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雲南香格里拉最有名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如此迷戀

一本《失去的地平線》,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美麗的地方-香格里拉。

一集《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知道一道美味的佳餚-尼西土雞鍋。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香格里拉並不僅僅有永恆、和平、寧靜的美景。

尼西土雞鍋的鮮美,並不僅僅是因為鍋裡的那只土雞呢?在它們的背後還隱藏著一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尼西黑陶。

傳承了2000多年的尼西黑陶,誕生于距離雲南香格里拉縣城30公里處,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湯堆村,隸屬于迪慶州尼西鄉。

藏語將尼西譯為:“太陽升起的地方”,這裡也是曾經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

讓人慕名而來的不僅是古樸的藏族民風,還有著傳承兩千多年的黑陶製作工藝。

當年繁忙的茶葉、山貨貿易,遺留給了當地村民愛茶煮茶的習俗,也無形中助推了當地制陶工藝的成熟與發展。

尼西黑陶的製作工藝還保留著最原始的流程和製作工藝。

制陶工匠們從不使用現代技術,僅僅是幾把自製的木頭工具、一方木案,

和幾片木板底座,就是他們所有的生產工具。

尼西黑陶的用料,是從周圍的山林中就地取材,從一米深的地下,才能挖出製作黑陶所需要的紅土與白土。

紅土的土質細膩,粘性和可塑性非常好,含有大量的氧化矽和氧化鋁,

乃是上好的陶土。

白土是碳酸鹽類經過數萬年的風化後,形成的石粉,用來制陶可以降低粘土的粘性,還可防止陶丕在乾燥時開裂變形。

采回來的陶土,要經過晾曬、沖洗、篩選。

捏胚前,要在泥土中加適量沙子,和水揉成團,分成小塊後用木質的工具拍打成泥片,

製作底部和壺身。

製作而成的粗坯,還要進行反復的塑形、打磨、修改,令其光滑如玉。

然而,泥坯是如何變得烏黑光亮呢?

原來,是在天晴無雨的時候,於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把曬乾的泥胚放進火裡,燒30~40分鐘,燒到器皿像鍛造的鋼鐵一樣通紅,就“燒熟”了。

在炭火燒至一半的時候,在表面捂上松針和鋸末,並使它們不能燃燒,產生滾滾的煙霧。

這時,泥坯與煙霧中的炭,就會充分的融合,從而變為通體黝黑發亮的色澤。最後,再用優酪乳水和青稞粉混合的液體洗淨陶器內部,去除有害物質,黑陶成品就誕生了。

藏族的這種黑陶燒制技藝,於2008年被評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來,是在天晴無雨的時候,於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把曬乾的泥胚放進火裡,燒30~40分鐘,燒到器皿像鍛造的鋼鐵一樣通紅,就“燒熟”了。

在炭火燒至一半的時候,在表面捂上松針和鋸末,並使它們不能燃燒,產生滾滾的煙霧。

這時,泥坯與煙霧中的炭,就會充分的融合,從而變為通體黝黑發亮的色澤。最後,再用優酪乳水和青稞粉混合的液體洗淨陶器內部,去除有害物質,黑陶成品就誕生了。

藏族的這種黑陶燒制技藝,於2008年被評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