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首場發佈會|解讀疏解非首都功能三年成果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三年來,全市上下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工作導向,以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為目標方向,

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政策,堅持疏控並舉,分類施策,把疏解與提升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

今天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北京市“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發佈會。首場發佈會以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為主題,

邀請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規劃國土委、市商務委等單位領導介紹我市疏解非首都功能重點工作和成效。發佈會上,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介紹了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總體情況。

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成果

★加強統籌協調,全力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落實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重點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調度和部署,常抓不懈,力求實效。制定實施了本市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等一攬子政策檔,
明確了非首都功能疏解近期、中期、遠期任務,構建了上下聯動的工作推進體系。市發改、經信、商務、教育、醫療等有關部門聚焦四類優先疏解領域,主動對接國家相關規劃,分領域制定實施疏解方案,扎實推動一批疏解項目。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組織集中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把疏解非首都功能與拆除違法建設,占道經營、無證無照經營和“開牆打洞”整治,城鄉結合部整治,
地下空間和群租房整治,棚戶區改造、直管公房及“商改住”清理整治等城市管理措施結合起來,與人口調控目標掛鉤,確保完成年度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調控任務。

★嚴把准入關口,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

制定實施並修訂完善了全國首個以治理“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全市禁限行業占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重達到55%,城六區達到79%。目錄實施以來,

全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1.7萬件,“聚”和“招”的態勢進一步扭轉,從嚴調控的製造業、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業2016年新設市場主體數分別下降72.75%、26.42%、18.36%,未列入禁限的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科技服務業同比分別增長12.77%、26.76%、22.53%。這“三升三降”表明通過疏解功能做“減法”,北京正剝掉“白菜幫”,集中發展“白菜心”,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探索走出一條減量發展、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新路。

★突出重點領域,分類有序疏解存量。

一般性製造業疏解力度加大。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停產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製造業企業1624家,其中今年1-4月共疏解退出283家。區域性批發市場疏解步伐加快。全市已累計調整疏解392家商品交易市場,1-4月疏解39家。對涉及農副產品市場的疏解提升,按照“拆一補一”原則,制定替代措施,滿足社區居民買菜需求。1-4月,全市建設基本便民商業網點349個,其中蔬菜零售網點80個。部分學校、醫院疏解穩步推進。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新校區加快建設。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新校區、北京資訊科技大學昌平新校區等項目有序推進。全市共壓縮培訓機構29個。醫療衛生資源佈局調整不斷深化,天壇醫院新院今年底將竣工進入試運行,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二期建設進展順利。北京中醫醫院垡頭院區、口腔醫院遷建等專案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城六區聚焦重點區域,統籌推進疏解騰退和產業升級。西城區、東城區主動對接保定白溝、石家莊樂城國際商貿城等承接平臺,推介市場資源,引導動物園批發市場、永外城市場商戶有序疏解轉移;豐台區與大興區成立聯合工作組,推動服裝企業與河北省承接地精准對接,聯動疏解;朝陽區多次組織企業組團赴河北考察,支援企業在承接地加速發展,等等。

★有序推出配套政策,完善疏解政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北京時指出,對於疏解要“統一思想,圍繞遷得出去、落得下來,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引導機制”。按照“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原則,加強政策創新,注重打好疏解政策組合拳。發揮價格杠杆作用,2015年以來陸續對本市非居民用氣、用熱、用水、用電等實行分區域價格政策,在全國率先形成了完整的分區域差別化非居民資源性產品價格體系。發佈疏解非首都功能產業的稅收支持政策(試行)涉及減免稅費11種,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中力度最大、服務最專項的稅收支援政策。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明確了轉移企業認定、納稅情況認定、稅收轉移分享等工作機制。疏解整治的目的在於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研究制定了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空間管理和使用的意見,明確了分類分區域管控要求。疏解騰退空間要優先用於保障中央政務功能,補充完善國家文化設施,為重要國事活動預留空間,更好地履行“四個服務”職責。與此同時,下決心“留白建綠”,把環境留給老百姓,把騰出的空間用來增加面向群眾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品質,切實提升城市人居環境。

