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個熱愛駕駛的年輕人,長大了都會有一台繞不開的寶馬5

差不多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就進了汽車媒體這一行。

那時候,汽車雜誌們培訓像我這種啥也不懂的年輕人有個很好的方式,就是翻譯英文稿件。版權合作是那時候一二線汽車雜誌的標配,

所以在FTP伺服器的另一端,是我當時高山仰止的國外資深編輯們對每一輛新車面面俱到的評價。

我翻譯的第一篇稿件,是當下即將被稱作“上一代”BMW 5系的F10在面世前的一篇分析稿件。

至今猶記得當時雙腿上端著筆記型電腦,對著有道詞典一行一行翻譯我看不懂的專用詞彙,從深夜到天明。完稿的那個清晨,我叫醒同租一屋的室友,用涼水洗把臉便出門湧向地鐵站。

直到擠在地鐵上時還回味著剛才寫完的稿子,像是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做汽車媒體可以用一種特殊的紀念方式來記錄自己的職業生涯,那就是看能捱過主流車型的幾輪更新換代。

我的職業生涯就是從看著第六代BMW 5系裹著厚厚的偽裝在路試,

到上市發佈,再到媒體試駕。

馬路上它的身影從新穎變得稠密,好像過了沒多長時間,這款車就要中期改款了。時間再往前走一陣子,猛地就聽說下一代5系的各種搶先新聞,這輛車有著怎樣的高科技配置。

接著是第七代BMW 5系裹著厚厚的偽裝在路試,再之後是上市發佈,來到我們面前。

一個產品週期迴圈完畢,我也已經不再年輕。期間熬了不知道多少個夜去趕稿,而鍵盤上敲出的字從用油墨印在銅版紙上,到變成了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說出口的臺詞,再到手機螢幕上你正在用大拇指翻滾的頁面。工作的介質在變,但工作的性質似乎沒有多大變化。

長時間從事相似的工作會讓人忽視時間的快速流逝,直到同事對我的稱呼從“小萬”變成“老萬”;直到91、92年的媒體人們已經功成名就;94、95年的“年輕人”們成了我的同事,

我才會被心底裡已經藏不住焦慮所嚇到。

而用時間換回來的,是我們終於能觸手可及那些過去的憧憬。

同事霏霏在換完車之後有點後悔:早知道就耐住性子再等等BMW新5系,畢竟這輛車看上去能滿足她的大部分需求,而且還能擁有很多有意思的新配置。

實際上,她正在經歷的是一次從開了多年、剛剛滿足出行需求的緊湊級轎車到預算五十多萬豪華車的“遷躍”。

而面對這種“消費升級”的不僅是她一個人,在時間的歷練中,我們有了足夠的支付能力來應對自己關於車越來越多的需求。這些需求有些是關乎面子,有些是滿足喜好,有些又是因為個人和家庭的變化,不得不依賴的功能。

吳佩老師曾經說過:“每個熱愛駕駛的人都有一台繞不開的BMW 3系。”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在恰好的時候擁有一台3系。

通常當他們有了消費能力時,已經錯過了擁有3系的最佳時機:出門談生意總得要一輛足夠有面子的商務轎車;老婆絮叨著換車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坐著舒服;父母年紀大了,空間寬敞一點也能讓老人家進出從容一點。

更關鍵的是,自己雖然對動力和操控依然念念於心,但是對質感的需求可是一點都放不下,同時還有一顆對於電子產品極為熱衷的好奇心。

在這時候出現的BMW新5系剛好能填滿我們的需求。3108毫米的軸距足以撐起幾乎所有人對於乘坐空間的需要;充滿細膩皮質和軟性材料的內飾營造出了相當豪華的質感;支持觸控的10.25英寸顯示幕用起來就和手機一樣方便;而帶星空效果的天窗和鬆軟的後排頭枕還能給人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

看上去,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像是年輕時那麼捉襟見肘。但同樣,我們也依然被束縛著,做出一個個最恰當的決定。而能否喂飽內心深處的需求,完全看做出這些客觀決定時,給自己留了多大的“餘地”。

