛窯(我國著名民間瓷窯之一,分佈於四川省境內,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燒制的陶球,基本上符合這種要求。

這種陶球,在成都地區有大量出土。成都體育博物館收藏的一枚元代捶丸球證明,當時還運用了比較先進的絞胎工藝,可以將兩種顏色不同的濕泥充分混合,燒制出品質上乘的捶丸球,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成都是其發源地的推測。

4、小孩子也玩“高爾夫”

如果畫一幅捶丸的“路線圖”,它一定是這樣的:起源——唐代;發展——宋代;成熟——元代;流行——明代。

宋代的宋徽宗,是捶丸的癡迷者,哪怕就要亡黨亡國了,也興趣不減,依然能夠拋開煩惱,揮動木杆擊球,“遙視小鳥進洞”,動作之優雅,一點不輸祁同偉。

佩服他的心理素質。

他是大宋第一球星。他那套非常豪華令人無比眼紅的捶丸裝備,配得上這個身份。

▲宋徽宗趙佶(1082.05.05—1135.06.05)

不但宋徽宗,金章宗對捶丸也愛得不要不要的。

這些重量級玩家的裝備都很豪華,球杆用金子進行裝飾,頂上有玉飾,運動結束後裝入錦囊裡(《丸經》: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盛以錦囊,擊以彩棒,碾玉綴頂,飾金緣邊……)。

為了不斷提高球技,宋徽宗還虛心向古人學習。

無獨有偶,明宣宗朱瞻基也喜歡捶丸,這位執棒捶丸的新聞照片,還上了當時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宣宗行樂圖》,此畫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宣宗行樂圖》局部

宋代皇帝愛捶丸,百姓也愛,男子愛,女子也愛。

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一書中記錄了這麼一件事:縣令鐘離君的女兒出嫁時,他買了一個婢女給女兒做陪嫁。有一天,這個婢女在堂前掃地時看到地下有個凹坑,不轉眼地看了很久。鐘離君感到奇怪,問她看那個凹坑幹什麼。婢女傷心地說,這個凹坑使她想起了童年,那時候她父親挖了一個凹坑作為球窩,教她打高爾夫(幼時我父于此,穴地為球窩,導我戲劇,歲久矣,兩窳處未改也)。雖然時間過去了那麼久,但往事仍歷歷在目。

鐘離君一問,這才知道這個婢女的父親是前縣令。

男子愛,女子愛,小孩子也愛,讓人感覺捶丸在宋代的普及程度,與如今什麼人都能玩一把的乒乓球差不多。

當時有一首詩,是這樣描寫小孩子擊球入穴的情景的:

城間小兒喜捶丸,

一棒橫擊落青氈。

縱令相隔雲山路,

曲折輕巧入窩圓。

這些小娃娃不但喜歡玩捶丸,還把它改良了一下,變成了“角球”。因為小孩子體能有限,改良後更適合他們玩。

這種運動太好玩了,小孩子玩起來往往會上癮,以至於一些大人憂心忡忡,擔心孩子們玩物喪志,范仲淹就是個典型。

宋代範公俘《過庭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滕元發,視文正(范仲淹)為皇考舅,自小侍文正側,文正愛其才,待如子……(元發)愛擊角球,文正每戒之,不聽。一日,文正尋大郎疑業,乃擊球於外。文正怒,命取球,令小吏直面以鐵槌碎之。球為鐵所擊起,中小吏之額。小吏護痛間,滕在旁拱手微言曰:‘快哉!’文正亦優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

滕元發是北宋名臣,是范仲淹的外孫,小時候特喜歡玩兒角球,范仲淹擔心他玩物喪志,多次勸他別玩了,他都置若罔聞,范仲淹終於毛了,一怒之下,讓小吏當著他的面用鐵錘把球砸得粉碎。

范仲淹范大人的外孫,自然不是一般人。那麼,一般人也玩這個嗎?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代《蕉蔭擊球圖》,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芭蕉綠陰下,一個側蹲著的小孩手持木棒,正欲擊打黑色的角球;另一個站著的小孩也手持木棒,全神貫注地盯著小球,好像擔心它被擊中;畫面右側的案幾之後站著幾個觀眾——孩子的母親和她的丫鬟。

那本書叫《丸經》,作者叫甯志老人,元代人。

這本著作介紹的捶丸玩法,不但與現代高爾夫球的玩法極其相似,規矩也差不多,所用球杆也和現在一樣有很多種,分“攛棒”、“杓棒”、“朴棒”、“單手”等。打不同的球用不同的球杆,就像現在的木杆、鐵杆、推杆、劈起杆、沙坑杆一樣。

球杆的價值也相當昂貴,尤其是皇族用的球杆,通常以純金打造緣邊,頂上綴飾玉器。這麼貴重的東西,當然得愛惜啦,所以打完球後,球杆必須珍藏在錦盒中。

這麼看來,現代高爾夫球杆也很貴,是有傳統的。

現有史料表明,捶丸實際上脫胎于唐代的馬球,由馬球演變而來。

馬球是唐初傳入中原的,流行於上流社會,這種高消費運動,也只有上流社會才玩得起。但由於馬匹昂貴,加上場地受限等等因素,即使是上流社會,後來也玩不下去了。到中晚唐的時候便“拋棄”了馬匹,改為“步打”,是為“步打球”。