★聚焦承接平臺建設,積極營造聚集效應。

圍繞集中構建“4+N”產業合作格局,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努力形成聚集效應和示範作用。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步入快車道,兩省市共建的管委會人員已經到位,首鋼京唐公司二期、城建重工專用車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等一批重大合作專案開工建設。設立首鋼京冀協同發展投資基金,母基金規模200億元,支援首鋼北京園區和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的開發建設。張承生態功能區對口幫扶工作積極開展,2016年幫扶資金達4億元。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發佈實施,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正式揭牌並簽約45個入園項目。年產整車30萬輛的北京現代第四工廠在滄州正式投產,實現了“一個工廠帶動一個產業基地”,今年產值預計達到120億元。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吸引了86個生物醫藥轉移項目落戶,已簽約北京醫藥企業59家,成為“產業承接集聚化、園區建設專業化、異地監管協同化”的範例。在重大產業合作專案的帶動下,北京對津冀的投資呈井噴態勢,2016年北京企業在津冀的投資為2039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3.35倍。

★堅持高點定位,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項標誌性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把“最先進理念、最高標準、最好品質”的要求體現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各個環節、方方面面。面向全球50家高水準頂尖設計團隊發出邀請,徵集設計方案,目前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已通過專家評審。今年,共安排255項重大工程項目,截至4月底,新開工27項,在施達140項,占總數的55%,完成投資163.5億元。其中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加緊建設,有望年底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行政部門率先啟動搬遷。與此同時,堅持建管並舉,著力提升管理水準,從市級23個部門抽調100多名幹部進駐通州幫助工作,努力把副中心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示範區。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

雄安新區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把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為北京自己分內的事,樹立“雄安新區需要支援什麼,北京就堅決支持什麼”的意識,主動加強與雄安新區建設的工作對接、服務保障和協同聯動,推動符合雄安新區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新區疏解轉移,引導北京人口隨功能疏解有序向雄安新區轉移,促進北京新的“兩翼”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

三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指導支援下,北京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帶動下,全市常住人口連續三年保持增量、增速“雙下降”態勢,2016年為2172.9萬人,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由增到減的拐點,較上年下降3%。通過疏解和提升統籌推進,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7%左右,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這些進展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來自中國社科院的問卷調查也表明三地群眾對協同發展的滿意度較高。

小布

發佈會上,市商務委、市發改委等單位負責人還介紹了更多關於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那些事兒,快看看↓↓↓有沒有你正好想知道的~

Q:近年來北京在市場疏解提升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有哪些推進的措施?

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委員、新聞發言人趙衛東:

近兩年北京市在疏解方面取得的進展,從三個方面體現:第一,從數量來看;第二,從重點區域和重點市場來看,如動物園地區12個市場已經完成了疏解提升七個,涉及建築面積達到24.3萬平方米,大紅門地區45個市場已經完成疏解提升34個,涉及建築面積約96萬平方米;第三,從提升疏解方向來看,堅持把疏解與提升並重,切實把市場疏解與提升工作統一起來,2015年—2016年,全市共新建和規範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超市)、早餐等基本便民商業網點2475個。今年列入為民辦實事計畫新建1000個,目前時間過半,進度過半。

在工作方面,有五個方面措施:建機制,出政策,促協同,保功能,重提升。在建機制方面,建立北京市市級和區級層面的疏解提升工作的協調機制,建立了對各區政府疏解提升工作的績效評價機制,建立疏解的台賬管理機制以及工作回頭看機制。委託協力廠商評估公司對完成提升的市場和物流中心開展跟蹤評估,防止疏解提升成果反彈。

