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漢90後護士總結出護患溝通“三十六計”

李韶卿在工作中 通訊員供圖

湖北日報網(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杜巍巍 龔雨西) “美人計”“不爛舌”“苦肉計”“攻戰計”“連環計”……很難相信,

這是一名90後護士在醫院工作一年後,總結出來的護患溝通技巧“三十六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機動護士李韶卿,也因此贏得患者和同事的一致“點贊”。

端莊的儀錶、溫馨的笑容、妥帖的舉止,這是1993年出生的美女護士李韶卿總結出來的“美人計”的三大要點。“儀錶笑容和職業素養,是護士給患者的第一印象。

這一點做得好的話,護患關係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何為“不爛舌”呢?李韶卿解釋說,與患者交流時,要嘴巴甜、勤關心、多交流。“婆婆今天想孫子了,待會兒家屬來的時候交代一下;昨天晚上吃了餃子以後,胃有點不舒服。等下記得跟醫生說一下”……在跟同事交接班時,李韶卿總會將患者的情況全面細緻地和交班護士說清楚,生怕漏了一個小細節。她的護理對象、77歲的張婆婆把李韶卿說的都記在心裡。

她說:“李護士特別負責,特別關心我們。”

至於“苦肉計”,李韶卿笑稱“人心都是肉長的”: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父母或是爺爺奶奶去溝通交流,即便工作上偶爾有一些小的瑕疵,也容易得到患者的理解。

作為一名機動護士,李韶卿需要到不同的臨床科室輪轉,哪裡需要支援,她們便去哪裡,因此掌握全方位的專業知識,瞭解不同科室的特殊病情和術後處理是必不可少的。

在腫瘤科工作期間,李韶卿真切感受到,這裡的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態極不穩定,關心他們所關心的話題,會有共鳴。多與他們交流病情,則會得到患者的高度認可。

當然,像“患者虐我千百遍,我待患者如初戀”這樣一味的迎合患者,也並非萬全之策。有時候,與一些蠻不講理或是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患者溝通時,就需要“攻戰計”——態度要不卑不亢,但不能惡劣;語言可以犀利詼諧,

但要嚴謹;要用科學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護理技術,構建自己的強大“氣場”,去征服患者。偶爾會有患者自己在網上搜索一些藥物的用法或劑量,然後在換藥的時候專門考護士,“這個藥是幹嘛用的,有什麼幫助啊?”李韶卿總能用專業知識解釋清楚藥物的作用和用法,從而贏得患者的信任。

為何總結出醫護溝通“三十六計”呢?李韶卿說,自己有一次也生病住院。那個時候,

她才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個病人心裡的無助和惶恐,才理解了護士長常常提到的“共情”:並非只是單純的同情,而是你把自己當成患者,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關心和護理?只有真正地將自己擺在患者的位子上,設身處地想患者所想,以真心換真心,才能獲得患者的信任。

李韶卿說,護患溝通技巧很重要,但歸根到底,靠的還是專業的工作能力和對病人設身處地的關心——預先瞭解患者的需求,並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麼護士和患者才能相互理解和溝通,才能幫患者解決問題。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孫璿也為自己的這名年輕護士“點贊”。她說,中國醫師協會發佈過一組資料,超過80%的醫患糾紛來自溝通不良,而不是技術問題。在醫院裡,護士是跟住院病人打交道最多的人群。因此護理人員除了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如此才能不斷提升病患對醫療服務的獲得感。

並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麼護士和患者才能相互理解和溝通,才能幫患者解決問題。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孫璿也為自己的這名年輕護士“點贊”。她說,中國醫師協會發佈過一組資料,超過80%的醫患糾紛來自溝通不良,而不是技術問題。在醫院裡,護士是跟住院病人打交道最多的人群。因此護理人員除了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如此才能不斷提升病患對醫療服務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