這個“餘地”就是BMW所擁有的駕駛感。

如果不是為了這些追求,世上有大把的車可供選擇,但是BMW用駕駛感劃開了和“其他車“的分界。

還好新5系並沒有模糊自己的那條界線。用了30多種複合材料之後,新5系成功減重了130公斤。同時,賴以成名的50:50車身比重也沒有被打破。

而且通過後軸上的主動穩定器,動態減震控制系統可以在行駛中不斷調整懸架。自我調整模式可以連續調整動態減振控制系統、轉向操作和變速箱,滿足不同的駕駛需求。

我也習慣性地看了當年翻譯的那本英文雜誌對於如今這新一代5系的評價,雖然英國人測試的是標準軸距版本,但是想必以下這些評價應該是可以通用的:

“新一代BMW 5系擁有更良好的駕駛平衡性與流暢性,駕駛起來後車輛會傳遞非常精准的操控。行駛在鄉村道路上,新一代BMW 5系整體的路感與抓地性隨著速遞的提高並沒有任何衰減,依舊保持在高水準,回饋力度也是一樣。新避震系統也是車輛底盤升級的重點工作,在實際道路駕駛時它們的升級體現的尤為明顯。”

和六年前評價第六代BMW 5系時相似,這本雜誌給出評價時的語氣依然是那樣嚴謹而中肯,好像時間並沒有在這些編輯們敲擊的鍵盤上留下痕跡。

而在八個時區之外的土地上,那些曾經買不起5系的年輕人都長大了。

有些又是因為個人和家庭的變化,不得不依賴的功能。

吳佩老師曾經說過:“每個熱愛駕駛的人都有一台繞不開的BMW 3系。”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在恰好的時候擁有一台3系。

通常當他們有了消費能力時,已經錯過了擁有3系的最佳時機:出門談生意總得要一輛足夠有面子的商務轎車;老婆絮叨著換車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坐著舒服;父母年紀大了,空間寬敞一點也能讓老人家進出從容一點。

更關鍵的是,自己雖然對動力和操控依然念念於心,但是對質感的需求可是一點都放不下,同時還有一顆對於電子產品極為熱衷的好奇心。

在這時候出現的BMW新5系剛好能填滿我們的需求。3108毫米的軸距足以撐起幾乎所有人對於乘坐空間的需要;充滿細膩皮質和軟性材料的內飾營造出了相當豪華的質感;支持觸控的10.25英寸顯示幕用起來就和手機一樣方便;而帶星空效果的天窗和鬆軟的後排頭枕還能給人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

看上去,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像是年輕時那麼捉襟見肘。但同樣,我們也依然被束縛著,做出一個個最恰當的決定。而能否喂飽內心深處的需求,完全看做出這些客觀決定時,給自己留了多大的“餘地”。

這個“餘地”就是BMW所擁有的駕駛感。

如果不是為了這些追求,世上有大把的車可供選擇,但是BMW用駕駛感劃開了和“其他車“的分界。

還好新5系並沒有模糊自己的那條界線。用了30多種複合材料之後,新5系成功減重了130公斤。同時,賴以成名的50:50車身比重也沒有被打破。

而且通過後軸上的主動穩定器,動態減震控制系統可以在行駛中不斷調整懸架。自我調整模式可以連續調整動態減振控制系統、轉向操作和變速箱,滿足不同的駕駛需求。

我也習慣性地看了當年翻譯的那本英文雜誌對於如今這新一代5系的評價,雖然英國人測試的是標準軸距版本,但是想必以下這些評價應該是可以通用的:

“新一代BMW 5系擁有更良好的駕駛平衡性與流暢性,駕駛起來後車輛會傳遞非常精准的操控。行駛在鄉村道路上,新一代BMW 5系整體的路感與抓地性隨著速遞的提高並沒有任何衰減,依舊保持在高水準,回饋力度也是一樣。新避震系統也是車輛底盤升級的重點工作,在實際道路駕駛時它們的升級體現的尤為明顯。”

和六年前評價第六代BMW 5系時相似,這本雜誌給出評價時的語氣依然是那樣嚴謹而中肯,好像時間並沒有在這些編輯們敲擊的鍵盤上留下痕跡。

而在八個時區之外的土地上,那些曾經買不起5系的年輕人都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