第二方面“出政策”,制定市場疏解提升配套政策。一是研究制定《北京市推進市場和物流中心疏解提升的指導意見》和《關於“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完善便民商業設施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兩個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重點任務、實施內容和便民商業設施業態規模配置標準,加強對疏解提升工作的統籌指導和規範。二是京津冀三地商務部門聯合發佈了《環首都1小時鮮活農產品流通圈規劃》,佈局“一核雙層、五通道、多中心”的環首都鮮活農產品流通網路,共同構建京津冀區域融合聯動、服務高效的商貿流通體系,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

三“促協同”。京津冀三地商務聯動推進協同發展。一是積極搭建疏解轉移承接合作平臺。建立了商務領域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接協作機制,把市場疏解與承接作為對接協作的重要內容,2016年重點推動26個商務合作專案,內容涵蓋市場疏解、環京物流設施建設等領域,總投資超過50億元。二是共同研究出臺疏解承接方案。2017年年初與河北省商務廳共同發佈了《河北省承接地批發市場建設工作方案》,目前正在與天津市商務委研究制定《天津市承接地批發市場建設工作方案》。三是推動勞動密集型業態轉移疏解。編制了《北京市服務外包產業重點發展領域指導目錄》,有序引導服務外包企業中勞動密集型業態向津冀地區轉移,截至目前,北京服務外包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搆22家,15家本土服務外包重點企業共在全國設立分支機搆高達128個。四是強化三地企業產業深度合作。2017年6月,推動20家京冀企業簽署包括物流設施疏解、服務外包合作在內的10個專案,投資總金額超過30億元,直接帶動當地就業5萬餘人,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

四“保功能”。在疏解中確保便民服務功能。一是堅持按照“升級為導向、建關相結合”的原則區別對待農副產品市場,以規範、改造、升級為主,不搞“一刀切”。同時按照“撤一補一”的原則,提前謀劃補充和替代措施;對確需撤除的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相關區政府將會同市商務委、規劃國土委、發改委等部門提前制定替代方案,確保總體服務功能和服務面積不受影響。二是採取菜市場、社區菜店、生鮮超市、超市搭載和直通車等形式加強蔬菜零售網點建設,目前全市3924個蔬菜零售網點中,菜市場411個,社區菜店1832個,生鮮超市295個,綜合超市(便利店)搭載1192個。同時,全市5家蔬菜直通車骨幹企業近300輛蔬菜直通車,填補社區蔬菜零售空白。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保障生活性服務設施建設。

五“重提升”。持續推動北京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落實《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行動計畫》,在持續加強便民商業體系建設,補齊供給短板,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生活性服務業標準、規範的引領作用,2016年完成了蔬菜零售、家政、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等11個行業(業態)的24個規範的制(修)訂工作並廣泛宣貫。從商業服務業來講需要工匠精神,需要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員,近年來持續開展以賽代訓提升崗位技能活動,這就是北京商業服務業技能大賽,繼續加大家政、美容美髮、洗染等行業生活性服務業崗位技能培訓的力度,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服務技能。

下一步,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核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謀劃2018-2020年疏解區域性專業市場專項行動工作,進一步完善便民商業網點規劃佈局和建設,鼓勵和引導社區商業網點優化佈局,鞏固擴大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與發展成果,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Q: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和建設情況推進得怎麼樣了?

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總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兼)施衛良:

目前規劃工作分這幾個層次:一個是行政辦公區約6平方公里,主要配合市委市政府和四套班子的搬遷來進行的,這個規劃設計已經完成。

第二個層次是155平方公里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各個重點片區的詳細規劃。從去年開始開展全球設計方案的徵集工作,邀請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26家全球頂尖的設計單位,組成12個中外聯合體,近百名規劃、景觀、交通、生態等各領域的專家參與。目前形成城市設計方案綜合成果。在綜合方案的基礎上,正在推進各個片區的詳細規劃的工作。按照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的要求,要在每個片區詳細規劃工作的基礎上,還要開展城市設計導則,對建設進行統一的管控。

