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行銷,當你覺得自己錯了,就已經對了一半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惑: “明明掌握了很多行銷方法、文案技巧,但作出的方案仍漏洞百出” “即使剛剛學習了某種方法,但在使用時,卻任然會犯同樣的錯誤” ...... 其實,並不是我們沒有掌握足夠的方法。
之所以出現以上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我們在思考時,沒有排除干擾因素。”

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大師級棋手和普通棋手在下棋時,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很多人可能會回答:大師級棋手能夠在下棋時,考慮到更多的步驟。

嗯,這是多數人的答案。

然而,心理學家De Groot(1965)曾做的一個關於“專家——新手差異“的實驗告訴了我們,事實並不是這樣:

他同時測試國際象棋大師和相對較弱選手的思維過程,發現大師級棋手和普通棋手在下棋時,所考慮的可能步驟數目大致相當。

可是,他們每下一步棋的思考時間,僅僅是普通選手的1/4~1/8。

而之所以造成如此大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大師在下棋時更容易排除干擾因素,選出最佳步驟。

並且,De Groot在之後的重複實驗中發現,一個國際象棋大師經過數年訓練所積累的的能力,更多的是體現在其對局面模式的識別,而不是考慮更多可能的步驟。

因為更好的識別局面模式,可以説明他們排除干擾步驟,選出最佳方案。

是的,由於人類的直覺天生存在諸多漏洞,所以我們設計方案的過程,不如說是戰勝漏洞,排除干擾因素的過程。

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沒有成功戰勝“干擾因素”的文案:

“創新生活,極致體驗”

無數這種類似“簡約”、“暢想”、“極致”、“卓越”之類的詞,作者都希望用戶能夠從中產生美好的聯想,但實際上,用戶什麼都想像不到。

這種自嗨文案之所以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僅僅從直覺出發,去設想消費者的感受。

我們設想使用者能夠理解產品的優點、設想使用者能夠產生美好的聯想,往往這種錯誤的前提假設,形成了我們設計方案時的干擾因素。

而準確的識別這類干擾因素,並將其排除,往往決定著方案最終的效果。

說了這麼多,那麼在設計行銷方案時,我們的直覺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干擾因素呢?

主要有以下兩點:

(1)由直覺所帶來的錯誤的前提假設;

(2)基於大腦的獎賞機制所產生的“分析的幻覺”;

(1)由直覺所帶來的錯誤的前提假設

在前文中我提到,無數類似于“創新生活,極致體驗”的自嗨文案,

往往源於我們直覺中所產生的前提假設,而很多時候我們所假設的用戶感受,往往並不存在。

但為什麼,基於直覺的假設往往是錯誤的呢?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很難回到瞭解產品之前的狀態。

比如,我曾經在眾籌網站上看過這樣一個文案:

“會長大的蔬菜.妖精的盒子”

相信你和我一樣,看到這句文案之後,很難理解它到底什麼。

而對於一個眾籌產品,如果不能讓消費者在1秒之內迅速知道“你是什麼”、“有什麼作用”,那麼後續的詳情頁文案將很少有人會繼續看下去。

在花費了將近5分鐘的時間瞭解之後,我才知道,這是一個在家裡也可以自己種植蔬菜的產品,那為什麼在設計文案時,不直接說成——“在家也能養蔬菜”呢?

文案即使不夠動人,但至少能夠讓消費者迅速理解。

其實,之所以會寫出這種文案,是因為文案人自己已經非常瞭解產品,於是很難想像出自己在“不瞭解產品時”是怎樣的狀態——而這,正是消費者目前所處的狀態。

就像是你已經知道了事實的真相,卻要強迫自己忘記,回到之前的狀態一樣,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們的大腦會主動的逃避思考。

這就是直覺所帶來的干擾因素。

如何避免?

其實,在設計行銷方案時,我們經常會陷入這種陷阱:為顧客著想。

“為顧客著想”,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然而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為顧客著想,卻經常犯錯。

所以我們會從自己的角度認為“顧客看完就會理解”、“廣告提供了這麼多賣點,一定能打動使用者”、“產品這麼好,顧客一定喜歡”......

