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各路法治傳媒大咖齊聚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他們都談了啥?

兩江泛波迎賓客,

山茶花開緣君來。

6月12日上午,相約“三峽之巔”2017全國省級法治媒體社長(總編輯)年會暨“社會創新治理·重慶行”活動在渝啟動。

來自全國29家省級法治媒體、中央駐渝新聞媒體的80余名社長(總編輯)和記者齊聚山城,實地採訪報導“創新社會治理”的重慶故事。

此次活動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中共重慶市委政法委指導,

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重慶法制報社承辦。

重慶法制報社總編輯王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同行們表示了熱烈歡迎,並致歡迎詞。他說:“我們衷心希望並期待重慶在社會治理創新方面的一些經驗做法,通過同行們的實地採訪,通過法治媒體記者的筆和鏡頭,把這些接地氣、冒熱氣的事例傳播到全國各地,分享到四面八方,

從而讓重慶的法治故事在各地創新社會治理工作中激發出更多智慧,結出更多果實,為法治中國故事錦上添花。”

啟動儀式上,司法部法宣司副司長、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秘書長李志路出席並講話,重慶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綜治辦副主任文天平致辭並為採訪團代表授旗。

重慶市委宣傳部部委委員、市委外宣辦副主任馬然希、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戴偉出席並講話。

戴偉指出,本次年會聚焦重慶依法治市,創新社會治理,為全國各省級媒體宣傳依法治國,依法治市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空間。馬然希表示,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重慶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重慶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

大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取得了顯著成效。重慶在創新社會治理上,有扎實推進中央決策部署和全面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兩個亮點。在過去的5年時間,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會矛盾,激發社會活力方面,重慶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文天平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創新社會治理的新部署和市委的新要求,

積極推動社會治理理念、機制和方式方法,深入打造升級版的平安重慶建設。近5年來,重慶群眾安全感指數連續3年穩步提升,去年達到95.38%,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為全市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和民生區域改革創造了良好環境並提供了有力保障。這歸根于注重理念思路創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創新,要求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三個第一”理念,即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目標,穩定是第一責任,注重機制創新,牢牢堅持問題導向,近年來,建立和創新了一批實用的機制,例如,涉法涉訴資訊分析研判機制等。

李志路代表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對此次活動的舉辦表示祝賀。他說,活動進一步總結交流各地創新社會治理工作,探索新時期法治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推進法治新聞宣傳創新發展。為此,他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希望整個活動緊扣主題,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希望各媒體在深入一線採訪時,分享宣傳好重慶創新社會治理、法制建設和平安建設的好典型,同時做好各媒體在參與社會治理、參與創新、以及平安建設的經驗交流;三是希望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

此次採訪活動中,重慶市委政法委精心選擇了11個區縣、20多個採訪點,例如,採訪團將走進渝中區,看“互聯網+”如何運用大資料服務警務工作以及社區管理;到南岸區,瞭解“三事分流”將社區事務根據公共屬性大小,讓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聯動,初步實現了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到江津區看“車載法庭”是如何實現巡迴審判的電子化和資訊化,打通司法便民的“最後一公里”,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規範的司法服務;走進連續11年被公安部評為一級派出所的萬州區龍都派出所,是如何不斷完善資訊收集研判機制、社會調解機制,零距離接觸已成為庫區美談的“膠鞋民警”故事;到合川區“德治小鎮”,看以善文化為基礎打造的基層,用快板、三字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善之花播撒、盛開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到渝北區瞭解他們正在編織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目前已見成效的“智慧天網”工程,以及已經開始推廣的“網格化+網路化+社會化”模式等。

本報記者 關啟

即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目標,穩定是第一責任,注重機制創新,牢牢堅持問題導向,近年來,建立和創新了一批實用的機制,例如,涉法涉訴資訊分析研判機制等。

李志路代表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對此次活動的舉辦表示祝賀。他說,活動進一步總結交流各地創新社會治理工作,探索新時期法治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推進法治新聞宣傳創新發展。為此,他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希望整個活動緊扣主題,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希望各媒體在深入一線採訪時,分享宣傳好重慶創新社會治理、法制建設和平安建設的好典型,同時做好各媒體在參與社會治理、參與創新、以及平安建設的經驗交流;三是希望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

此次採訪活動中,重慶市委政法委精心選擇了11個區縣、20多個採訪點,例如,採訪團將走進渝中區,看“互聯網+”如何運用大資料服務警務工作以及社區管理;到南岸區,瞭解“三事分流”將社區事務根據公共屬性大小,讓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聯動,初步實現了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到江津區看“車載法庭”是如何實現巡迴審判的電子化和資訊化,打通司法便民的“最後一公里”,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規範的司法服務;走進連續11年被公安部評為一級派出所的萬州區龍都派出所,是如何不斷完善資訊收集研判機制、社會調解機制,零距離接觸已成為庫區美談的“膠鞋民警”故事;到合川區“德治小鎮”,看以善文化為基礎打造的基層,用快板、三字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善之花播撒、盛開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到渝北區瞭解他們正在編織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目前已見成效的“智慧天網”工程,以及已經開始推廣的“網格化+網路化+社會化”模式等。

本報記者 關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