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工業價值鏈參考架構》深度解讀|全球智慧製造新動向

[聚焦智慧製造、科技創新的原創型產業新媒體]

日本工業價值鏈促進會(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

IVI)是一個由製造業企業、設備廠商、系統集成企業等發起的組織,旨在推動“智慧工廠”的實現。2016年12月8日,IVI基於日本製造業的現有基礎,推出了智慧工廠的基本架構《工業價值鏈參考架構(Industrial Value Chain Reference Architecture ,IVRA)》。

IVI在今年4月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針對參考架構、資訊物理平臺、生態系統框架進行了詳細介紹。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組織研究人員翻譯了全文,並對參考架構的內容進行瞭解讀:

1、借鑒我國系統架構,提出智慧製造單元概念。IVRA明顯借鑒了我國智慧製造系統架構的典型三維結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可互聯的智慧製造單元(Smart Manufacturing Unit,SMU)作為描述製造活動的基本元件,並從資產、活動、管理的角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定義。

圖1 智慧製造單元的三個視角

2、融入管理思想,突出價值屬性。SMU的建模方法,不是單純地將智慧製造技術對應至模型中,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先進的管理思想(例如PDCA等),突出了SMU的資產價值屬性,體現了伴隨製造過程的價值變化。同時,兼顧製造的過程與結果,明確了人員在製造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圖2 智慧製造通用功能模組(GFB)

3、借助通用功能模組展現製造價值鏈。從工程知識流、供應需求流和層次結構三個方面構建了通用功能模組(General Function Blocks,GFB),並在各流的交匯處實現了對SMU的功能定義。通過多個SMU的組合,不僅可以全方位地展現製造業產業鏈和工程鏈情況,也可以根據需要體現企業的單項優勢。

4、突出專家知識庫的重要意義。在GFB的建模過程中,

將工程/知識流作為一個單獨維度論述,其中包括了市場行銷和設計、建設與實施、製造執行、維護和修理、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積累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突出了專家知識庫對製造過程的重要影響。

5、提供可靠的價值轉移媒介。利用便攜裝載單元(Portable Loading Unit,PLU),在保證安全和可追溯的條件下,實現了不同SMU之間資產的轉移,類比了製造活動中物料、資料等有價資產的轉化過程,

從而真實地反映了企業內和企業間的價值轉換情況,充分體現了價值鏈的思想。

6、堅持人員是製造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所構建的資訊物理平臺中,不僅能夠實現物理設備和資訊資料的即時有效關聯,而且將人視為資訊和物理世界映射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充分考慮了人在製造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人員”有機參與到“製造活動”中,從而更貼切地描述具體工業場景。

7、提出寬鬆標準框架。考慮到互聯製造各環節介面的複雜性,IVRA提出了寬鬆定義的標準結構。通過建立企業間的“寬鬆介面”,突破了“每個實例服從於一個標準”的傳統模式限制。

利用寬鬆定義的標準,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大量模型中選擇出一種最為適合的模型,而不必為了遵守唯一的公共模型而過多地改變業務流程,如此可令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接受並使用參考模型,形成良性迴圈。

工業價值鏈參考架構嵌入了“日本製造業”特有的價值導向,借鑒了精益製造、KAIZEN(持續改善)的經營思想等。我國在進行智慧製造頂層設計過程中,可結合自身製造業現狀,充分吸收先進的管理理念,不斷完善我國智慧製造系統架構。

充分考慮了人在製造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人員”有機參與到“製造活動”中,從而更貼切地描述具體工業場景。

7、提出寬鬆標準框架。考慮到互聯製造各環節介面的複雜性,IVRA提出了寬鬆定義的標準結構。通過建立企業間的“寬鬆介面”,突破了“每個實例服從於一個標準”的傳統模式限制。

利用寬鬆定義的標準,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大量模型中選擇出一種最為適合的模型,而不必為了遵守唯一的公共模型而過多地改變業務流程,如此可令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接受並使用參考模型,形成良性迴圈。

工業價值鏈參考架構嵌入了“日本製造業”特有的價值導向,借鑒了精益製造、KAIZEN(持續改善)的經營思想等。我國在進行智慧製造頂層設計過程中,可結合自身製造業現狀,充分吸收先進的管理理念,不斷完善我國智慧製造系統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