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九歲男孩把壓力寫成歌,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們,你們傾聽了嗎?

在江蘇衛視《歌聲的翅膀》節目中,一位九歲男孩把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寫進了歌裡,他的原創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引發了在場明星輔導員和廣大觀眾的熱議。

歌詞是這樣的:

《我只是個孩子》

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

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

我媽同事的女兒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聽到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語

你們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

我拿著試卷不敢去簽名

因為分數沒到老爸的預期

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我只是個孩子呀

其實我也會調皮

我只是個孩子呀

給我多一些擁抱吧

我只是個孩子呀

請給我一隻畫筆

我只是個孩子呀

讓我為童年畫出最美的四季

......

讓我的童年 再多些快樂吧

《我只是個孩子》

這首“句句紮心”的歌曲,讓在場的很多聽眾,包括孫楠和伊能靜,

都產生了共鳴。

我侄子今年讀小學二年級,他的每天的日程表排滿了。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放學後還不能玩,要學一門專長,英語、思維、樂高、跆拳道、還要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週末也安排了去學游泳和足球。問他放暑假了要不要來上海玩?他爸爸媽媽說,“他不能來。他沒有空!”

“你們有沒有問過孩子的想法?學這麼多東西他喜歡嗎?”我問表哥。

“不管他喜歡不喜歡,都得學啊!大家都是這麼做的!不學習就落後了。

”表哥回答。

不久前,表哥給我打來電話,說:“你說這孩子他怎麼這麼不聽話呢?我聽課外輔導班的老師說,他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溜出去玩了,要麼就是在課堂上睡覺。我們說的話他都不聽了。你會管孩子,快來教我幾招讓我好好管管他。”

事態的發展似乎並不意外。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渴望是什麼?如果我們不去傾聽孩子,我們無從知道,

從而也無法和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互動的關係。那麼就會演變成父母說“孩子不聽話”,孩子也關閉了和父母交流的心門。因為你們從來不在意我的心聲,那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如何傾聽呢?

像對待親密好友一樣,真心傾聽孩子說話。我們一定能從他們的敏感和智慧裡學到很多。

我對表哥說:“我給你一個建議。假設小文(侄子)是你的好哥們,你會怎麼對他說?你會怎麼做?你試試看一段時間。

也許不用你怎麼管,他自己就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呢。”

昨天,表哥跟我說,他和侄子“談心”談了一整晚,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而且,孩子的很多想法令他“大吃一驚”。比如他其實並不喜歡跆拳道,他喜歡畫畫,他的夢想是把自己的畫拿去義賣,捐給那些有困難的兒童……他那天從補習班溜出去是送班上一位同學去醫院,因為爸爸沒有耐心聽他說,所以他也沒有解釋。表哥說父子關係比之前親密了很多,這讓他很開心。

像哥們兒那樣去傾聽對方

我常常因為兒子偉博的“磨蹭”而發脾氣。

早上起床後,他會擺弄一下他的樂高,或是拿起他的畫筆。提醒他要去洗臉刷牙了,也不見他去。好不容易去洗臉刷牙了,也不趕緊去換衣服。往往是到了最後眼看著去幼稚園的時間要到了,我著急地發一頓火,他才趕緊把這些事情做了,我們掛著不開心的表情出門。

有一次,我們走在上學的路上,我打算用正面管教課堂上“一起解決問題的七個步驟”和他談談。

媽媽:“有件事情我想和你談一下,就是我們早上出門上學的事。我希望我們能一起找到一個解決辦法。你想不想談一談?”

偉博:“嗯。”(如果孩子不同意,告訴他,“等你想聽的時候咱們再談。”)

媽媽:“我們這幾天早上出門都急匆匆的。你有什麼想法?你的感覺是什麼?”

偉博:“我不知道。”(孩子說不知道很正常。“不知道”是思考的開始。)

媽媽:“嗯。你想不想聽聽媽媽的感覺呢?媽媽的感覺可能和你的不一樣。這很正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同。每當早上要上學時,你到了約定時間還沒準備好,我就很著急。我還沖你發脾氣。我很不喜歡自己這個樣子。我希望咱們一家人可以從容地吃一頓早餐,再從容地去上學。”

偉博:“媽媽!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以前爸爸給我買的麥昆鬧鐘一響,我就起床了。我們可以設一個鬧鐘叫我起床啊。”

媽媽:“嗯。還有嗎?”

偉博:“你可以撓我癢癢,叫我起床。”

媽媽:“我知道你是想說早點起床就不會那麼緊張了。那,我們還可以怎麼做,早上起床以後快速地把刷牙洗臉這些事情完成呢?”

偉博:“我們可以做日常慣例表呀!”

……

暫且不說我們實行的結果怎樣。單單是母子二人彼此尊重地交談,互相傾聽對方的心聲,這個過程就讓人感到平靜和有希望。

互相傾聽對方的心聲

卡爾.羅傑斯說:“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提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的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變得清晰起來。……”

如果我們為人父母,都像對待閨蜜和哥們兒一樣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會發生什麼神奇的改變呢?

表哥說父子關係比之前親密了很多,這讓他很開心。

像哥們兒那樣去傾聽對方

我常常因為兒子偉博的“磨蹭”而發脾氣。

早上起床後,他會擺弄一下他的樂高,或是拿起他的畫筆。提醒他要去洗臉刷牙了,也不見他去。好不容易去洗臉刷牙了,也不趕緊去換衣服。往往是到了最後眼看著去幼稚園的時間要到了,我著急地發一頓火,他才趕緊把這些事情做了,我們掛著不開心的表情出門。

有一次,我們走在上學的路上,我打算用正面管教課堂上“一起解決問題的七個步驟”和他談談。

媽媽:“有件事情我想和你談一下,就是我們早上出門上學的事。我希望我們能一起找到一個解決辦法。你想不想談一談?”

偉博:“嗯。”(如果孩子不同意,告訴他,“等你想聽的時候咱們再談。”)

媽媽:“我們這幾天早上出門都急匆匆的。你有什麼想法?你的感覺是什麼?”

偉博:“我不知道。”(孩子說不知道很正常。“不知道”是思考的開始。)

媽媽:“嗯。你想不想聽聽媽媽的感覺呢?媽媽的感覺可能和你的不一樣。這很正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同。每當早上要上學時,你到了約定時間還沒準備好,我就很著急。我還沖你發脾氣。我很不喜歡自己這個樣子。我希望咱們一家人可以從容地吃一頓早餐,再從容地去上學。”

偉博:“媽媽!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以前爸爸給我買的麥昆鬧鐘一響,我就起床了。我們可以設一個鬧鐘叫我起床啊。”

媽媽:“嗯。還有嗎?”

偉博:“你可以撓我癢癢,叫我起床。”

媽媽:“我知道你是想說早點起床就不會那麼緊張了。那,我們還可以怎麼做,早上起床以後快速地把刷牙洗臉這些事情完成呢?”

偉博:“我們可以做日常慣例表呀!”

……

暫且不說我們實行的結果怎樣。單單是母子二人彼此尊重地交談,互相傾聽對方的心聲,這個過程就讓人感到平靜和有希望。

互相傾聽對方的心聲

卡爾.羅傑斯說:“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提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的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變得清晰起來。……”

如果我們為人父母,都像對待閨蜜和哥們兒一樣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會發生什麼神奇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