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西戶縣法院:“死磕”是一種精神“死撐”是一份堅守

下午,《法官講辦案故事》的美女主編用甜美的聲音向我傳達了寫一篇法官辦案故事的“口諭”後,我的大腦就如“格式化”般空白,居然提取不出幾個能夠放到檯面上的案例。嗣後,

經過“磁片磁碟重組”才慢慢有了點頭緒。回首與法院結緣的七年,從最初與她的“熱戀”到現在的恬淡如水,從秦嶺大山中的寂寞小法庭到關中大縣的“全國優秀法庭”。一路走來,不是那些高大上如燈塔般的法治理想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倒是周圍那些普通、可愛的法官同事們和他們口中嘮叨的那些事兒所詮釋的那份簡單、真實的堅守與責任在感染著我,鞭策著我“連滾帶爬”地緊跟法治時代的腳步。
用一句帶有戲謔成分的時髦說法就是“沒那麼偉大,全靠‘死磕’加‘死撐’”。

“死磕”是法官們愛知求真、咬定青山不鬆口的態度,是對每一個案件的證據分析、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推理論證、社會效果以及判決撰寫等每個節點反復琢磨與推敲的職業精神,

也是追求完美的職業“強迫症”。“死撐”是法官們在很累的時候,憑胸中的一口正氣,再堅持一把、再多辦一件案件的拼命精神。說到底,法官們“死磕”的目的是為了公正處理每一起案件,對得起心中的司法良知,對得起老百姓。對此,讓我想起原告張某與被告李某跨度二十多年的合夥糾紛系列案。

2014年,八十多歲的張老漢將六十多歲的老李以雙方二十多年前的合夥糾紛為由起訴。

接手該案後,我瞭解到老張與老李及其他相關人士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合夥開辦磚廠期間就曾因糾紛打過數起官司。一審、二審、再審以及信訪,一路下來,老張當年可謂是戶縣法院家喻戶曉的“常客”與“名人”。二十多年過去了,老張心中的那股怨氣依然難消,再次將老李訴至公堂。當老張因“帕金森綜合症”顫抖著雙手從破舊的布包裡取出一摞油餅一樣的各式法律文書及證據材料,
並顫顫巍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含混不清地開始講述時,讓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變得“像雨、像霧又像風”。

庭前,我和庭長“阿杜”同志充分估計了該案的難度,調閱了二十多年前本院保存的全部相關卷宗,但庭審當天原、被告說著連自己都記不太清的事實,

拿著字跡模糊的各式材料配以各種賭咒發誓,加之訴爭合夥磚廠幾度易手、關鍵合夥人去世等因素,導致庭審中雙方敘述的事實依然“昏天黑地”,案件事實嘫得就像一鍋糨子。

咋辦?接著查!為此,我根據原告提供的線索,往返西安中院兩次,在檔案室戶縣鄉黨的幫助下找到了多年前中院保存的相關卷宗。期間,我反復與雙方當事人溝通,反復閱卷,對事實的還原如同拼圖遊戲,從最初的一籌莫展到後來的豁然開朗。經過近一年的“折騰”,近二十頁的判決最終出爐,張老漢終因證據不足而敗訴。本以為可以長舒一口氣了,但沒過幾個月,張老漢再次顫巍巍地出現在了法庭。這次,他以新的事實、理由及訴訟請求,再次起訴,大有不贏官司誓不甘休的架勢。

法官不能拒絕裁判!我又榮幸的接手了這個案子。這次訴訟請求涉及當年合夥事宜更多的細節,除了從眾多卷宗及當事人的陳述中尋找蛛絲馬跡外,合議庭成員頂著烈日走訪了當年磚廠的出納、技術工等工作人員,做了大量扎實的調查工作。原、被告則基於上次訴訟的經驗,翻箱倒櫃、窮盡所能地提交了各種有利自己的“奇葩”證據,對抗非常激烈。合議庭成員茶餘飯後就案件事實的分析、認定更是打起了“口水仗”。經過反復“磨合”,合議庭最終對案件形成了統一認識。為了排除干擾,借年休假之際,我帶著案卷複印材料回家“閉關”一周,出爐了張老漢的“第二季”判決,“阿杜”同志作為“工程監理”依舊逐字逐句、不厭其煩地對判決進行了“品質驗收”工作。宣判前,為“把脈”當事人的心理,我又與雙方當事人進行了充分溝通。老張沒有了一年前對法院的種種不滿,多了一份對法院工作的理解與信任,老李則認為他們之間的“嘫牙事”給法官添了麻煩,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但雙方均表示大王法庭為了這個案子下了真功夫,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抱怨法官。

