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鳥兒的鳴叫打破了烏蘇里江黎明的寂靜,晨跑到江邊的王義龍回憶起小時候父親王啟文穿著軍裝的樣子,如果不是那次因公負傷,他的父親還能在邊境一線執勤麼,或許兩個人就真的能在一片轄區工作了。

父親節臨近,按照排班,父親節當天怕是要在單位備勤不能陪老爸一起過了,想來,曾經在相同的戰線奮鬥過的父親,應該能理解自己吧。那麼,紮根邊防建功立業,用最好的成績回饋父親,就是對父親最好的孝順。

王啟文今年58歲,曾在雙鴨山邊防支隊饒河邊防大隊新陽邊防派出所服役,1998年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導致傷殘,退出現役,腿部至今不能回彎,這個1979年入伍的老兵對邊防的忠誠讓人心生敬畏,2005年,他毅然把家中的獨子王義龍送去當兵。巧合的是,如今已是上士的王義龍在父親曾任職過得單位擔任責任區民警,

他所管轄的片區正是父親王啟文當年所負責的片區,“有一次我走訪,那戶老大爺一直盯著我看,看了半天猶豫的問我‘你是不是王義龍的兒子啊,看你這麼眼熟呢。你看,這是你爸當民警時給我的,你爺倆還真像。’說著,他還從老戶口本裡拿出夾著的我爸當年的警民聯繫卡給我看。”王義龍和筆者說這件事時,一邊說,
一邊樂,看得出,他的眼裡滿是自豪。“我自己都沒想到,我和我爸,會在同一片戰場上戰鬥”。

如今,穿上軍裝的王義龍似乎明白了父親,也讀懂了軍人。有一種孤獨,需要他們忍受,有一種職責,需要一代代堅守。1998年,王義龍還不太知道父親因公傷殘是什麼含義。

而今天,他卻已經像父親一樣穿上了軍裝,來到新陽邊防派出所,成為守衛一方平安的忠誠衛士。雖然軍人職業太過艱辛與危險,但是,在王義龍看來,生在軍營長在軍營,父親對職業的熱愛與眷戀耳濡目染地影響著他,軍隊的訓練與生活讓他對部隊產生了很深的情愫。“子承父業是我的使命,當兵入伍是我一心期盼的願望,雖然很多親人不願意我再走這條路,但是我覺得必須接過父親的崗,
替他繼續守邊防。”王義龍說,當他真正成為一名軍人後,才體會到父親當年在崗位上是多麼敬業。

穿上軍裝,在父親曾經工作的地方繼續守護一方。一身軍裝,一生堅守。這是父子兩代軍人的無聲約定。

“沒有什麼路比當兵的路更能磨練人的意志,沒有什麼學校比軍隊這所大學校更能培養造就人。”王義龍用這一句話表達自己從軍12載的收穫。

他們不只是父子,還是血脈相承的革命戰友。王義龍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讓父親的邊防夢延續。

父子兩代,同一個基層邊防派出所當兵。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一種傳承。他們父子已然成為了烏蘇里江畔一座牢固的界碑,靜靜地守衛著祖國的和平與安寧……

沒有什麼學校比軍隊這所大學校更能培養造就人。”王義龍用這一句話表達自己從軍12載的收穫。

他們不只是父子,還是血脈相承的革命戰友。王義龍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讓父親的邊防夢延續。

父子兩代,同一個基層邊防派出所當兵。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一種傳承。他們父子已然成為了烏蘇里江畔一座牢固的界碑,靜靜地守衛著祖國的和平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