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寧夏僅有的一個以人名命名的地級市,人口超130萬!

寧夏,簡稱甯,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首府為銀川。寧夏得黃河水灌溉而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寧夏是“絲綢之路”的要道,

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寧夏南北相距約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總面積為6.64萬多平方千米,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其中,就地級吳忠市來說,人口超130萬,是寧夏僅有的一個以人名命名的地級市。

首先,吳忠市原為古靈州城和金積縣駐地,在地理位置上,

吳忠市北連銀川市,西接中衛市,南接固原市,東部與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毗鄰,東南與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接壤。吳忠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今吳忠市一帶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派遣蒙恬北逐匈奴。在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在該地區置富平縣,是寧夏平原最古老的城市,
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

西元前191年,也即西漢初期,在該地區設立靈洲縣,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古城。由此,對於該地區來說,建縣歷史已經在2200多年了。劉秀建立東漢後,將靈洲縣改為靈州縣。北魏時期,在該地區置靈州。隋唐時期,

該地區也稱靈武郡,簡稱靈武。西元607年,隋朝置靈武郡,郡治回樂縣(今寧夏吳忠市),領回樂、弘靜、懷遠、靈武、鳴沙、豐安六縣。對於吳忠這個地名,始見於明朝。

最後,明朝初期,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安定邊塞,要求該地區築堡以居。吳忠堡是當時靈州守禦千戶所領十三個屯堡之一,

以屯長吳忠名字命名。清朝時期,吳忠已發展為靈州南部的名堡之一。1913年,設置靈武縣,吳忠屬靈武縣管轄。1951年1月4日,設置縣級吳忠市。1963年10月改為吳忠縣,1983年11月恢復吳忠市。截至2015年,吳忠市總面積達20400平方公里,總人口137.32萬人。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