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考記憶:劉如峰至今記得1977年的高考作文寫了什麼

關注聊城晚報,讀到大美聊城

全媒體記者 趙宗鋒

時隔40年,聊城市老促會副會長劉如峰依然記得1978年春節剛過,拿到大學通知書時的那股興奮勁兒。那種興奮,那種歷經波折之後的苦盡甘來,

40年來每每讓他感慨,並讓他在7日下午向記者談起這件事時,依然紅了眼眶。

揣著通知書回家報喜 自行車大樑斷了都不知道

“那是1978年春節後的一天下午,我正在茌平縣城接受業務培訓,收到了山東師範學院聊城分院專科(後稱聊城師專)的通知書。

我連忙和培訓班的領導打了招呼,迫不及待地往老家趕。冬天的下午很短,天很快就黑了,還刮著大北風。45裡路,我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回到家給父母報完喜才發現,自行車的大樑都斷了,當時在路上一點也沒發覺。”時隔40年,那一天的細節,在劉如峰的腦海裡依然生動。

記憶不滅是有原因的。1973年高中畢業前,血氣方剛的學生會幹部劉如峰,是很有理想和抱負的。但畢業之後回到農村老家直面黃土地時,

他感覺有一些東西掉到地上摔碎了。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想像不出當時的農村有多苦,舉個簡單的例子,糧食是嚴重不足的。”劉如峰說。

此後的兩年間,他成了地道的農民,種地、割草,要麼拉著地排車去河東賣白菜換地瓜,要麼去趕集賣西瓜。

“當時有規定,高中生畢業兩年後可以被推薦上大學,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這樣的機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原本符合條件的我,接連被擋在推薦人選之外。那兩年,真是感覺到了人生的穀底。”好在以前的老師們記得他,知道他在高中階段一直學習成績優秀,便在1975年讓他到村裡的小學當民辦老師。後來又因為課教得好,他被推薦到韓集中學教書,雖然還是民辦教師,但在很多人看來,起碼是往前走了一步。

儘管如此,劉如峰覺得,這依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雖然他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學校的團委書記,直至公社的團委副書記。

也正因為如此,儘管他20多歲了,但堅決拒絕家人和好心人的說媒。同時,他一直不間斷地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地讀書,不敢把學到的東西撂下。

1977年,劉如峰22歲。那年年中,他聽到一些風聲,但沒想到,機會真的來了。

至今記得當年作文題目 1977年成人生最大轉捩點

“當時很多人在傳,說多年來推薦上大學的方式要變了,

還是要通過考試上大學。”劉如峰說,後來就聽到了確切的消息。但不確定的因素,同樣還有不少。

“考什麼?怎麼考?當時誰也不知道。畢竟高考已經被中斷了太長時間。”劉如峰說,沒辦法,他只好把教學的課本多溫習了幾遍,又和外地同學聯繫,讓人家寄點手頭上的學習資料來,“實際上,那段時間真沒學到什麼新東西”。

1977年12月,劉如峰到茌平樂平鎮參加了高考。“10多年沒高考,包括老三屆甚至更早的高中生,都湧進了考場。”劉如峰說,後來得知,當年整個鄉鎮兩萬八千人,而參加考試的人達到1500人左右。

語文、數學、政治、史地,那年也是用兩天時間考四門功課。他至今清晰地記得,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難忘的一天》,他寫的是那一年《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出版發行,學校裡也被分到了一本。在學校舉行的盛大儀式上,他代表全校師生領取那唯一一本書時的激動心情。

中間的那個晚上回不了家,他去一家工廠的發電機房裡,和一位同村的村民擠了一夜。發電機整夜轟鳴,劉如峰說,他一夜未睡。

第二天上午的數學,也就因此考砸了。儘管如此,憑藉其他科目的優異表現,劉如峰還是抓住了那次機會。

1978年春天,劉如峰進入聊城師專中文系。正因為感受到機會來之不易,他和同學們發奮讀書。兩年後,他畢業留校,後去山大進修,此後又回到聊城師專任教多年。

“現在想想,對於1977年,真是充滿感慨,那也是我人生最大的轉捩點。”劉如峰說。

包括老三屆甚至更早的高中生,都湧進了考場。”劉如峰說,後來得知,當年整個鄉鎮兩萬八千人,而參加考試的人達到1500人左右。

語文、數學、政治、史地,那年也是用兩天時間考四門功課。他至今清晰地記得,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難忘的一天》,他寫的是那一年《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出版發行,學校裡也被分到了一本。在學校舉行的盛大儀式上,他代表全校師生領取那唯一一本書時的激動心情。

中間的那個晚上回不了家,他去一家工廠的發電機房裡,和一位同村的村民擠了一夜。發電機整夜轟鳴,劉如峰說,他一夜未睡。

第二天上午的數學,也就因此考砸了。儘管如此,憑藉其他科目的優異表現,劉如峰還是抓住了那次機會。

1978年春天,劉如峰進入聊城師專中文系。正因為感受到機會來之不易,他和同學們發奮讀書。兩年後,他畢業留校,後去山大進修,此後又回到聊城師專任教多年。

“現在想想,對於1977年,真是充滿感慨,那也是我人生最大的轉捩點。”劉如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