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連大清都不如的國家,卻用一“武器”,成功崛起,無人能超越

偉大的民族,服從而又善戰的國民,羸弱不堪的國家——德意志聯邦

有一個國家,曾經是一個十分另類的國家,有強大的軍隊,對外征戰屢屢獲勝,有令世人敬佩、雄才大略的君王,但是國家最終卻衰弱不堪,屢遭瓜分,堪稱“病夫”中的王者。這個國家就是的德國。一定有很多人不理解,認為德國比大清強。只不過這是德國完成統一之後的事情,在德國統一之前的數百年裡,那真是一個連大清都不如的國家,除了德國人不抽鴉☆禁☆片和進取心比大清強,

割地賠款都是家常便飯,國破倒是不曾有過,因為德國僅僅是個地理名詞,實際並不存在。而且你見過能保持千年分裂局面的國家嗎?你見過自己的國民為外國勢力在本國的土地長期互相誓死拼殺嗎?清政府再怎麼腐敗不堪,也不曾淪落到像德國這種地步。你見過被國際公約規定不得統一的國家嗎?這個國家,南部是法國人的勢力範圍,東部是俄國人的勢力範圍,
西部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即便國家淪落到這種地步,各地的邦國也不願意聯合統一起來。甯與友邦,不予同胞,是這些邦國的真實寫照。

16世紀的30年戰爭,使德國失去了瑞士、荷蘭、阿爾薩斯、洛林等大片土地,外加丹麥、瑞典、法國等國大量的賠款,

失去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大約損失六七百萬人口。而戰爭失敗的最大原因不是敵人多強大,而是各個邦國不願統一,聯合外敵一起反對中央政府。顯然,各個邦國願望實現了。而德國人在世界上猶如病夫一般的存在。舉個例子,萊布尼茨與牛頓幾乎同時發明微積分,而萊布尼茨發明的微積分更簡潔,更好用,但在很長時間不被人認可,因為他是德國人。就連普魯士國王都說德語如同馬叫一般。
就如恩格斯所說的,一切都爛透了,動搖了,眼看就要倒塌了,簡直沒有好轉的希望,因為這個民族連清除已經死亡的制度的腐敗屍骨的力量都沒有了。面對無所作為也無法作為的大分裂時代,心靈才是唯一的避難所。所以詩人海涅說道“陸地屬於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裡,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簡而言之,德國人只能做夢。

1806年,拿破崙進攻普魯士,普魯士戰敗。次年,普魯士聯合俄國人,卻再次戰敗。拿破崙放過俄國人,卻沒有對普魯士展現一點仁慈。1807年7月9日,法國和普魯士簽訂合約,普魯士被迫割讓將近一半的人口和土地,賠償1.5億法郎。普魯士百年的發展,一朝化為流水,曾經的歐洲強國,淪為了一個小小的邦國。法國,再次踐踏德意志的屍骨,登上了歐洲霸主的寶座。而德國則面對是生存還是毀滅的抉擇,怎麼可以拯救這個國家。

在這個問題上,德國的學者早已指明了道路。哲學家費希特呼籲用強迫人民服兵役的辦法,來強制推行全民教育。他指出只要貫徹好全民教育戰略,所有經濟領域,不需要很長時間,也不會有很多困難,便可達到空前的繁榮。如果需要核算成本的話,國家或取的利益將超過投入的千倍。而普魯士的統治者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威廉三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力量來彌補軀體的不足。我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教育大臣則主張教育是為統一做準備。對於18世紀的德國而言,想要獲得強國的地位,必須在教育上獲得先機。而高品質的國民教育則是救亡圖存、實現統一和強大的基礎。

從1825年開始,普魯士開始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義務。1850年普魯士正式立法將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並規定教師享有公職待遇,學生免交學費。到18世紀60年代,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97.5%,隨之而來的就是國民素質的空前提高。而世界其他國家能有幾個做到?

