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華社聚焦武漢“紅色引擎工程” 百步亭社區72把鑰匙解心門

保管幹部把使用完畢的鑰匙放回保管箱(資料照片) 新華社攝

本報訊(記者李婷)11日,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一個16萬人“大家庭”的幸福密碼》,從“72把鑰匙‘解鎖心門’”“志願者:社區血脈幸福源泉”“‘狗患’引發的‘社區公約’”“‘家風’凝聚社區‘大家庭’”等多個方面推介百步亭社區基層治理經驗,聚焦武漢“紅色引擎工程”。

通訊中,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陳一新說:“百步亭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通過企業參與社區共建、物業融入基層治理等創新舉措,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基層治理體系,

武漢正全面推廣‘百步亭經驗’,實施‘紅色引擎工程’,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個社區,16萬名居民,不到4個人就有1個志願者;數十個家庭信任居委會,將自家鑰匙委託保管;每到月初,國歌嘹亮,國旗在這裡升起;每到元宵節,周邊乃至更遠的居民蜂擁而至,只為欣賞這裡居民親手所制的花燈……通訊開篇這樣介紹百步亭社區,“這就是百步亭,

武漢市江岸區一個十分獨特、聲名遠播的社區。這裡‘小家’和睦,‘大家’和諧,過去素不相識的人們,一搬到這裡,就如同搬入‘熟人社區’”。

通訊首先聚焦百步亭社區的文卉苑。在文卉苑居委會,存放著72把居民委託保管的鑰匙,它們打開的不僅是居民的家門,更是社區所有居民的心門。報導說,信任,是文卉苑居民將鑰匙交給居委會保管的底氣,也是百步亭社區近20年來區域不斷擴大、居民人數增加後,

仍能保持強大凝聚力的基礎。百步亭經年累月的活動深入人心,已成為社區傳統,這些傳統又進一步夯實了鄰里信任的基礎。

通訊指出,在社區所需的養老、托幼、就業等公共服務中,百步亭的志願服務有效地補上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短板”。根據志願者自身特點與特長優勢,百步亭社區已建立190多支特色志願服務隊伍,開展專業化志願服務,覆蓋到解難幫困、小孩託管、精神安慰等方方面面。

通訊介紹了志願者余洪芝、馮英蘭服務居民鄰里以及“抱抱團”志願服務隊、“橄欖枝”法律諮詢服務隊、“管得寬志願服務隊”等特色志願服務隊的故事。在社區“有困難找志願者、有時間做志願者”的氛圍引導下,百步亭社區志願者隊伍從最初的1萬名居民中不到300名志願者,到現在16萬居民中,註冊志願者就達到4萬多人。

社區治理中,矛盾糾紛是常態。

廣場舞擾民之爭、業主與物業摩擦等,在各地社區時有發生。通訊介紹了百步亭社區用“社區管理公約”治理“狗患”的經驗,由此形成居民“提議題”、多方“出主意”、群眾“擬方案”、張榜“開言路”、組織“定公約”、表決“說了算”的“六步議事法”。在此模式下,先後制定出臺“環境雜訊污染公約”“敬老愛老公約”等140多項社區文明公約,社區車輛占道、晨練噪音、居民信訪等社區棘手難題得以解決。報導指出,在化解業主與物業的矛盾中,百步亭探索出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三方聯動”的工作模式,破解物業公司與居委會面對居民服務訴求,各自為政,相互“踢皮球”的弊病。

小家庭傳承家風,百步亭這個大家庭也在形成“家風”。通訊介紹了百步亭社區婆媳對誇、道德講堂、家庭故事會、最美家庭評選等活動。在百步亭“三天一個小活動,五天一個大活動,逢年過節必有活動”已成為社區慣例。以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為載體,最終形成文化,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千家萬戶。

通訊指出,一系列探索與嘗試,讓百步亭從一個安居示範工程“品牌”,逐漸成為社區治理創新的“輸出源”。江岸區正在積極探索發揮百步亭作用,選擇45個社區先期試點推廣,到2018年力爭全區70%社區都建成“百步亭式社區”。北京通州、吉林長春、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還邀請百步亭專業社區工作隊伍,前往當地基層社區“問診把脈”和“開藥方”。

報導指出,在化解業主與物業的矛盾中,百步亭探索出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三方聯動”的工作模式,破解物業公司與居委會面對居民服務訴求,各自為政,相互“踢皮球”的弊病。

小家庭傳承家風,百步亭這個大家庭也在形成“家風”。通訊介紹了百步亭社區婆媳對誇、道德講堂、家庭故事會、最美家庭評選等活動。在百步亭“三天一個小活動,五天一個大活動,逢年過節必有活動”已成為社區慣例。以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為載體,最終形成文化,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千家萬戶。

通訊指出,一系列探索與嘗試,讓百步亭從一個安居示範工程“品牌”,逐漸成為社區治理創新的“輸出源”。江岸區正在積極探索發揮百步亭作用,選擇45個社區先期試點推廣,到2018年力爭全區70%社區都建成“百步亭式社區”。北京通州、吉林長春、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還邀請百步亭專業社區工作隊伍,前往當地基層社區“問診把脈”和“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