塵埃落定,我沒有那種得到認可後的喜悅,更多的是在扎實耕耘後自然而生的一種繼續“死撐”前行的力量和信心。兩年的努力,個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只為對得起“法官”這個稱謂。

小編寄語:“通向麵包的小路蜿蜒於勞動的沼澤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從一塊無花的土地中穿過,無論是通向麵包的路還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艱辛的歷程。”作為一名默默無聞的一線法官,在成百上千的案件面前,我們追求每一起案件都能夠公平公正的裁判,每一位當事人都能夠心平氣和地離開,每一個疑難糾紛的解決無不蜿蜒於勞動的沼澤之中,日日孜孜不倦的工作無不是從一塊無花的土地中穿過。僅憑心中那一口正氣,渴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夢想當我們老去,離開這個崗位的時候,江湖仍不吝賜我以溢美之言。(撰稿:戶縣法院 王志文)

編輯:董嬙

反復閱卷,對事實的還原如同拼圖遊戲,從最初的一籌莫展到後來的豁然開朗。經過近一年的“折騰”,近二十頁的判決最終出爐,張老漢終因證據不足而敗訴。本以為可以長舒一口氣了,但沒過幾個月,張老漢再次顫巍巍地出現在了法庭。這次,他以新的事實、理由及訴訟請求,再次起訴,大有不贏官司誓不甘休的架勢。

法官不能拒絕裁判!我又榮幸的接手了這個案子。這次訴訟請求涉及當年合夥事宜更多的細節,除了從眾多卷宗及當事人的陳述中尋找蛛絲馬跡外,合議庭成員頂著烈日走訪了當年磚廠的出納、技術工等工作人員,做了大量扎實的調查工作。原、被告則基於上次訴訟的經驗,翻箱倒櫃、窮盡所能地提交了各種有利自己的“奇葩”證據,對抗非常激烈。合議庭成員茶餘飯後就案件事實的分析、認定更是打起了“口水仗”。經過反復“磨合”,合議庭最終對案件形成了統一認識。為了排除干擾,借年休假之際,我帶著案卷複印材料回家“閉關”一周,出爐了張老漢的“第二季”判決,“阿杜”同志作為“工程監理”依舊逐字逐句、不厭其煩地對判決進行了“品質驗收”工作。宣判前,為“把脈”當事人的心理,我又與雙方當事人進行了充分溝通。老張沒有了一年前對法院的種種不滿,多了一份對法院工作的理解與信任,老李則認為他們之間的“嘫牙事”給法官添了麻煩,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但雙方均表示大王法庭為了這個案子下了真功夫,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抱怨法官。

塵埃落定,我沒有那種得到認可後的喜悅,更多的是在扎實耕耘後自然而生的一種繼續“死撐”前行的力量和信心。兩年的努力,個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只為對得起“法官”這個稱謂。

小編寄語:“通向麵包的小路蜿蜒於勞動的沼澤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從一塊無花的土地中穿過,無論是通向麵包的路還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艱辛的歷程。”作為一名默默無聞的一線法官,在成百上千的案件面前,我們追求每一起案件都能夠公平公正的裁判,每一位當事人都能夠心平氣和地離開,每一個疑難糾紛的解決無不蜿蜒於勞動的沼澤之中,日日孜孜不倦的工作無不是從一塊無花的土地中穿過。僅憑心中那一口正氣,渴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夢想當我們老去,離開這個崗位的時候,江湖仍不吝賜我以溢美之言。(撰稿:戶縣法院 王志文)

編輯:董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