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獻忠“江口沉銀”終證實!上萬文物重見天日

3月20日下午,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在眉山市彭山區舉行。會上,本次考古發掘專案領隊劉志岩宣佈,從今年1月開始的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已發掘面積10000餘平方米,

出水文物超過10000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項目領隊:

張獻忠沉銀地點確認 萬余件文物意義非凡

“史料記載,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遭遇明朝參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後將大量財物沉于江底。多年來,史學界一直對戰鬥和沉銀地點存在爭論,但通過本次考古發掘出水的大量西王賞功金銀幣、金銀冊、銀錠及戒指、耳環、發簪等金銀首飾,

以及箭鏃等大量兵器來看,我們基本確認了戰鬥和沉銀的地點,萬餘件文物正是確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發掘出水的大量金器首飾

新聞通氣會上,劉志岩展示了大量出水文物圖片,並特別介紹了當年張獻忠用於儲藏轉運銀錠的容器“木鞘”。

現場展示的“木鞘”實物圖

“將整段原木劈開後掏空,裝入銀錠後再用簡易榫卯和鐵箍銅箍固定的建議容器,不僅容易製作,也十分便於運輸。”劉志岩介紹稱,本次發掘出水了大量木鞘實物,內藏的銀錠至今保存完好,銘文清晰可見。

“木鞘”中的銀錠實物圖展示

談及本次考古發掘的價值,劉志岩表示,本次出水文物數量之多、等級之高、種類之豐富,在全國都堪稱一項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經濟史和軍事史,尤其是四川明清史和移民史具有重要意義。

考古專家:

規模堪稱國內最大,期待確認沉銀範圍

據瞭解,本次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不僅是四川省首次實施的水下考古發掘專案,更是中國考古界首次在內水區域展開圍堰考古。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周春水介紹稱,採取圍堰排水後再進行發掘,既有利於節約經費,更能大幅提升發掘速度,“為今後灘塗考古、潛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