沒錯,每個人都在為顧客著想,可無形中,就產生了太多錯誤的“前提假設”。

而排除干擾因素正確的方式,並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顧客著想”,而是“站在顧客的角度去想”

但是這樣存在什麼問題呢?

他們僅僅在“為我著想,卻沒有站在我的角度去想”。

我每天要處理自己的工作,還要接觸不止一個銷售顧問去比較房源信息。

所以當他們把自己覺得適合我的房源一口氣拋給我時,新的麻煩就產生了——我要怎麼去看?

不同的房源涉及不同的選擇因素,無論是價格、面積還是地理位置,這些因素我都要去一一比較,可面對每個銷售顧問拋來的大量房源資訊時,我沒有多餘的經歷去整理這些資訊。

於是,我和其中一位銷售顧問說明了我的痛點,並建議他將每個房源資訊按照不同的維度列出,並展示在ppt上一起發給我,資訊一目了然,這樣我可以更加迅速的比較並選擇。

在得知我的建議後,這位銷售很是驚訝,並感歎“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為什麼自己之前沒有想過?”

所以,排除這種干擾因素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不要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為顧客著想,而要重塑消費者真實的生活場景,站在顧客的角度去想。

(2)基於大腦的獎賞機制所產生的“分析的幻覺”

絕大部分人在學習上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同時也意味著,這些資料將永遠不會被我們再次打開。

“嗯,資料就在那裡,感覺很好,很踏實。”

這是大腦向我們發出的信號。

然而,可悲的是,我們往往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知識的幻覺”。

這是心理學的一個現象,即“預先體驗效應”。

當人的大腦在想像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即使自己沒有真的做,也會產生了一種我已經做完這件事情的感覺。

就像你幻想自己追到了女神,你並沒有追到,但是大腦裡面的多巴胺會分泌出來,讓你覺得真的實現了。

類似於“知識的幻覺”,當我們在設計行銷方案時,也會產生“分析的幻覺”。

今天,任何一名行銷專業的學生,幾乎都會熟練的使用“SWOT分析”、"波士頓矩陣"。所謂優勢、劣勢、機會、問題,這些工具被非常廣泛的使用,尤其在創業大賽或者畢業論文中。

而之所以是這樣,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任何人都能夠很輕易的把這四個格子填滿,從而找到一種“分析的幻覺”——感覺自己在分析問題並且產生了成果。不然,你看那滿滿的格子。

然而,很多時候這並不能夠解決問題的本質,“產品定位準確”、“以使用者為本的服務”、“團隊資源劣勢”......

這些基於方案本身所觀察的結果,並不能解決任何實際的問題。

相反,這種“已經產生了結果”的幻覺,會干擾我們思考真正本質的問題。

如何避免?

其實,決定一個方案是否優秀,並不是看方案本身做了怎樣的優化,而在於它回答了怎樣的問題。

比如大部分做電腦護目鏡的人,在設計行銷訴求時,都是從表面屬性出發:防輻射、防藍光、預防眼疲勞。

所我們看到了淘寶上陷入同質化的產品競爭。

然而,另一部分人問自己的問題卻是:人們到到底為什麼需要護目鏡?

是啊,電腦護目鏡到底滿足了人們的什麼需求?還可以滿足什麼需求?

後來行銷人員找到了這樣的洞察:

對於那些使用護目鏡的目標人群,如“遊戲愛好者”、“電視劇迷”等,他們在打遊戲或看電視時,最討厭被打斷,而長時間盯著螢幕的眼酸,會給他們造成內心的愧疚感,逼迫他們停下來。

於是,有了這樣的行銷訴求:

xx護目鏡,可以讓你連續打6個小時LOL,眼睛也不會酸脹;

xx護目鏡,可以讓你連續刷一部《歡樂頌》也不會眼酸。

同樣,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布娃娃玩具,你會怎麼做?

