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開封福利院近90年來走出的首位女大學生 放棄高薪工作選擇回院任教

河南商報記者吳智星/文 首席記者楊東華/圖

90後姑娘趙晶晶,

是開封市社會福利院建院近90年來,走出的首位女大學生,畢業以後,她放棄了外邊的高薪工作機會,歸巢反哺,化身特教老師,將自己所學傳授給福利院的弟弟妹妹,並照顧他們。她說:“我愛這裡的每一個人,這裡的孩子,如同我自己。”

現在:歸來的女大學生

在開封市社會福利院東側的特教康復樓一樓,有一間小教室,地方不大,卻很溫馨,桌子和掛毛巾的地方,分別貼著13個小孩的大頭貼。

怕小孩們找不自己的位置,專門設置了大頭貼。

這些大頭貼上的照片,都是趙晶晶和同事武珍平時裡抓拍的。她倆一共照顧13個小孩,其中,最小的三歲,最大的七歲,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

趙晶晶還有個殘疾的兒子,孩子並不是親生,

他出生幾天就被父母拋棄,目前被趙晶晶照顧。

天氣預報、發點心、教學、陪著孩子們讀書每一天的迴圈中,趙晶晶紀錄著小弟弟小妹妹們的成長。

2016年11月4日,趙晶晶第一次見到小開尉。她接過開尉的手,蹲在他面前看著他說,開尉,你好。小開尉聽到聲音看著趙晶晶,眼珠轉了轉,伸出舌頭舔了舔嘴,把頭扭到一邊。

“我說,你抱一抱我吧!他聽話地走到她面前,張開雙臂一下子抱住了我。

”趙晶晶在記錄本上寫著,還附了一張小開尉的照片。

趙晶晶回福利院工作已近一年時間。2016年7月份,趙晶晶從黃河科技學院畢業後,回到開封市社會福利院工作。她在那裡長大。

剛開始,她把要回福利院的消息告訴照顧了她9年的護理工趙景慧趙姨和副院長王亞麗。作為長輩,王亞麗們都勸她在外邊機會更好些。

畢業前,也曾有朋友推薦趙晶晶留在鄭州,做一份音樂代課老師的工作,

收入不菲。不過,趙晶晶說:“福利院就是家,我想回家工作。”就這樣,她又回到了開封。

過去:福利院就是家

武珍說,趙晶晶是個細心的姑娘,不怕髒,孩子們一有口水、鼻涕、二話不說就趕快擦。

其實,趙晶晶也是個有耐心的老師,有時候遇到孩子理解不了,

就抱著他,一遍一遍地講。

趙晶晶說:“這裡的孩子,如同我自己,我曾經是她和他,現在我回來啦。”她這話所言非虛。

1996年,趙晶晶3歲時,不幸在大相國寺附近走丟。而後,因為找不到家人,員警把她送到了福利院。

對“走失”的這一說法,她自己半信半疑,因為多年來從沒有家人尋找過她。“長大了也就不再想這些了,現在福利院就是我的家。”趙晶晶笑著說。

和其他大多數被遺棄的殘疾幼兒不同,趙晶晶心智和身體都很健康。聰明、伶俐的她,成為開封市社會福利院的重點養育對象。

1997年,中國開封SOS兒童村開村接收第一批孤兒時,因為當時福利院教育資源緊張,趙晶晶被推薦入住兒童村,從此開始了養教結合的生活。在兒童村,她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學習了“揚琴”。她考上初中的那年,福利院的就學條件改善,趙晶晶再次回到福利院。

不過,這次她沒有回到院內的大家庭,而是成為院外寄養小家庭的一員。“小單元家庭是當時的一個探索,希望能夠通過一個完整的家給這些健康的孤兒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開封市社會福利院副院長王亞麗說。

在小單元家庭中,帶家的“媽媽”趙景慧一直照顧趙晶晶等十幾個孩子。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趙晶晶突然發起了高燒,“媽媽”趙景慧二話沒說,背起她向醫院奔去在凜冽的寒風和冰冷的雪花中,趙景慧累得滿頭大汗,趴在“媽媽”後背上的趙晶晶已經淚流滿面。

“我覺得她(趙景慧)對我比對自己的親生孩子還要親。”回憶往昔,趙晶晶說話有些哽咽。

有時候,趙晶晶把趙景慧喊做“老娘”。當然,趙晶晶作為孩子隊伍裡的大姐大,也很懂事。

有一次,高一的弟弟,因為不想洗澡,與趙景慧發生爭執,一氣之下上了樓。聽到趙景慧抱怨,趙晶晶瞭解情況,敲開了弟弟的房門。

“你都要上高一了,不洗澡的話,會讓同學笑話的。”趙景慧說,“晶晶可會說話,孩子們都可聽她話,給我分擔不少事。”

現如今,趙晶晶大學畢業回歸,趙景慧的口頭禪也從好好學習升級為找個朋友。

每當問起有沒有朋友時,趙晶晶就會說:“老娘哎,您別說來好不好?”一個撒嬌,換得兩人哈哈大笑。

未來:更好的照顧弟弟妹妹

趙晶晶是個開朗的姑娘,喜歡音樂,喜歡笑。

在兒童村的時候,她學會了揚琴。後來,為了繼續培養趙晶晶的音樂天賦,福利院擠出資金買樂器、請老師,讓她繼續學習揚琴和聲樂。在長期的培養教育下,趙晶晶先後獲得了“韓風華韻”第六屆韓中文化藝術節、“桃李杯”第十一屆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人才選拔活動河南賽區揚琴項目青年組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從此,她被眾人稱為“揚琴女孩”。

