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黃種人”本是歐洲人的一種蔑稱,中國人是怎麼接受的?

其實,古代西方旅行家對中國人的大部分描述是“白皮膚的民族”。拋開中國人的整體膚色先不論,只要回想一下,就得承認:很多中國人的皮膚很白,而大一部分的南方人有一部分比較黑。

也許是在那個時候,南方天氣炎熱,紫外線強的原因吧……不過還是有保養好的人存在。

中國人成為“黃種人”,是歐洲發展的一個結果。在十八世紀,把人類分為“白黃棕黑”的人種學在歐洲誕生了。白色在歐洲有純潔高貴等美好寓意,而黑色相反,

所以歐洲人被劃為白種人,非洲人被劃為黑種人,而被認為文明程度介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東亞人,被分配了“黃種人”——黃色帶有憂鬱、貪婪、病態等寓意。

也正是因為人種學,在北美洲被殖民之後的數百年,種族歧視特別嚴重。直到現在的美利堅,種族歧視依然是個大問題。

可是,這種在歐洲的蔑稱,中國人是如何接受的呢?

那是因為,在古中國,只有皇家才能享用黃色,就像皇帝的皇袍色,中國人自詡為炎黃子孫,中華文明被認為由黃河孕育。黃色,在那時的中國人眼裡,或許真的是吉利的顏色,所以中國人接受“黃種人”並沒什麼大問題。

對此,歐洲人表示很無奈,只能選擇接受這種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