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太后,有一優點無人能及,死後各國都降半旗致哀,不是慈禧

大清朝最後的一個太后,不是慈禧,而是隆裕太后。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如果涉及到最後,大多都不是什麼好詞彙。而裕隆太后這個女子,她的一生,也算得上是悲慘。這種悲慘,不是指經濟壓力或者出身貧寒,

更多的是一種被命運操縱的無力感。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死後卻擁有各國降半旗致哀的殊榮,這到底是為何?

要想弄清楚這件事,首先要明確一下她的身份。她是光緒的表姐,當年慈禧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非要將她許配給光緒。

因為有慈禧的扶持,所以她順順利利坐上了後位。但光緒當時有心愛的珍妃,而她,相貌醜陋,長得像男子,註定入不了光緒的眼。加上她本身便不惜爭辯的性子,可以想見,皇宮之中,她的日子該有多麼難過。

哪個女子不期待能夠與真心相愛的人度過一生呢?或許她也曾幻想過自己的白馬王子吧。

只可惜,命運終究喜歡戲弄人,她有了富貴榮華的生活,也要承擔起這種生活背後的種種艱辛。比如,她無法決定自己的婚姻。後來光緒死後,宣統帝繼位,因為年紀太小,慈禧也去世多年,她便垂簾聽政,也算得上我國曾經的一把手。

只可惜,她的一生,終究還是沒有過上片刻的安寧。好比,她嫁給光緒這件事,不過是慈禧為了鞏固自己權勢而做的努力。她,不過是一顆棋子。後來宣統繼位,她好不容易有了機會翻身,也想要建立自己的勢力,卻不想辛亥革命爆發。但她的優點,卻是所有大清朝的皇族都沒有的,那便是懂得順應時勢,也懂得何時應該放手。

百姓的呼聲高漲,她明白民心的重要。而這個兩百多年的朝局,也早已千穿百孔。她知道,是時候放手了。因此,她召集了所有的大臣,商量退位事宜。她強裝淡定,但在說完正事以後,也忍不住淚流滿面。她是土生土長的清朝人,她是皇族,她是清朝當時最高的執政人,

這樣的選擇,她要承受的壓力何其之大?這幾乎可以是滿打滿算的大清最大的罪人了!

但她終究,還是做出了這個抉擇。哪怕心裡再多不舍,哪怕壓力再大,冥冥之中有個聲音告訴她,唯有這樣,才能保住大清最後的體面。值得慶倖的是,她終究沒有如慈禧那般狼狽。甚至於她去世,民國政府也給了她相當的體面。最後一位皇太后的葬禮,隆重到幾乎國葬的水準。這是對她做了正確選擇的回報。倘若不是她堅定的抉擇,或許,這場革命,必然要經歷鮮血的洗禮。但那個時候的國家,已經經受不起任何的動盪。

哪怕對清朝再多的怨言,也不得不承認,裕隆太后的這次選擇,給我國帶來了新的生機。從這點上來看,這樣的國葬儀式,她是配得上的。或許,和別人相比,她更懂得,苦苦哀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樣子太醜陋,太不體面。

甚至於她去世,民國政府也給了她相當的體面。最後一位皇太后的葬禮,隆重到幾乎國葬的水準。這是對她做了正確選擇的回報。倘若不是她堅定的抉擇,或許,這場革命,必然要經歷鮮血的洗禮。但那個時候的國家,已經經受不起任何的動盪。

哪怕對清朝再多的怨言,也不得不承認,裕隆太后的這次選擇,給我國帶來了新的生機。從這點上來看,這樣的國葬儀式,她是配得上的。或許,和別人相比,她更懂得,苦苦哀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樣子太醜陋,太不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