很多人會從方案本身出發,列出決定一個布娃娃好壞的評定標準:卡通形象、用料品質、舒適程度等等......

看著滿滿的分析結果,然後研發出更可愛、用料更好、更舒適的布娃娃,但這本質上是一種基於“分析的幻覺”,所產生的一種對方案表面的優化。

而另一部分人卻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需要布娃娃?布娃娃到底滿足了他們的什麼需求?

用這些最根本的問題重新發問,往往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於是,芭比娃娃公司重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發現:小女孩對布娃娃的需求,並不是得到陪伴,而是提前看到成年後的自己。

所以芭比娃娃首次開發出了主角是成人的布娃娃,滿足了目標市場最本質的需求。

所以,對方案重新發問,而不僅僅是在分析工具上填滿讓自己覺得舒服的答案,可以讓你跳出“分析的幻覺”。

結語 很多時候,制定行銷方案的過程,就是戰勝大腦錯誤的過程,當你發現自己錯了,往往就已經對了一半。 本篇文章,nick指出了我們在做行銷方案時所遇到的兩種常見的“直覺干擾因素”: 由直覺所帶來的錯誤的前提假設; 基於大腦的獎賞機制所產生的“分析的幻覺”; 並給出了排除干擾因素的方法,然而實際遇到的干擾因素可能遠遠不止以上兩種, nick會在後期的文章中具體分析。

“會長大的蔬菜.妖精的盒子”

相信你和我一樣,看到這句文案之後,很難理解它到底什麼。

而對於一個眾籌產品,如果不能讓消費者在1秒之內迅速知道“你是什麼”、“有什麼作用”,那麼後續的詳情頁文案將很少有人會繼續看下去。

在花費了將近5分鐘的時間瞭解之後,我才知道,這是一個在家裡也可以自己種植蔬菜的產品,那為什麼在設計文案時,不直接說成——“在家也能養蔬菜”呢?

文案即使不夠動人,但至少能夠讓消費者迅速理解。

其實,之所以會寫出這種文案,是因為文案人自己已經非常瞭解產品,於是很難想像出自己在“不瞭解產品時”是怎樣的狀態——而這,正是消費者目前所處的狀態。

就像是你已經知道了事實的真相,卻要強迫自己忘記,回到之前的狀態一樣,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們的大腦會主動的逃避思考。

這就是直覺所帶來的干擾因素。

如何避免?

其實,在設計行銷方案時,我們經常會陷入這種陷阱:為顧客著想。

“為顧客著想”,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然而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為顧客著想,卻經常犯錯。

所以我們會從自己的角度認為“顧客看完就會理解”、“廣告提供了這麼多賣點,一定能打動使用者”、“產品這麼好,顧客一定喜歡”......

沒錯,每個人都在為顧客著想,可無形中,就產生了太多錯誤的“前提假設”。

而排除干擾因素正確的方式,並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顧客著想”,而是“站在顧客的角度去想”

但是這樣存在什麼問題呢?

他們僅僅在“為我著想,卻沒有站在我的角度去想”。

我每天要處理自己的工作,還要接觸不止一個銷售顧問去比較房源信息。

所以當他們把自己覺得適合我的房源一口氣拋給我時,新的麻煩就產生了——我要怎麼去看?

不同的房源涉及不同的選擇因素,無論是價格、面積還是地理位置,這些因素我都要去一一比較,可面對每個銷售顧問拋來的大量房源資訊時,我沒有多餘的經歷去整理這些資訊。

於是,我和其中一位銷售顧問說明了我的痛點,並建議他將每個房源資訊按照不同的維度列出,並展示在ppt上一起發給我,資訊一目了然,這樣我可以更加迅速的比較並選擇。

在得知我的建議後,這位銷售很是驚訝,並感歎“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為什麼自己之前沒有想過?”