更令人佩服的是普魯士人並不僅僅在基礎教育上下大功夫,在大學教育上的投入是今天的中國也難以企及的。教育大臣洪堡清楚的認識到“大學是一種最高手段,通過他,普魯士才能為自己贏得在德意志以及全世界的尊敬”1810年.普魯士正在向法國支付巨額賠款,但是下決心辦教育的國王拿出最後的家底,為柏林大學撥款,同時把宮殿捐獻出來作為大學的校舍。而大清的老佛爺,國家再苦再難,也要拿出錢來修園子。在洪堡的教育經費預算中,只有微不足道的部分作為建築費用,較多的經費用在聘請教授,因為洪堡要聘請一流的學者。柏林大學教授的工資,可以養活倆戶中產之家。對蓋大樓不感興趣的洪堡,為大學請來了大師。在洪堡的教育預算之中,比工資預算更多的是用於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預算。洪堡還提出“國家必須對教育活動給於物質支持,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洪堡用學術自由,教研並重的理念,為柏林大學賦予了獨特的生命。而柏林大學成為了現代大學的始祖。而洪堡的理念,對德國的大學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鑄就了德意志崛起的基石。在19世紀,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如果沒有去德國留學 沒有跟隨德國學者學習,那麼的他的教育就會被認為是不全面的。

柏林大學

德國用教育這一武器,為自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國家統一,使德國在19世紀站在了世紀科技發展的前沿。倆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能從廢墟之中夠快速崛起,因為智力是這個國家最大的資本。教育,是改變國家命運最為有效的武器。

而德國則面對是生存還是毀滅的抉擇,怎麼可以拯救這個國家。

在這個問題上,德國的學者早已指明了道路。哲學家費希特呼籲用強迫人民服兵役的辦法,來強制推行全民教育。他指出只要貫徹好全民教育戰略,所有經濟領域,不需要很長時間,也不會有很多困難,便可達到空前的繁榮。如果需要核算成本的話,國家或取的利益將超過投入的千倍。而普魯士的統治者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威廉三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力量來彌補軀體的不足。我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教育大臣則主張教育是為統一做準備。對於18世紀的德國而言,想要獲得強國的地位,必須在教育上獲得先機。而高品質的國民教育則是救亡圖存、實現統一和強大的基礎。

從1825年開始,普魯士開始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義務。1850年普魯士正式立法將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並規定教師享有公職待遇,學生免交學費。到18世紀60年代,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97.5%,隨之而來的就是國民素質的空前提高。而世界其他國家能有幾個做到?

更令人佩服的是普魯士人並不僅僅在基礎教育上下大功夫,在大學教育上的投入是今天的中國也難以企及的。教育大臣洪堡清楚的認識到“大學是一種最高手段,通過他,普魯士才能為自己贏得在德意志以及全世界的尊敬”1810年.普魯士正在向法國支付巨額賠款,但是下決心辦教育的國王拿出最後的家底,為柏林大學撥款,同時把宮殿捐獻出來作為大學的校舍。而大清的老佛爺,國家再苦再難,也要拿出錢來修園子。在洪堡的教育經費預算中,只有微不足道的部分作為建築費用,較多的經費用在聘請教授,因為洪堡要聘請一流的學者。柏林大學教授的工資,可以養活倆戶中產之家。對蓋大樓不感興趣的洪堡,為大學請來了大師。在洪堡的教育預算之中,比工資預算更多的是用於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預算。洪堡還提出“國家必須對教育活動給於物質支持,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洪堡用學術自由,教研並重的理念,為柏林大學賦予了獨特的生命。而柏林大學成為了現代大學的始祖。而洪堡的理念,對德國的大學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鑄就了德意志崛起的基石。在19世紀,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如果沒有去德國留學 沒有跟隨德國學者學習,那麼的他的教育就會被認為是不全面的。

柏林大學

德國用教育這一武器,為自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國家統一,使德國在19世紀站在了世紀科技發展的前沿。倆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能從廢墟之中夠快速崛起,因為智力是這個國家最大的資本。教育,是改變國家命運最為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