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39年和1944年的兩次蘇芬戰爭 實力懸殊卻有亮劍精神

家園保衛戰

血戰1944

《家園保衛戰》和《血戰1944》是芬蘭拍攝的關於二戰中芬蘭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頑強抵抗的二戰電影,分別是1939年爆發的冬季戰爭和1944年夏爆發的卡累利阿地峽區域戰爭,表現了芬蘭軍民頑強鬥爭保衛家園的精神。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為了拓展列寧格勒防禦縱深,於1939年10月5日緊急邀請芬蘭政府代表赴蘇談判。談判中,前蘇聯除建議蘇芬雙方簽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衛芬蘭灣外,還進一步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即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蘇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里,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前蘇聯;把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前蘇聯,

為期30年。為了補償芬蘭的領土損失,前蘇聯表示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2倍于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然而,漢科半島卻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蘇聯此舉的動機令芬蘭感到懷疑。因為芬蘭在1808年被興起於歐洲東部的沙皇俄國所征服,成為俄國的屬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德國作為俄國的對立面一直鼓勵芬蘭要求獨立的鬥爭,俄國十月革命後,芬蘭政府立即於1917年12月6日宣佈獨立。當時的芬蘭和德國比較緊密。

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提議後,蘇聯軍隊製造了“曼尼拉事件”,挑起了戰爭。蘇芬戰爭是一場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戰爭。

蘇聯經過近2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重工業迅速發展,軍事實力也大大增強。與蘇聯相比,芬蘭無論在經濟實力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是一個小國。其總人口只有440余萬,常備陸軍只有3.2萬。面對這樣一個小國,蘇聯曾以為,通過談判施壓或軍事威脅就能迫使芬蘭妥協,實現自己對芬蘭的領土要求。對於蘇聯領導人當時所持的這種樂觀估計,赫魯雪夫曾作過如下描述,
他說:“只要我們把嗓門稍微提高一些,芬蘭人就會服從。如再不行的話,我們可以放一槍,芬蘭人就會舉手投降。我們就是這樣想的。”蘇聯當局正是根據這種估計擬訂了對芬作戰計畫和進行對芬戰爭準備的。

當時的芬蘭統帥曼納海姆在卡累利阿地峽有著經營10年的曼納海姆防線,芬蘭政府準備依靠曼納海姆防線牽制並消耗蘇軍兵力,在取得外援後實施反擊,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前蘇聯議和。芬蘭雖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國的援助,但德國當時正忙於準備入侵西歐,不願意激化與蘇聯的矛盾,因此,對蘇芬衝突採取觀望態度。英法兩國雖表示願意派兵支援芬蘭,但瑞典與挪威因害怕德國把戰火擴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而拒絕英法軍隊過境。

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援助,芬蘭軍隊只能獨自作戰,依靠簡陋的武器,靈活的戰術,天時地利人和,在初期的戰鬥中表現出亮劍精神,一鼓作氣擋出了蘇軍的進攻。1940年2月蘇聯增兵後,在強大的攻勢面前,不得不慢慢撤退,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和補給,芬蘭軍隊的後方防禦也被突破,芬軍已瀕於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險境。最後不得不接受蘇聯的停火協定,損失了大量領土。

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軍隊應德國要求一起進攻蘇聯,奪回了一年前丟失的國土,卻沒有配合德國北方集團軍經過列寧格勒,至此直到1944年,列寧格勒解圍後蘇聯和芬蘭有一次直接面對了。實際上1944年春季攻勢後,隨著列寧格勒,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的解放,蘇聯有著很多進攻的方向,可以進攻羅馬尼亞,也可以解放白俄羅斯,畢竟德國正在節節敗退,乘勝追擊的好時機,但是史達林無法容忍芬蘭站在德國一邊,迅速把目光瞄向了蘇聯北部。