所以,排除這種干擾因素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不要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為顧客著想,而要重塑消費者真實的生活場景,站在顧客的角度去想。

(2)基於大腦的獎賞機制所產生的“分析的幻覺”

絕大部分人在學習上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同時也意味著,這些資料將永遠不會被我們再次打開。

“嗯,資料就在那裡,感覺很好,很踏實。”

這是大腦向我們發出的信號。

然而,可悲的是,我們往往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知識的幻覺”。

這是心理學的一個現象,即“預先體驗效應”。

當人的大腦在想像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即使自己沒有真的做,也會產生了一種我已經做完這件事情的感覺。

就像你幻想自己追到了女神,你並沒有追到,但是大腦裡面的多巴胺會分泌出來,讓你覺得真的實現了。

類似於“知識的幻覺”,當我們在設計行銷方案時,也會產生“分析的幻覺”。

今天,任何一名行銷專業的學生,幾乎都會熟練的使用“SWOT分析”、"波士頓矩陣"。所謂優勢、劣勢、機會、問題,這些工具被非常廣泛的使用,尤其在創業大賽或者畢業論文中。

而之所以是這樣,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任何人都能夠很輕易的把這四個格子填滿,從而找到一種“分析的幻覺”——感覺自己在分析問題並且產生了成果。不然,你看那滿滿的格子。

然而,很多時候這並不能夠解決問題的本質,“產品定位準確”、“以使用者為本的服務”、“團隊資源劣勢”......

這些基於方案本身所觀察的結果,並不能解決任何實際的問題。

相反,這種“已經產生了結果”的幻覺,會干擾我們思考真正本質的問題。

如何避免?

其實,決定一個方案是否優秀,並不是看方案本身做了怎樣的優化,而在於它回答了怎樣的問題。

比如大部分做電腦護目鏡的人,在設計行銷訴求時,都是從表面屬性出發:防輻射、防藍光、預防眼疲勞。

所我們看到了淘寶上陷入同質化的產品競爭。

然而,另一部分人問自己的問題卻是:人們到到底為什麼需要護目鏡?

是啊,電腦護目鏡到底滿足了人們的什麼需求?還可以滿足什麼需求?

後來行銷人員找到了這樣的洞察:

對於那些使用護目鏡的目標人群,如“遊戲愛好者”、“電視劇迷”等,他們在打遊戲或看電視時,最討厭被打斷,而長時間盯著螢幕的眼酸,會給他們造成內心的愧疚感,逼迫他們停下來。

於是,有了這樣的行銷訴求:

xx護目鏡,可以讓你連續打6個小時LOL,眼睛也不會酸脹;

xx護目鏡,可以讓你連續刷一部《歡樂頌》也不會眼酸。

同樣,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布娃娃玩具,你會怎麼做?

很多人會從方案本身出發,列出決定一個布娃娃好壞的評定標準:卡通形象、用料品質、舒適程度等等......

看著滿滿的分析結果,然後研發出更可愛、用料更好、更舒適的布娃娃,但這本質上是一種基於“分析的幻覺”,所產生的一種對方案表面的優化。

而另一部分人卻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需要布娃娃?布娃娃到底滿足了他們的什麼需求?

用這些最根本的問題重新發問,往往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於是,芭比娃娃公司重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發現:小女孩對布娃娃的需求,並不是得到陪伴,而是提前看到成年後的自己。

所以芭比娃娃首次開發出了主角是成人的布娃娃,滿足了目標市場最本質的需求。

所以,對方案重新發問,而不僅僅是在分析工具上填滿讓自己覺得舒服的答案,可以讓你跳出“分析的幻覺”。

結語 很多時候,制定行銷方案的過程,就是戰勝大腦錯誤的過程,當你發現自己錯了,往往就已經對了一半。 本篇文章,nick指出了我們在做行銷方案時所遇到的兩種常見的“直覺干擾因素”: 由直覺所帶來的錯誤的前提假設; 基於大腦的獎賞機制所產生的“分析的幻覺”; 並給出了排除干擾因素的方法,然而實際遇到的干擾因素可能遠遠不止以上兩種, nick會在後期的文章中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