三是通州整個行政轄區906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這個也是從去年開始進行。主要包括副中心地區和週邊鄉鎮區域,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集中力量抓好週邊特色小城鎮的規劃和定位,包括跟副中心、北三縣以及北京城市區域的統籌協調。避免中心城建設過程中出現攤大餅的城市病問題,形成統籌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通過這些規劃,將整個副中心納入到由片區到整個區域,到北三縣協同的更大區域的全範圍、全覆蓋地管控,做好副中心的規劃,指導規劃建設。

Q:設立雄安新區是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請問北京將如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

設立雄安新區也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而且要跟北京副中心形成新的“兩翼”,實現錯位發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並當做自己分內的事,雄安新區需要什麼就支援什麼的理念來看待。從支持雄安新區的角度來看,北京還是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其中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規劃做好對接。現在雄安新區還是在規劃階段,在做規劃的過程中,北京要跟雄安新區做好規劃方面的對接。

另外是政策的銜接。雄安新區是和深圳、浦東並列的全國性新區,會有一些新的政策,要做好政策的銜接。

還有就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因為選址這塊一個條件也是因為這個地區交通相對來講比較便利,為了讓這個新區能夠更好發展,在交通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交通的一體化建設。

在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方面深入開展合作,雄安新區涉及到三個縣,公共服務設施目前還比較薄弱,北京在公共服務方面又有優勢,好的公共服務資源非常多,可以通過分院、分校合作等方式來支援。

另外,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要素向雄安新區聚集。北京金字招牌就是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非常好。中關村就是一片大森林,有參天大樹,也有小草,生態系統非常豐富,所以創新活力非常好。雄安新區發展的生態也要靠創新,創新是北京的優勢,北京要發揮中關村的優勢,推動一些創新要素向雄安新區聚集,打造創新高地和科技新城,助力雄安新區起步區建設開好頭、起好步,促進北京新的“兩翼”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

Q:現在本市一般製造業疏解情況怎麼樣?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

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樊健: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總書記“2.26”講話之後,北京產業發展緊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放棄“大而全”,構建 “高精尖”,加快產業轉型。工作方式和以前有根本性的轉變,有幾個方面:

一是控增量,“舍”“得”有度。2014年,跟發改委聯合制訂了《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4版)》,並於2015年進行了修訂。全市禁限新增產業占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區禁限比例統一提高至79%。全市經信系統加強工作聯動,嚴格依據禁限目錄進行審查,城六區嚴禁新建有製造環節的工業專案,實現了禁限專案“零准入”,產業投資呈現出價值高端化、體量輕型化、生產清潔化的特徵。

二是調存量,關、改、轉並舉。以是否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為衡量標準,對存量產業分類施策。一是關停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制定實施《北京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4年版)》,涉及11個工業行業, 155項內容。制定《關於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畫進一步規範污染擾民企業搬遷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在鼓勵企業搬遷調整方面,減免企業土地收入增值稅。制定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差別化水電氣熱價格,綜合運用經濟措施倒逼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關停退出。2013年至2016年,累計關停退出1341家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北京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提出的關停退出1200家企業的任務。2017年,我市計畫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500家,截至5月底全市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372家,完成全年任務的74.4%。開展為期兩年的違法違規排汙及生產經營行為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截至2016年底,已清理整治掛賬企業4477家,完成整治任務的89.5%。這是所採取的一些措施。

說一下效果,在疏解功能謀發展中,北京工業實現了捨得,呈現出“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該進的進,該退的退,該提的提,該減的減”的發展趨勢。

該升的升。高端產業引領增長。1到4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9.2%和9.2%。可能有些人不清楚什麼是高技術製造業,就是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說白了就是加不加汽車,一個是扣除汽車,一個是含汽車。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的12.4個和2.4個百分點,這說的是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

該降的降。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滑,比如說非金屬礦采選業下降了15.9%,皮毛製品下降了36.6%,這是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行業的分類代碼來統計的。傢俱製造下降17.1%。

該進的進。工業增長由單點支撐向多元拉動轉化。電子、醫藥產業的增加值快速增長。1到4月份,增速分別是24.7和19.3。會同汽車產業形成拉動全市工業增長的三大發展。產業融合創新發展,首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落戶了北京,中航發動機研究院落地揭牌。北京石墨烯產業鏈創新中心也正是成立。這都是國家級的。

