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算靠廣告盈利的小藍車,能不能彎道超車打敗摩拜、ofo?

市場份額不代表利潤的時代已經到來。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單車行業。

全文約3000字,閱讀大概需要6分鐘。

財經天下在100~200元之間,與北京地鐵車廂場景下的成本大致相當。

不過,從智能鎖到免費騎行、從信用免押金到接入超級流量平臺,共用單車行業趨同性越來越強,小藍單車的廣告模式或許很難保證不被複製。

但李剛本人似乎不太擔心這個問題,理由是,硬體開發需要時間,研發智慧屏至少要8個月,而且整車成本將增加幾百元,

這是小藍走過的路。

另一競爭則在外部入口的搭建上,互聯網產品講求入口和流量。就在同一天,摩拜和小藍都宣佈接入多家App。在摩拜發佈的開放平臺戰略中,將推出大資料、生活圈、物聯網三大平臺。 “生活圈”合作夥伴中有中國聯通、招商銀行、中國銀聯、百度地圖等公司,其中,百度地圖5月底會在“步行”和“騎行”模組下加入摩拜單車入口,並計畫把摩拜單車與“公交”查詢功能相結合,

智慧推薦摩拜單車。

各家開放平臺或許基於一個預判:共用單車會是互聯網領域第一個線下重於線上的產業。

至於單車大戰還要持續多久,ofo預計,今年年底就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結果。這與小藍單車此前的判斷基本相似。

易微行創始人楊洋此前接受《財經天下》週刊採訪時曾表示過對於共用單車模式的憂慮:單獨做自行車分時租賃,這個領域的視窗期太短了。

行業門檻很低,一輛自行車成本只要幾百元,ofo和摩拜拿到一定數量的投資,很快就可以把主要一、二線城市的市場做飽和。現在兩家都有大規模融資,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這塊市場很快就會由充分競爭發展到過度競爭。

拐點到來之時,或許正是共用單車盈利模式的檢驗場。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最近在談及物流行業時做出一個判斷:市場份額不代表利潤的時代已經到來。

目前來看,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單車行業。

【本文首刊於2017年6月5日出版的第134期《財經天下》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