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與皮影、柳編、泥塑等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工藝品面對面 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傳統技藝展開展

6月9日,在“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傳統技藝展”上,

觀眾正在體驗皮影表演。6月10日,是我國第12個文化遺產日。本次展示為期3天,市民可免費參觀。(記者張利民攝)

新疆網訊皮影戲靈活生動、一針一線織就的精美刺繡、彩繩編出的“中國結”……6月9日,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傳統技藝展開展,吸引眾多市民觀展。

6月10日是我國第12個文化遺產日。當日,在烏魯木齊市文化館一樓展廳,以“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為主題的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傳統技藝展如約展出。

來自西安市周至縣的皮影、木雕製作等工藝品,吐魯番維吾爾族手工藝人柳編和花氈製作工藝品,首府手工藝人的編繩、刺繡、泥塑等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民間傳統工藝品參展。

來自周至縣馬召鎮上孟家村的葛戰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周至皮影第五代傳承人。

皮影雕刻分為選皮、刮皮、制皮、雕刻、塗彩、組裝等十一道工序。在一樓展廳,

只見他手握小刻刀照著圖案一刀一刀地雕刻。他說,選皮尤為重要,必須選耕牛皮,因為這種牛皮的皮質透明度最好。

與祖輩相比,除了延續純手工雕刻,葛戰峰在上色方面打破了原來的石色,現在採用水彩。

市民葛宏看上了來自首府無可設計室設計的繩編手鏈。她說,依據玉的形狀設計“年年有魚”這種造型很獨特,自己很喜歡。無可設計室負責人鄒永萍帶來100餘件繩編作品。

其中有手鏈、頭飾、服飾等,很多作品體現出新疆特色的元素,設計中融入如艾德萊斯綢,新疆巴旦木、核桃等獨特造型。

市文化館館長胡玉梅說,通過交流平臺,使本土和友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交流合作,共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同時,讓更多市民瞭解和走進這裡,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並加入到傳承和保護行列。

本次展覽由市文化局主辦,

將持續到本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