趙晶晶在黃河科技學院上學時,學的是音樂表演。手拿教師資格證,有著優異成績和眾多獲獎、演出經歷的趙晶晶,本可以找一個工作相對輕鬆、工資相對較高的單位。朋友也給她推薦了一個音樂代課老師的工作,薪酬是現在做特教老師的幾倍。

據瞭解,趙晶晶現在每個月的工資在2000元左右。開封市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關改鴿說,以晶晶的專業來講,她在外面還是能找到比較好的工作,福利院的特教老師是比較難招的,流動性比較大,很多老師比較難適應。河南商報記者瞭解到,就在前一段時日,原本四個的特教老師也走了一個。

說起當時回福利院的決定,趙晶晶說:“20年前福利院收養了我,20年後我學有所成理應報答。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盡己所能地幫助院內的弟弟、妹妹。”

6月12日早上9點多,趙晶晶踏上前往上海的g1812次列車。在華東師範大學,她將接受為期半個月的“特教培訓”,千里之外,趙晶晶將與各地福利院的同行交流,學習新的特教技能與知識。

“回來以後,就能更好地照顧我的弟弟妹妹啦。”趙晶晶說。

記者手記:

每個人都有選擇職業的權利,晶晶再次回到福利院的背後,是對家的渴望、對家人的擔當。不忘恩情,是一種真性情。不過,也有人質疑,面對寥寥的工資,一個人的真性情能堅持多久,也許,這需要社會與政府,加大對特教老師的關注。

即使將來晶晶因為生活壓力離開,我們也希望人們能尊重她的選擇,畢竟,她曾經那麼溫暖地付出過。

趙晶晶心智和身體都很健康。聰明、伶俐的她,成為開封市社會福利院的重點養育對象。

1997年,中國開封SOS兒童村開村接收第一批孤兒時,因為當時福利院教育資源緊張,趙晶晶被推薦入住兒童村,從此開始了養教結合的生活。在兒童村,她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學習了“揚琴”。她考上初中的那年,福利院的就學條件改善,趙晶晶再次回到福利院。

不過,這次她沒有回到院內的大家庭,而是成為院外寄養小家庭的一員。“小單元家庭是當時的一個探索,希望能夠通過一個完整的家給這些健康的孤兒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開封市社會福利院副院長王亞麗說。

在小單元家庭中,帶家的“媽媽”趙景慧一直照顧趙晶晶等十幾個孩子。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趙晶晶突然發起了高燒,“媽媽”趙景慧二話沒說,背起她向醫院奔去在凜冽的寒風和冰冷的雪花中,趙景慧累得滿頭大汗,趴在“媽媽”後背上的趙晶晶已經淚流滿面。

“我覺得她(趙景慧)對我比對自己的親生孩子還要親。”回憶往昔,趙晶晶說話有些哽咽。

有時候,趙晶晶把趙景慧喊做“老娘”。當然,趙晶晶作為孩子隊伍裡的大姐大,也很懂事。

有一次,高一的弟弟,因為不想洗澡,與趙景慧發生爭執,一氣之下上了樓。聽到趙景慧抱怨,趙晶晶瞭解情況,敲開了弟弟的房門。

“你都要上高一了,不洗澡的話,會讓同學笑話的。”趙景慧說,“晶晶可會說話,孩子們都可聽她話,給我分擔不少事。”

現如今,趙晶晶大學畢業回歸,趙景慧的口頭禪也從好好學習升級為找個朋友。

每當問起有沒有朋友時,趙晶晶就會說:“老娘哎,您別說來好不好?”一個撒嬌,換得兩人哈哈大笑。

未來:更好的照顧弟弟妹妹

趙晶晶是個開朗的姑娘,喜歡音樂,喜歡笑。

在兒童村的時候,她學會了揚琴。後來,為了繼續培養趙晶晶的音樂天賦,福利院擠出資金買樂器、請老師,讓她繼續學習揚琴和聲樂。在長期的培養教育下,趙晶晶先後獲得了“韓風華韻”第六屆韓中文化藝術節、“桃李杯”第十一屆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人才選拔活動河南賽區揚琴項目青年組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從此,她被眾人稱為“揚琴女孩”。

趙晶晶在黃河科技學院上學時,學的是音樂表演。手拿教師資格證,有著優異成績和眾多獲獎、演出經歷的趙晶晶,本可以找一個工作相對輕鬆、工資相對較高的單位。朋友也給她推薦了一個音樂代課老師的工作,薪酬是現在做特教老師的幾倍。

據瞭解,趙晶晶現在每個月的工資在2000元左右。開封市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關改鴿說,以晶晶的專業來講,她在外面還是能找到比較好的工作,福利院的特教老師是比較難招的,流動性比較大,很多老師比較難適應。河南商報記者瞭解到,就在前一段時日,原本四個的特教老師也走了一個。

說起當時回福利院的決定,趙晶晶說:“20年前福利院收養了我,20年後我學有所成理應報答。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盡己所能地幫助院內的弟弟、妹妹。”

6月12日早上9點多,趙晶晶踏上前往上海的g1812次列車。在華東師範大學,她將接受為期半個月的“特教培訓”,千里之外,趙晶晶將與各地福利院的同行交流,學習新的特教技能與知識。

“回來以後,就能更好地照顧我的弟弟妹妹啦。”趙晶晶說。

記者手記:

每個人都有選擇職業的權利,晶晶再次回到福利院的背後,是對家的渴望、對家人的擔當。不忘恩情,是一種真性情。不過,也有人質疑,面對寥寥的工資,一個人的真性情能堅持多久,也許,這需要社會與政府,加大對特教老師的關注。

即使將來晶晶因為生活壓力離開,我們也希望人們能尊重她的選擇,畢竟,她曾經那麼溫暖地付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