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凱蒂·蜜雪兒:女皇“報仇” 十年不晚

凱蒂·蜜雪兒

當今為數不多的國際聲望顯赫的女性戲劇導演。

她既是斯坦尼拉夫斯基和自然主義的堅定宣導者,同時又不遺餘力地探索著戲劇舞臺與影像視覺結合的可能性。根植於德國與東歐戲劇,蜜雪兒已經形成了作者化、緊湊感、視覺化的導演手法。

“跳起美洲探戈的主角們,整場跑來竄去的僕人們……當人物塑造讓位於戲劇效果,當契科夫不再現實主義,作品的生命力又在哪裡?”

《海鷗》劇照

十年後,凱蒂·蜜雪兒再一次面對改編《海鷗》的質疑,雖能夠坦然面對,但仍心有餘悸。“我覺得契科夫已經成為英國戲劇的一員了,幾乎等同於莎士比亞。” 大膽激進地對經典作品的改編,忽視了公眾的接受程度,當時的蜜雪兒不僅受到評論界的指責,甚至有觀眾氣憤之下寄來寫有“垃圾”字樣的海報。

身處輿論中心的凱蒂·蜜雪兒,更加下定了前往歐洲大陸的決心。2006年後,她將工作重心轉向歐洲大陸,先後在德國、法國、奧地利等國家開展戲劇工作。雖然有不少英國媒體戲稱她的離開為“流亡”,但其實蜜雪兒對東歐戲劇嚮往已久。

“文化故鄉” 遠在他方

《The City》劇照

九十年代,凱蒂·蜜雪兒成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助理導演,在巡演過程中接觸到了俄羅斯的列夫·朵金和安納多裡·瓦西裡耶夫、波蘭的塔德烏什·康托爾……東歐戲劇中的詩意自然主義,讓她深受觸動。另一方面,她也深受皮娜·鮑什、彼得·布魯克等先鋒派的影響。至此,複雜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也使其在探索自己戲劇風格的過程中,有了更多思考。

來到歐洲大陸的蜜雪兒,

顯然獲得了更大的施展空間,相比於英國,這裡的戲劇環境更加寬鬆。蜜雪兒認為德國與英國戲劇最大的不同源自於歷史,“德國戲劇重構於二戰後,戲劇中的英雄或權威都是可以質疑的。德國的觀眾更加崇尚精英主義,注重戲劇的內容,敢於直面現實;而英國觀眾,尤其是倫敦的老一輩,樂於品位經典作品,逃避與他們息息相關的現實世界。”

終生話題 女性主義

《朱莉小姐》劇照

自2010年起,凱蒂·蜜雪兒與柏林邵賓納劇院進行了多次合作。同年的多媒體舞臺劇《朱莉小姐》,從幫廚克裡斯汀的視角出發,痛苦中窺探讓與朱莉小姐的糾葛;2013年,改編自美國女性主義先鋒作家夏洛特·吉爾曼的《黃色牆紙》,探討女性在家庭中作為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問題; 2015年,以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奧菲麗婭為原型的《奧菲麗婭的房間》,質問為什麼人們癡迷於類似經典劇碼中男性英雄不遺餘力地對女性的摧毀。

《黃色牆紙》劇照

她的作品中,演員們注重觀察力和敏銳度的自然主義表演風格,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沒有面向觀眾的直抒胸臆,而是以身體語言表達焦慮與恐懼,加之自然主義的燈光設計,一種荒廢的十九世紀舞美傾向;作品中總是充斥著黑暗與沉重, 但所有的核心,用凱蒂·米切爾自己的話說就是“循環往復地講述女性☆禁☆體☆禁☆驗。”

《奧菲麗婭的房間》劇照

顯而易見,凱蒂·蜜雪兒是堅定的女權主義者。曾有記者問她,“《奧菲麗婭的房間》已經是您第四部關於女性自殺的劇了,厭倦了嗎?”“這部劇是關於絕望與悲劇的。如果我導演了《李爾王》《哈姆雷特》《馬克白》,這三部關於男人絕望的劇,你還會問我同樣的問題嗎?!” 不過關於性別問題,她也告誡年輕人“等你變成資深導演的時候,再肆無忌憚地發表言論,否則你的生涯很快就結束了。”

回歸之作 薩拉·凱恩

《清洗》劇照

2016年,蜜雪兒帶著改編自薩拉·凱恩同名作品的《清洗》回到英國國家劇院,作為“直面戲劇”的代表人,薩拉·凱恩的劇中充滿了對愛的救贖、對性的渴望,充斥著身心痛苦與折磨,直至死亡。“談戀愛猶如身處集中營”,薩拉·凱恩的這句名言也是對其作品的做好闡釋。《清洗》自然也不例外。

蜜雪兒讓我們期待她如何表現暴力,這種期待比暴力本身更值得玩味。割下舌頭、注射眼球、破碎四肢、亂☆禁☆倫關係、裸☆禁☆露變裝……以及那位吃了一晚巧克力的男演員,觀眾可以感受到他呼吸急促、腸胃攪動、下巴的抽動與疲倦,一種本劇人質的存在感,被導演、編劇和其他演員裹挾著。

《清洗》劇照

第二天的評論幾乎被“昏倒在劇場的五位男觀眾”搶去了風頭。蜜雪兒回道“看來他們對血還不太習慣。直面戲劇,並不意味著你要沉浸其中。”關於暴力,蜜雪兒也有話要說:“電視上、電影裡、新聞報導中都充斥著暴力,為什麼出現在舞臺上就覺得受到冒犯了?這非常奇怪!”

