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為何古代會有打更這個職業?

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凡是涉及到這個晚上的時候,基本上都會出現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在整部電視劇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但是卻是必不可少,那就是更夫,也叫作打更人。

更夫慣有形象就是手提一盞燈籠,一個銅鑼,另一隻手持梆子,一邊走,一邊敲,“篤篤———咣咣”。更夫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個時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時俗稱五更天,這時雞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是不能睡覺的,而要守著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

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的職業雖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時也常拿打更的尋開心,有句俗話叫“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就是明證。

那麼更夫這個職業有何作用呢?古人掌握不了精准的時間,白天可以看太陽的影子,

而晚上則是不能,雖有一些計時設備,但是卻要有專業知識才行,所以更夫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報時,從一更天打到五更天,初更是晚上的七點,五更天是淩晨的三點。

除此之外,更夫還有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責任,古人尤其是女子不會在晚上出去的,所以有什麼事情有更夫代勞最為方便。

其實,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

巡邏打更……”

更夫一直延續到解放前,都是有著這樣的習俗,到解放以後,隨著經濟的越來越發達,更夫越來越跟不上時代了,所以慢慢的才是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