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工信部發佈《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慧網聯汽車)2017年》徵求意見稿

【高工鋰電綜合報導】

6月13日,工信部官網發佈《國家車聯網產業體系建設指南(智慧網聯汽車)(2017年)》(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意見的通知,徵求意見截止2017年7月12日。

意見稿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夠支撐駕駛輔助及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制定30項以上智慧網聯汽車重點標準,涵蓋功能安全、資訊安全、人機界面等通用技術以及資訊感 知與交互、決策預警、輔助控制等核心功能相關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促進智慧化產品的全面普及與網聯化技術的逐步應用。

此外,意見稿還擬優先開展基礎、通用規範標準,以及技術成熟、應用廣泛、與國家戰略相關的產品與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

並公佈了《近期擬開展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制定計劃》、《智能網聯汽車體系表》等。

以下為原文:

工業和資訊化部辦公廳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徵求《國家車聯網產業體系建設指南(智慧網聯汽車)(2017年)》(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為加快推動車聯網和智慧網聯汽車創新融合發展,發揮標準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研究制定 《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先行建立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並逐步形成統 一、協調的體系架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中國製造 2025》戰略部署,發揮標準的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促進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實現工業化 和資訊化的高度融合。以滿足研發、測試、示範、運行等需求,推動汽車技術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帶動電子、資訊、通信等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建設安全、高效、健康、智慧運行的未來 汽車社會,建立跨行業、跨領域、適應我國技術和產業發展需要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二)基本原則

立足國情,統籌規劃。結合我國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現狀及特點,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在頂層設計、組織協調和政 策制定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制定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相結合的標準體系建設方案,

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基礎先立,急用先行。科學確定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 的重點領域,加快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考慮行業發展現狀和未來應用需求,合理安排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進度,加快推進急需標準專案的研究制定。

協同合作,自主創新。以汽車產業為核心,構建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協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工作機制,

積極參與國際標 准法規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開發、示範應用等標準制定方面的主體作用,加強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標 准制定。

(三)建設目標

根據智慧網聯汽車技術現狀、產業應用需要及未來發展趨勢,分階段建立適應我國國情並與國際接軌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夠支撐駕駛輔助及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制定30項以上智慧網聯汽車重點標準,涵蓋功能安全、資訊安全、人機界面等通用技術以及資訊感 知與交互、決策預警、輔助控制等核心功能相關的技術要求和試 驗方法,促進智慧化產品的全面普及與網聯化技術的逐步應用;到 2025 年,系統形成能夠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制定 100 項以上智慧網聯汽車標準,涵蓋智慧化 自動控制、網聯化協同決策技術以及典型場景下自動駕駛功能與性能相關的技術要求和評價方法,促進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化+ 網聯化”融合發展,以及技術和產品的全面推廣普及。

通過建立完善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引導和推動我國智慧網聯汽車技術發展和產品應用,培育我國智慧網聯汽車技術自主創新環境,提升整體技術水準和國際競爭力,構建安全、高效、 健康、智慧運行的未來汽車社會。

二、構建方法

智慧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感測器、控制器、執行器 等裝置,並融合現代通信與網路技術,實現車與 X(人、車、路、雲端等)智慧資訊交換、共用,具備複雜環境感知、智慧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可實現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構建科學、合理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應充分考慮不同層面的基本情況並理清構建思路:面向未來技術,避免對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形成的制約;以智慧化為主,同時考慮智慧化和網聯化兩條路徑;立足基本國情,適應我國道路交通特點與產業需求;科學進行分類,合理確定層級、定位和適用範圍;確定工作進度,加快急需標準專案的制修訂;強化體系協調,實現與其它 相關行業標準的相容;堅持開放態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法規的制定與協調。在充分考慮以上構建思路的基礎上,著重從技術邏輯結構和產品物理結構兩個層面進行系統分析,剖析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和產品基本特性,構建整個標準體系。

(一) 技術邏輯結構

智慧網聯汽車技術邏輯的兩條主線是“資訊”和“控制”,其發展的核心是由系統進行資訊感知、決策預警和智慧控制,逐漸替代駕駛員,並最終完全自主執行全部駕駛任務(如圖 1 所示)。智慧網聯汽車通過智慧化與網聯化兩條技術路徑協同實現 “資訊”和“控制”功能,可據此進行功能等級劃分(見附件 2)。

圖 1 智慧網聯汽車技術邏輯結構

制定30項以上智慧網聯汽車重點標準,涵蓋功能安全、資訊安全、人機界面等通用技術以及資訊感 知與交互、決策預警、輔助控制等核心功能相關的技術要求和試 驗方法,促進智慧化產品的全面普及與網聯化技術的逐步應用;到 2025 年,系統形成能夠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制定 100 項以上智慧網聯汽車標準,涵蓋智慧化 自動控制、網聯化協同決策技術以及典型場景下自動駕駛功能與性能相關的技術要求和評價方法,促進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化+ 網聯化”融合發展,以及技術和產品的全面推廣普及。

通過建立完善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引導和推動我國智慧網聯汽車技術發展和產品應用,培育我國智慧網聯汽車技術自主創新環境,提升整體技術水準和國際競爭力,構建安全、高效、 健康、智慧運行的未來汽車社會。

二、構建方法

智慧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感測器、控制器、執行器 等裝置,並融合現代通信與網路技術,實現車與 X(人、車、路、雲端等)智慧資訊交換、共用,具備複雜環境感知、智慧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可實現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構建科學、合理的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應充分考慮不同層面的基本情況並理清構建思路:面向未來技術,避免對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形成的制約;以智慧化為主,同時考慮智慧化和網聯化兩條路徑;立足基本國情,適應我國道路交通特點與產業需求;科學進行分類,合理確定層級、定位和適用範圍;確定工作進度,加快急需標準專案的制修訂;強化體系協調,實現與其它 相關行業標準的相容;堅持開放態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法規的制定與協調。在充分考慮以上構建思路的基礎上,著重從技術邏輯結構和產品物理結構兩個層面進行系統分析,剖析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和產品基本特性,構建整個標準體系。

(一) 技術邏輯結構

智慧網聯汽車技術邏輯的兩條主線是“資訊”和“控制”,其發展的核心是由系統進行資訊感知、決策預警和智慧控制,逐漸替代駕駛員,並最終完全自主執行全部駕駛任務(如圖 1 所示)。智慧網聯汽車通過智慧化與網聯化兩條技術路徑協同實現 “資訊”和“控制”功能,可據此進行功能等級劃分(見附件 2)。

圖 1 智慧網聯汽車技術邏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