凱蒂·蜜雪兒

根植於德國與東歐戲劇,蜜雪兒已經形成了作者化、緊湊感、視覺化的導演手法。她既是斯坦尼拉夫斯基和自然主義的堅定宣導者,同時又不遺餘力地探索著戲劇舞臺與影像視覺結合的可能性。與其說是矛盾,不如說是一種折中。至於蜜雪兒本人,一如她的作品,高傲嚴肅、不苟言笑的外表下是一顆溫和敏銳的同情之心。

無論是挑剔者還是追隨者,沒人可以否認蜜雪兒對當代戲劇的巨大影響力。徘徊於爭議與褒獎之中,蜜雪兒早已憑藉其獨樹一幟的戲劇風格和決不妥協的表達方式成為了英國當代戲劇的頂尖人物。而從不為藝術而藝術的她,思考的總是“在世界這個共同體中,我自己的責任在什麼地方。”

以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奧菲麗婭為原型的《奧菲麗婭的房間》,質問為什麼人們癡迷於類似經典劇碼中男性英雄不遺餘力地對女性的摧毀。

《黃色牆紙》劇照

她的作品中,演員們注重觀察力和敏銳度的自然主義表演風格,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沒有面向觀眾的直抒胸臆,而是以身體語言表達焦慮與恐懼,加之自然主義的燈光設計,一種荒廢的十九世紀舞美傾向;作品中總是充斥著黑暗與沉重, 但所有的核心,用凱蒂·米切爾自己的話說就是“循環往復地講述女性☆禁☆體☆禁☆驗。”

《奧菲麗婭的房間》劇照

顯而易見,凱蒂·蜜雪兒是堅定的女權主義者。曾有記者問她,“《奧菲麗婭的房間》已經是您第四部關於女性自殺的劇了,厭倦了嗎?”“這部劇是關於絕望與悲劇的。如果我導演了《李爾王》《哈姆雷特》《馬克白》,這三部關於男人絕望的劇,你還會問我同樣的問題嗎?!” 不過關於性別問題,她也告誡年輕人“等你變成資深導演的時候,再肆無忌憚地發表言論,否則你的生涯很快就結束了。”

回歸之作 薩拉·凱恩

《清洗》劇照

2016年,蜜雪兒帶著改編自薩拉·凱恩同名作品的《清洗》回到英國國家劇院,作為“直面戲劇”的代表人,薩拉·凱恩的劇中充滿了對愛的救贖、對性的渴望,充斥著身心痛苦與折磨,直至死亡。“談戀愛猶如身處集中營”,薩拉·凱恩的這句名言也是對其作品的做好闡釋。《清洗》自然也不例外。

蜜雪兒讓我們期待她如何表現暴力,這種期待比暴力本身更值得玩味。割下舌頭、注射眼球、破碎四肢、亂☆禁☆倫關係、裸☆禁☆露變裝……以及那位吃了一晚巧克力的男演員,觀眾可以感受到他呼吸急促、腸胃攪動、下巴的抽動與疲倦,一種本劇人質的存在感,被導演、編劇和其他演員裹挾著。

《清洗》劇照

第二天的評論幾乎被“昏倒在劇場的五位男觀眾”搶去了風頭。蜜雪兒回道“看來他們對血還不太習慣。直面戲劇,並不意味著你要沉浸其中。”關於暴力,蜜雪兒也有話要說:“電視上、電影裡、新聞報導中都充斥著暴力,為什麼出現在舞臺上就覺得受到冒犯了?這非常奇怪!”

凱蒂·蜜雪兒

根植於德國與東歐戲劇,蜜雪兒已經形成了作者化、緊湊感、視覺化的導演手法。她既是斯坦尼拉夫斯基和自然主義的堅定宣導者,同時又不遺餘力地探索著戲劇舞臺與影像視覺結合的可能性。與其說是矛盾,不如說是一種折中。至於蜜雪兒本人,一如她的作品,高傲嚴肅、不苟言笑的外表下是一顆溫和敏銳的同情之心。

無論是挑剔者還是追隨者,沒人可以否認蜜雪兒對當代戲劇的巨大影響力。徘徊於爭議與褒獎之中,蜜雪兒早已憑藉其獨樹一幟的戲劇風格和決不妥協的表達方式成為了英國當代戲劇的頂尖人物。而從不為藝術而藝術的她,思考的總是“在世界這個共同體中,我自己的責任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