該退的退。疏解行業,如冶金建材等較為集中的基礎原材料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5%,按市產業中的紡織業和紡織服裝服飾業增加值分別同比下降了4.4%和2.3%。

該提的提。工業生產效率提升。1到4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6.2萬元每人,同比提高到每人3萬。

該減的減。工業平均用工人數98萬人,縮減至百萬人以內。這幾十年來,一直說北京產業大軍是百萬產業大軍,所以首次縮減到百萬人以內,同比減少了2.7萬人,綜合能耗490.2萬噸標準煤,下降了4.8%。萬元增加值能耗0.4噸煤,下降了10.9%。這些數字都是跟統計局聯合發佈的,所以這都是有據可查的。

★突出重點領域,分類有序疏解存量。

一般性製造業疏解力度加大。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停產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製造業企業1624家,其中今年1-4月共疏解退出283家。區域性批發市場疏解步伐加快。全市已累計調整疏解392家商品交易市場,1-4月疏解39家。對涉及農副產品市場的疏解提升,按照“拆一補一”原則,制定替代措施,滿足社區居民買菜需求。1-4月,全市建設基本便民商業網點349個,其中蔬菜零售網點80個。部分學校、醫院疏解穩步推進。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新校區加快建設。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新校區、北京資訊科技大學昌平新校區等項目有序推進。全市共壓縮培訓機構29個。醫療衛生資源佈局調整不斷深化,天壇醫院新院今年底將竣工進入試運行,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二期建設進展順利。北京中醫醫院垡頭院區、口腔醫院遷建等專案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城六區聚焦重點區域,統籌推進疏解騰退和產業升級。西城區、東城區主動對接保定白溝、石家莊樂城國際商貿城等承接平臺,推介市場資源,引導動物園批發市場、永外城市場商戶有序疏解轉移;豐台區與大興區成立聯合工作組,推動服裝企業與河北省承接地精准對接,聯動疏解;朝陽區多次組織企業組團赴河北考察,支援企業在承接地加速發展,等等。

★有序推出配套政策,完善疏解政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北京時指出,對於疏解要“統一思想,圍繞遷得出去、落得下來,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引導機制”。按照“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原則,加強政策創新,注重打好疏解政策組合拳。發揮價格杠杆作用,2015年以來陸續對本市非居民用氣、用熱、用水、用電等實行分區域價格政策,在全國率先形成了完整的分區域差別化非居民資源性產品價格體系。發佈疏解非首都功能產業的稅收支持政策(試行)涉及減免稅費11種,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中力度最大、服務最專項的稅收支援政策。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明確了轉移企業認定、納稅情況認定、稅收轉移分享等工作機制。疏解整治的目的在於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研究制定了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空間管理和使用的意見,明確了分類分區域管控要求。疏解騰退空間要優先用於保障中央政務功能,補充完善國家文化設施,為重要國事活動預留空間,更好地履行“四個服務”職責。與此同時,下決心“留白建綠”,把環境留給老百姓,把騰出的空間用來增加面向群眾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品質,切實提升城市人居環境。

★聚焦承接平臺建設,積極營造聚集效應。

圍繞集中構建“4+N”產業合作格局,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努力形成聚集效應和示範作用。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步入快車道,兩省市共建的管委會人員已經到位,首鋼京唐公司二期、城建重工專用車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等一批重大合作專案開工建設。設立首鋼京冀協同發展投資基金,母基金規模200億元,支援首鋼北京園區和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的開發建設。張承生態功能區對口幫扶工作積極開展,2016年幫扶資金達4億元。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發佈實施,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正式揭牌並簽約45個入園項目。年產整車30萬輛的北京現代第四工廠在滄州正式投產,實現了“一個工廠帶動一個產業基地”,今年產值預計達到120億元。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吸引了86個生物醫藥轉移項目落戶,已簽約北京醫藥企業59家,成為“產業承接集聚化、園區建設專業化、異地監管協同化”的範例。在重大產業合作專案的帶動下,北京對津冀的投資呈井噴態勢,2016年北京企業在津冀的投資為2039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3.35倍。

