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讀,咱村的故事」陸家寨村記|“‘三變’+旅遊”探索扶貧新路徑

如何擺脫貧困,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是盤州市保基鄉陸家寨村一直思考的問題。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陸家寨村以“全域景區、全域旅遊、全面轉型、全面脫貧、全面小康”為目標,

用好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兩大資源,將新村建設融入旅遊發展戰略,逐步打造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遊景區,“農旅”結合探索扶貧新路子。

“多樣性”收入拓寬致富路

炒菜、做飯、打掃衛生是陸榮兵現在的主要工作。

41歲的陸榮兵去年剛從外省打工回來,憑著自己的好手藝到了陸家寨民宿酒店做了專職廚師。

陳榮兵

“我是陸家寨本地人,家鄉這兩年變化特別大,感覺回家比在外面給人打工強多了。”陸榮兵表示,在外面打工一個月也才四千來塊錢。孩子還小,父母身體也不好,工資花在回家的路費上一年算下來也沒剩多少了。

“村子裡從去年開始在做旅遊項目建設,陸家寨村作為重點打造對象,未來的發展肯定不錯。我家二樓的房子已經出租給附近工程隊的工人了,

每個月有好幾百的收入呢。等以後旅遊發展起來了,我還打算做個農家樂,一樓做餐廳、二樓做住房。”談起以後的打算,陸榮兵眼裡滿是期待。

除了租房、做廚師,“反租倒包”政策也讓陸榮兵一家嘗到了甜頭。“我家總共流轉了11畝田地給合作社,每畝保底收入500元,一年下來就有5500元。”

這5500元只是保底,流轉的這部分土地在種植精品水果、保基紅米等特色農產取得收益以後還能按比例分紅。

保底、分紅還不是“反租倒包”的所有實惠。如果不忙的話,還能在自己租出去的土地上進行種植、收割等工作。“這個時節正是秧苗下地的時候,我媳婦這幾天就在地裡插秧苗,一天有80塊的小工費。”陸榮兵細細地跟記者算了筆賬,做廚師、房屋出租、土地流轉、閒散零工,這些收入加起來一年能有至少4萬3千多元呢,比起以前單純務農,

收入確實要高出許多。

“新模式”發展增加新期待

在陸家寨村,這種“多元化”收入的家庭還有很多,王升迅家就是其中一戶。

王升迅身著自己繡的布依族服裝

當記者來到她家時,王升迅正在認真地做手工刺繡。“這個是我們布依族自己的服裝,每一個花邊都要自己一針一線地繡。

”她表示,一天連續做8個小時,只能繡完一朵小花,想要完成一整套服裝至少要一年以上。

去年,王升迅還參加了貴州省舉辦的“巧手脫貧·錦繡圓夢”婦女手工技能大賽並獲刺繡類優秀獎。

“我以前主要是在家務農,業餘的時間才能做繡活,去年我家的13畝土地流轉了,農忙時幫忙做做零工,其他時間就在家繡花,等以後來這裡旅遊的人多了,我還會將自己的作品拿出去售賣。”說起未來規劃,王升迅同樣充滿期待。

新模式帶來新發展。陸家寨村採取的“合作社+民營企業+平臺公司+農戶”模式,通過合作社將資源、資產入股參與到產業公司,讓貧困戶持有股權、佔有股份,再通過盤州市平臺公司控股、參股等方式增強產業發展的造血功能。

同時,通過產業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構建“扶強更扶弱、扶大更扶小”的幫扶機制,以精准的政策彌補產業扶貧上的市場失靈,促進貧困戶與一般農戶、合作社、企業等主體聯動發展。

“現在,陸家寨村的發展已經形成規模化了。‘三變+旅遊’模式讓村民變股民也變‘新農民’。他們把土地流轉出去以後不僅能享保底、分紅,閑餘時間還能通過開農家樂、賣小吃等形式自己做生意增收致富。”保基鄉黨委書記李金平表示,這樣的發展方式是陸家寨特色也是整個保基鄉發展新模式。

文|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周雅萌

編輯 | 楊秋

編審 | 林茂申 彭奇偉

”說起未來規劃,王升迅同樣充滿期待。

新模式帶來新發展。陸家寨村採取的“合作社+民營企業+平臺公司+農戶”模式,通過合作社將資源、資產入股參與到產業公司,讓貧困戶持有股權、佔有股份,再通過盤州市平臺公司控股、參股等方式增強產業發展的造血功能。

同時,通過產業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構建“扶強更扶弱、扶大更扶小”的幫扶機制,以精准的政策彌補產業扶貧上的市場失靈,促進貧困戶與一般農戶、合作社、企業等主體聯動發展。

“現在,陸家寨村的發展已經形成規模化了。‘三變+旅遊’模式讓村民變股民也變‘新農民’。他們把土地流轉出去以後不僅能享保底、分紅,閑餘時間還能通過開農家樂、賣小吃等形式自己做生意增收致富。”保基鄉黨委書記李金平表示,這樣的發展方式是陸家寨特色也是整個保基鄉發展新模式。

文|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周雅萌

編輯 | 楊秋

編審 | 林茂申 彭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