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古代就醫為何沒有出現看病難,跟現在的排隊現象?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排隊是我國的一個無處不在、特有的風景,人人都有求醫生存的權利,但是醫療資源的分配短期內根本無法滿足這樣大量的需求,且由於薪資水準的差異,

導致差的地方沒醫療,好的資源價格高,人口的眾多,需求量的劇增,造成的負擔也越來越大。就出現了看病難的現象。在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代就醫制度,跟就醫情況。

現在醫院排隊情況

在古代,人們就醫分為幾種途徑,人們既可以自主就醫,

挑選醫生,又可以去由政府出資的醫療機構就醫。古人自主就醫多為“請大夫”或者去“看大夫”,由大夫診病開方,病人家屬去藥店抓藥。

藥材圖片

不過您也許不知道,在古代,人們也享受很多醫療福利,還有機會去政府開辦的醫療機構就醫。

自北魏時起,幾乎歷朝歷代皆有保障民眾求醫問診的政府醫療機構供民眾看病。甚至有資料記載,在明朝嘉靖年間,窮苦的病人可以被收納到皇家醫院診治,古代政府對民眾看病的重視程度可見不一般。

藥材圖片

在北魏以前,各州郡縣大多在政府大院門口有個門牌,

醫生在裡面坐堂問診,對官員、學校師生、服役期間的農民甚至囚犯等提供醫療保障,這便是當時的地方政府主辦的機關醫院。後來北魏顯文帝發佈詔令,要求各級政府醫院,免費上門為大眾服務。《魏書》記載,顯文帝詔令說: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醫就家診視,所需藥物任醫量免費給之。這道詔令,可以看到顯文帝對大眾就醫問題的重視程度。

藥材圖片

在顯文帝之後,魏宣武帝更加強了大眾醫療福利問題方面的投入,使人們在政府設立的醫療機構就醫更加便利。

唐朝時期

隋唐以前,因為財力物力等各種原因,政府設立的醫療機構不能惠及所有百姓,但是唐朝以後,

局面大為改觀。唐代前期,為大眾提供診療服務的機構主要為兩家:一是由寺廟創辦的“悲田坊”;二是由政府創辦的“養病坊”,到唐朝後期,“悲田坊”都由政府接辦,統一改稱“養病坊”。據《唐會要》卷四九載,這種為百姓看病的政府醫療機構,遍及各州郡,經費從指定的官田稅賦中支出。

古代看大夫

除此之外,唐朝非常注重醫療知識的普及。在普及醫學知識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唐德宗,他曾親自編制《集要廣利方》,共含586個處方,在各郡縣張榜公佈,百姓如果有這些病症,便可以直接按照藥方買藥,而不必再求醫問藥,這樣于國於民皆便利。似乎跟我們現代醫院分類一個意思。

古代看病

至宋朝時,政府開辦的醫療機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更加大了,每個州縣都要有一所完全由國家財政負擔的醫院“安濟坊”,不止如此,政府還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私人集資舉辦慈善性醫院“養濟院”,政府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醫療人才、供應藥物等,以方便大眾就醫。宋朝“以國有醫院為主管道,慈善醫院為輔”的醫療體系。

北宋王安石改革時,鑒於市場上假藥氾濫、坑害顧客,政府對藥物購銷實行國家壟斷,統一管理市場藥價;同時在京城設立“太醫局熟藥所”,確保藥品品質,且將藥品售價調整至市場價的1/3,此方式在京城成效頗好,馬上推廣至各州縣,平價藥店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都是,且頗受歡迎。一個好的就醫制度跟醫療政策的合不合理和老百姓看不看的起病與看病難也有很大關係。

古代看大夫

除此之外,唐朝非常注重醫療知識的普及。在普及醫學知識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唐德宗,他曾親自編制《集要廣利方》,共含586個處方,在各郡縣張榜公佈,百姓如果有這些病症,便可以直接按照藥方買藥,而不必再求醫問藥,這樣于國於民皆便利。似乎跟我們現代醫院分類一個意思。

古代看病

至宋朝時,政府開辦的醫療機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更加大了,每個州縣都要有一所完全由國家財政負擔的醫院“安濟坊”,不止如此,政府還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私人集資舉辦慈善性醫院“養濟院”,政府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醫療人才、供應藥物等,以方便大眾就醫。宋朝“以國有醫院為主管道,慈善醫院為輔”的醫療體系。

北宋王安石改革時,鑒於市場上假藥氾濫、坑害顧客,政府對藥物購銷實行國家壟斷,統一管理市場藥價;同時在京城設立“太醫局熟藥所”,確保藥品品質,且將藥品售價調整至市場價的1/3,此方式在京城成效頗好,馬上推廣至各州縣,平價藥店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都是,且頗受歡迎。一個好的就醫制度跟醫療政策的合不合理和老百姓看不看的起病與看病難也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