★堅持高點定位,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項標誌性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把“最先進理念、最高標準、最好品質”的要求體現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各個環節、方方面面。面向全球50家高水準頂尖設計團隊發出邀請,徵集設計方案,目前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已通過專家評審。今年,共安排255項重大工程項目,截至4月底,新開工27項,在施達140項,占總數的55%,完成投資163.5億元。其中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加緊建設,有望年底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行政部門率先啟動搬遷。與此同時,堅持建管並舉,著力提升管理水準,從市級23個部門抽調100多名幹部進駐通州幫助工作,努力把副中心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示範區。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

雄安新區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把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為北京自己分內的事,樹立“雄安新區需要支援什麼,北京就堅決支持什麼”的意識,主動加強與雄安新區建設的工作對接、服務保障和協同聯動,推動符合雄安新區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新區疏解轉移,引導北京人口隨功能疏解有序向雄安新區轉移,促進北京新的“兩翼”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

三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指導支援下,北京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帶動下,全市常住人口連續三年保持增量、增速“雙下降”態勢,2016年為2172.9萬人,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由增到減的拐點,較上年下降3%。通過疏解和提升統籌推進,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7%左右,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這些進展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來自中國社科院的問卷調查也表明三地群眾對協同發展的滿意度較高。

小布

發佈會上,市商務委、市發改委等單位負責人還介紹了更多關於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那些事兒,快看看↓↓↓有沒有你正好想知道的~

Q:近年來北京在市場疏解提升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有哪些推進的措施?

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委員、新聞發言人趙衛東:

近兩年北京市在疏解方面取得的進展,從三個方面體現:第一,從數量來看;第二,從重點區域和重點市場來看,如動物園地區12個市場已經完成了疏解提升七個,涉及建築面積達到24.3萬平方米,大紅門地區45個市場已經完成疏解提升34個,涉及建築面積約96萬平方米;第三,從提升疏解方向來看,堅持把疏解與提升並重,切實把市場疏解與提升工作統一起來,2015年—2016年,全市共新建和規範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超市)、早餐等基本便民商業網點2475個。今年列入為民辦實事計畫新建1000個,目前時間過半,進度過半。

在工作方面,有五個方面措施:建機制,出政策,促協同,保功能,重提升。在建機制方面,建立北京市市級和區級層面的疏解提升工作的協調機制,建立了對各區政府疏解提升工作的績效評價機制,建立疏解的台賬管理機制以及工作回頭看機制。委託協力廠商評估公司對完成提升的市場和物流中心開展跟蹤評估,防止疏解提升成果反彈。

第二方面“出政策”,制定市場疏解提升配套政策。一是研究制定《北京市推進市場和物流中心疏解提升的指導意見》和《關於“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完善便民商業設施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兩個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重點任務、實施內容和便民商業設施業態規模配置標準,加強對疏解提升工作的統籌指導和規範。二是京津冀三地商務部門聯合發佈了《環首都1小時鮮活農產品流通圈規劃》,佈局“一核雙層、五通道、多中心”的環首都鮮活農產品流通網路,共同構建京津冀區域融合聯動、服務高效的商貿流通體系,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

三“促協同”。京津冀三地商務聯動推進協同發展。一是積極搭建疏解轉移承接合作平臺。建立了商務領域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接協作機制,把市場疏解與承接作為對接協作的重要內容,2016年重點推動26個商務合作專案,內容涵蓋市場疏解、環京物流設施建設等領域,總投資超過50億元。二是共同研究出臺疏解承接方案。2017年年初與河北省商務廳共同發佈了《河北省承接地批發市場建設工作方案》,目前正在與天津市商務委研究制定《天津市承接地批發市場建設工作方案》。三是推動勞動密集型業態轉移疏解。編制了《北京市服務外包產業重點發展領域指導目錄》,有序引導服務外包企業中勞動密集型業態向津冀地區轉移,截至目前,北京服務外包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搆22家,15家本土服務外包重點企業共在全國設立分支機搆高達128個。四是強化三地企業產業深度合作。2017年6月,推動20家京冀企業簽署包括物流設施疏解、服務外包合作在內的10個專案,投資總金額超過30億元,直接帶動當地就業5萬餘人,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

