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騙財騙色又虛偽:西漢的知名人物司馬相如竟是卑劣的偽君子

在西漢的歷史上,既有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還有大文豪司馬相如,他們也被後世稱為兩司馬,在後世人的眼中,司馬相如都是一個才華橫溢、機敏睿智的人。對於後世來說,他與卓文君的唯美愛情更是為人津津樂道。

不過,對於司馬相如來說,他卻有我們不知道的另一面。

在《百家講壇》中,王立群老師稱司馬相如是一個“無德”的人。在《史記》中,司馬遷因為憐惜司馬相如之才,才使用曲筆的手法隱瞞了司馬相如的鄙陋。

對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看的出來,

第一,是在《史記》中記載文學家的只有兩篇,其一是屈原,另外一個就是司馬相如。可見,在司馬遷的心中,司馬相如和屈原可以相提並論的,於是,隱藏他的卑劣就情有可原。

第二,司馬相如對於卓文君其實是在誘騙。《史記》中記載:“臨邛令謬為恭敬,

日往朝相”。意思是臨邛令假裝對相如恭敬,日日前去拜見,如此來引起卓文君父親的注意,直到後來,司馬相如又以一曲《鳳求凰》打動了卓文君,而這一切從頭到尾都是安排好的詭計。

另外,在班固的《漢書》中,更是直截了當寫出這一事實,

“為不得不以而強往”。這裡的“為”是通假字,通的“偽”,說的是司馬相如假裝不願去赴卓文君父親的宴,充分暴露出司馬相如的虛偽。《漢書》作為正史,他的作者一般是採用褒揚的態度來評論漢朝歷史的,因此這一記載的真實性更高。

於是乎,我們可以發現,司馬相如可以被冠上三宗罪:一是騙財騙色,二是動機不純,三是喜新厭舊,那個曾經的謙謙君子瞬間變為了一個卑劣小人,

這一觀點也引發了學術界和社會的激烈爭論。

當然也有人支持司馬相如,說這一說法是對歷史的妄加揣測和歪曲事實。同時,持有對司馬相如與文君愛情的擁護意見的人也認為這並不是司馬相如的為人。對於司馬遷來說,他作為一名德行兼備的人物,

對司馬相如惺惺相惜也不無道理,不過至少通過一些爭辯,讓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了司馬相如。這種看法的存在,也主要想說明兩千多年的人與故事未必就是大家想像的那樣。

到今天,關於司馬相如品行如何的爭論依舊沒有停止,究竟司馬相如是一位德行兼備的才子,還是卑鄙惡劣的小人,想必每一位讀者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