此時的芬蘭沒法與士氣正盛的蘇軍較量,想要求和,史達林直接開口索要6億美元戰爭賠款外加芬蘭北部礦產資源豐富的佩琴加地區,這種喪權辱國的條件芬蘭是絕對不會答應的,於是芬蘭又一次展現了亮劍精神,連德國都不是蘇聯的對手,芬蘭卻決定通過戰爭爭取自己的權益,蘇聯紅軍從卡累利阿地岬向芬軍發起總攻,芬軍向西北方向且戰且退,到維普裡(今俄羅斯維堡)一線重新設防,最終在塔里-伊漢塔拉一帶與蘇聯紅軍對決,並全線遏制了蘇聯紅軍的進攻態勢。在盟軍的調解下,芬蘭和蘇聯簽訂協定,退出了戰爭。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

二戰後期,蘇聯橫掃歐洲,對於戰後對它可能有影響的鄰近國家都做了鋪墊,大部分與蘇聯鄰近的國家都隨著蘇聯老大哥的解放而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德國更被戰勝的盟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而芬蘭也是蘇聯的北方鄰國,卻一直到戰後都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政見,這都是因為在1944年蘇聯反攻歐洲時,與芬蘭的戰爭被芬蘭頑強地阻擊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放棄了攻擊芬蘭的企圖。作為一個小國和一個大國的抗爭,這不能不說是場偉大的勝利。

芬蘭政府準備依靠曼納海姆防線牽制並消耗蘇軍兵力,在取得外援後實施反擊,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前蘇聯議和。芬蘭雖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國的援助,但德國當時正忙於準備入侵西歐,不願意激化與蘇聯的矛盾,因此,對蘇芬衝突採取觀望態度。英法兩國雖表示願意派兵支援芬蘭,但瑞典與挪威因害怕德國把戰火擴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而拒絕英法軍隊過境。

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援助,芬蘭軍隊只能獨自作戰,依靠簡陋的武器,靈活的戰術,天時地利人和,在初期的戰鬥中表現出亮劍精神,一鼓作氣擋出了蘇軍的進攻。1940年2月蘇聯增兵後,在強大的攻勢面前,不得不慢慢撤退,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和補給,芬蘭軍隊的後方防禦也被突破,芬軍已瀕於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險境。最後不得不接受蘇聯的停火協定,損失了大量領土。

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軍隊應德國要求一起進攻蘇聯,奪回了一年前丟失的國土,卻沒有配合德國北方集團軍經過列寧格勒,至此直到1944年,列寧格勒解圍後蘇聯和芬蘭有一次直接面對了。實際上1944年春季攻勢後,隨著列寧格勒,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的解放,蘇聯有著很多進攻的方向,可以進攻羅馬尼亞,也可以解放白俄羅斯,畢竟德國正在節節敗退,乘勝追擊的好時機,但是史達林無法容忍芬蘭站在德國一邊,迅速把目光瞄向了蘇聯北部。

此時的芬蘭沒法與士氣正盛的蘇軍較量,想要求和,史達林直接開口索要6億美元戰爭賠款外加芬蘭北部礦產資源豐富的佩琴加地區,這種喪權辱國的條件芬蘭是絕對不會答應的,於是芬蘭又一次展現了亮劍精神,連德國都不是蘇聯的對手,芬蘭卻決定通過戰爭爭取自己的權益,蘇聯紅軍從卡累利阿地岬向芬軍發起總攻,芬軍向西北方向且戰且退,到維普裡(今俄羅斯維堡)一線重新設防,最終在塔里-伊漢塔拉一帶與蘇聯紅軍對決,並全線遏制了蘇聯紅軍的進攻態勢。在盟軍的調解下,芬蘭和蘇聯簽訂協定,退出了戰爭。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

二戰後期,蘇聯橫掃歐洲,對於戰後對它可能有影響的鄰近國家都做了鋪墊,大部分與蘇聯鄰近的國家都隨著蘇聯老大哥的解放而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德國更被戰勝的盟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而芬蘭也是蘇聯的北方鄰國,卻一直到戰後都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政見,這都是因為在1944年蘇聯反攻歐洲時,與芬蘭的戰爭被芬蘭頑強地阻擊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放棄了攻擊芬蘭的企圖。作為一個小國和一個大國的抗爭,這不能不說是場偉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