四“保功能”。在疏解中確保便民服務功能。一是堅持按照“升級為導向、建關相結合”的原則區別對待農副產品市場,以規範、改造、升級為主,不搞“一刀切”。同時按照“撤一補一”的原則,提前謀劃補充和替代措施;對確需撤除的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相關區政府將會同市商務委、規劃國土委、發改委等部門提前制定替代方案,確保總體服務功能和服務面積不受影響。二是採取菜市場、社區菜店、生鮮超市、超市搭載和直通車等形式加強蔬菜零售網點建設,目前全市3924個蔬菜零售網點中,菜市場411個,社區菜店1832個,生鮮超市295個,綜合超市(便利店)搭載1192個。同時,全市5家蔬菜直通車骨幹企業近300輛蔬菜直通車,填補社區蔬菜零售空白。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保障生活性服務設施建設。

五“重提升”。持續推動北京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落實《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行動計畫》,在持續加強便民商業體系建設,補齊供給短板,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生活性服務業標準、規範的引領作用,2016年完成了蔬菜零售、家政、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等11個行業(業態)的24個規範的制(修)訂工作並廣泛宣貫。從商業服務業來講需要工匠精神,需要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員,近年來持續開展以賽代訓提升崗位技能活動,這就是北京商業服務業技能大賽,繼續加大家政、美容美髮、洗染等行業生活性服務業崗位技能培訓的力度,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服務技能。

下一步,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核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謀劃2018-2020年疏解區域性專業市場專項行動工作,進一步完善便民商業網點規劃佈局和建設,鼓勵和引導社區商業網點優化佈局,鞏固擴大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與發展成果,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Q: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和建設情況推進得怎麼樣了?

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總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兼)施衛良:

目前規劃工作分這幾個層次:一個是行政辦公區約6平方公里,主要配合市委市政府和四套班子的搬遷來進行的,這個規劃設計已經完成。

第二個層次是155平方公里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各個重點片區的詳細規劃。從去年開始開展全球設計方案的徵集工作,邀請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26家全球頂尖的設計單位,組成12個中外聯合體,近百名規劃、景觀、交通、生態等各領域的專家參與。目前形成城市設計方案綜合成果。在綜合方案的基礎上,正在推進各個片區的詳細規劃的工作。按照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的要求,要在每個片區詳細規劃工作的基礎上,還要開展城市設計導則,對建設進行統一的管控。

三是通州整個行政轄區906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這個也是從去年開始進行。主要包括副中心地區和週邊鄉鎮區域,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集中力量抓好週邊特色小城鎮的規劃和定位,包括跟副中心、北三縣以及北京城市區域的統籌協調。避免中心城建設過程中出現攤大餅的城市病問題,形成統籌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通過這些規劃,將整個副中心納入到由片區到整個區域,到北三縣協同的更大區域的全範圍、全覆蓋地管控,做好副中心的規劃,指導規劃建設。

Q:設立雄安新區是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請問北京將如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

設立雄安新區也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而且要跟北京副中心形成新的“兩翼”,實現錯位發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並當做自己分內的事,雄安新區需要什麼就支援什麼的理念來看待。從支持雄安新區的角度來看,北京還是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其中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規劃做好對接。現在雄安新區還是在規劃階段,在做規劃的過程中,北京要跟雄安新區做好規劃方面的對接。