雖然再也不騎在馬打了,但是規則與用具基本上沒變。

聰明的宋朝人進一步加以改造,變球門為球窩,這樣就更加不受地形限制了,更加接近現代高爾夫。

從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的元代壁畫中捶丸圖來看,在元代,捶丸運動已十分成熟。

3、成都是“高爾夫”的發源地

有學者研究認為,捶丸運動具體起源于晚唐時期的成都。

有根據嗎?當然有,成都市中心唐代地層中出土的大量的陶球、瓷球、木球、石球等,可以佐證這個推論,因為這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那些出土的球大小不一,不少球上面有凹點,顯然被擊打過。專家考證認為,這些球應該就是捶丸用的。

據南宋文獻《揮麈後錄》記載,令後蜀皇帝孟知祥入蜀時“驚訝”的一幕,就是成都人“執杆捶丸”:“孟知祥(孟昶)初鎮成都,見蜀人擊球,一棒便入湖子者,謂之猛入。”文中的“湖子”是球穴的意思。

一杆進洞叫猛入,一杆進洞的人,一定是猛人。

史料還有這樣的記載:“昶好打球走馬,又為方士房中之術,多采良家子以充後宮。”

▲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

這裡是“昶”指的是孟知祥的兒子孟昶,也是後來的後蜀皇帝,史料記載他好打球,據推測指的就是他喜歡捶丸。

從大形勢來看,這玩意兒最早出現在成都,也有其合理性,因為晚唐時期的大形勢是戰亂頻仍,唯有天府之國四川地區遠離戰火,“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是個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安樂窩”,給民間開展這類運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這項運動的關鍵,是球的品質必須過硬,否則一打即壞,頻頻換球,玩起來還有意思嗎?創于東晉盛于唐的邛窯(我國著名民間瓷窯之一,分佈於四川省境內,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燒制的陶球,基本上符合這種要求。

這種陶球,在成都地區有大量出土。成都體育博物館收藏的一枚元代捶丸球證明,當時還運用了比較先進的絞胎工藝,可以將兩種顏色不同的濕泥充分混合,燒制出品質上乘的捶丸球,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成都是其發源地的推測。

4、小孩子也玩“高爾夫”

如果畫一幅捶丸的“路線圖”,它一定是這樣的:起源——唐代;發展——宋代;成熟——元代;流行——明代。

宋代的宋徽宗,是捶丸的癡迷者,哪怕就要亡黨亡國了,也興趣不減,依然能夠拋開煩惱,揮動木杆擊球,“遙視小鳥進洞”,動作之優雅,一點不輸祁同偉。

佩服他的心理素質。

他是大宋第一球星。他那套非常豪華令人無比眼紅的捶丸裝備,配得上這個身份。

▲宋徽宗趙佶(1082.05.05—1135.06.05)

不但宋徽宗,金章宗對捶丸也愛得不要不要的。

這些重量級玩家的裝備都很豪華,球杆用金子進行裝飾,頂上有玉飾,運動結束後裝入錦囊裡(《丸經》: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盛以錦囊,擊以彩棒,碾玉綴頂,飾金緣邊……)。

為了不斷提高球技,宋徽宗還虛心向古人學習。

無獨有偶,明宣宗朱瞻基也喜歡捶丸,這位執棒捶丸的新聞照片,還上了當時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宣宗行樂圖》,此畫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宣宗行樂圖》局部

宋代皇帝愛捶丸,百姓也愛,男子愛,女子也愛。

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一書中記錄了這麼一件事:縣令鐘離君的女兒出嫁時,他買了一個婢女給女兒做陪嫁。有一天,這個婢女在堂前掃地時看到地下有個凹坑,不轉眼地看了很久。鐘離君感到奇怪,問她看那個凹坑幹什麼。婢女傷心地說,這個凹坑使她想起了童年,那時候她父親挖了一個凹坑作為球窩,教她打高爾夫(幼時我父于此,穴地為球窩,導我戲劇,歲久矣,兩窳處未改也)。雖然時間過去了那麼久,但往事仍歷歷在目。

鐘離君一問,這才知道這個婢女的父親是前縣令。

男子愛,女子愛,小孩子也愛,讓人感覺捶丸在宋代的普及程度,與如今什麼人都能玩一把的乒乓球差不多。

當時有一首詩,是這樣描寫小孩子擊球入穴的情景的:

城間小兒喜捶丸,

一棒橫擊落青氈。

縱令相隔雲山路,

曲折輕巧入窩圓。

這些小娃娃不但喜歡玩捶丸,還把它改良了一下,變成了“角球”。因為小孩子體能有限,改良後更適合他們玩。

這種運動太好玩了,小孩子玩起來往往會上癮,以至於一些大人憂心忡忡,擔心孩子們玩物喪志,范仲淹就是個典型。

宋代範公俘《過庭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滕元發,視文正(范仲淹)為皇考舅,自小侍文正側,文正愛其才,待如子……(元發)愛擊角球,文正每戒之,不聽。一日,文正尋大郎疑業,乃擊球於外。文正怒,命取球,令小吏直面以鐵槌碎之。球為鐵所擊起,中小吏之額。小吏護痛間,滕在旁拱手微言曰:‘快哉!’文正亦優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

滕元發是北宋名臣,是范仲淹的外孫,小時候特喜歡玩兒角球,范仲淹擔心他玩物喪志,多次勸他別玩了,他都置若罔聞,范仲淹終於毛了,一怒之下,讓小吏當著他的面用鐵錘把球砸得粉碎。

范仲淹范大人的外孫,自然不是一般人。那麼,一般人也玩這個嗎?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代《蕉蔭擊球圖》,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芭蕉綠陰下,一個側蹲著的小孩手持木棒,正欲擊打黑色的角球;另一個站著的小孩也手持木棒,全神貫注地盯著小球,好像擔心它被擊中;畫面右側的案幾之後站著幾個觀眾——孩子的母親和她的丫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