另外是政策的銜接。雄安新區是和深圳、浦東並列的全國性新區,會有一些新的政策,要做好政策的銜接。

還有就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因為選址這塊一個條件也是因為這個地區交通相對來講比較便利,為了讓這個新區能夠更好發展,在交通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交通的一體化建設。

在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方面深入開展合作,雄安新區涉及到三個縣,公共服務設施目前還比較薄弱,北京在公共服務方面又有優勢,好的公共服務資源非常多,可以通過分院、分校合作等方式來支援。

另外,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要素向雄安新區聚集。北京金字招牌就是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非常好。中關村就是一片大森林,有參天大樹,也有小草,生態系統非常豐富,所以創新活力非常好。雄安新區發展的生態也要靠創新,創新是北京的優勢,北京要發揮中關村的優勢,推動一些創新要素向雄安新區聚集,打造創新高地和科技新城,助力雄安新區起步區建設開好頭、起好步,促進北京新的“兩翼”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

Q:現在本市一般製造業疏解情況怎麼樣?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

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樊健: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總書記“2.26”講話之後,北京產業發展緊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放棄“大而全”,構建 “高精尖”,加快產業轉型。工作方式和以前有根本性的轉變,有幾個方面:

一是控增量,“舍”“得”有度。2014年,跟發改委聯合制訂了《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4版)》,並於2015年進行了修訂。全市禁限新增產業占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區禁限比例統一提高至79%。全市經信系統加強工作聯動,嚴格依據禁限目錄進行審查,城六區嚴禁新建有製造環節的工業專案,實現了禁限專案“零准入”,產業投資呈現出價值高端化、體量輕型化、生產清潔化的特徵。

二是調存量,關、改、轉並舉。以是否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為衡量標準,對存量產業分類施策。一是關停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制定實施《北京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4年版)》,涉及11個工業行業, 155項內容。制定《關於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畫進一步規範污染擾民企業搬遷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在鼓勵企業搬遷調整方面,減免企業土地收入增值稅。制定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差別化水電氣熱價格,綜合運用經濟措施倒逼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關停退出。2013年至2016年,累計關停退出1341家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北京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提出的關停退出1200家企業的任務。2017年,我市計畫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500家,截至5月底全市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372家,完成全年任務的74.4%。開展為期兩年的違法違規排汙及生產經營行為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截至2016年底,已清理整治掛賬企業4477家,完成整治任務的89.5%。這是所採取的一些措施。

說一下效果,在疏解功能謀發展中,北京工業實現了捨得,呈現出“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該進的進,該退的退,該提的提,該減的減”的發展趨勢。

該升的升。高端產業引領增長。1到4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9.2%和9.2%。可能有些人不清楚什麼是高技術製造業,就是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說白了就是加不加汽車,一個是扣除汽車,一個是含汽車。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的12.4個和2.4個百分點,這說的是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

該降的降。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滑,比如說非金屬礦采選業下降了15.9%,皮毛製品下降了36.6%,這是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行業的分類代碼來統計的。傢俱製造下降17.1%。

該進的進。工業增長由單點支撐向多元拉動轉化。電子、醫藥產業的增加值快速增長。1到4月份,增速分別是24.7和19.3。會同汽車產業形成拉動全市工業增長的三大發展。產業融合創新發展,首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落戶了北京,中航發動機研究院落地揭牌。北京石墨烯產業鏈創新中心也正是成立。這都是國家級的。

該退的退。疏解行業,如冶金建材等較為集中的基礎原材料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5%,按市產業中的紡織業和紡織服裝服飾業增加值分別同比下降了4.4%和2.3%。

該提的提。工業生產效率提升。1到4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6.2萬元每人,同比提高到每人3萬。

該減的減。工業平均用工人數98萬人,縮減至百萬人以內。這幾十年來,一直說北京產業大軍是百萬產業大軍,所以首次縮減到百萬人以內,同比減少了2.7萬人,綜合能耗490.2萬噸標準煤,下降了4.8%。萬元增加值能耗0.4噸煤,下降了10.9%。這些數字都是跟統計局聯合發佈的,所以這都是有據可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