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宮女對熟睡中的皇帝下手,小販到乾清門外賣饅頭:故宮安保的離奇故事

宮牆巍巍,天子居住的紫禁城,對安保工作歷來高度重視。但是,看上去固若金湯的故宮卻屢屢發生紕漏。

暮色蒼茫,宮殿巍峨,空空蕩蕩的乾清門廣場宮禁森嚴。在明清時期,紫禁城除了皇帝,沒有人能出入宮城各處。

“宮城”與“皇城”內外有別

我們今天所說的故宮,明清時被稱為“宮城”,是皇帝及後妃、未成年皇子的寢所以及皇帝的辦公場所。

宮城之外由筒子河環繞,筒子河週邊則是各司、局、監、庫、廠,以及社稷壇和太廟。

這片宮城之外的區域,

與宮城一道被稱作“皇城”。

在宮城外、皇城內,有包括上直親軍部隊、將軍、帶刀、散騎舍人在內的侍衛官兵,他們是不允許進入宮城的。

環繞故宮的,是一條52米的筒子河,構成“金城湯池”,金城湯池難以逾越,又是消防的用水來源。

那麼,皇帝及其家人的貼身護衛,

由誰來負責呢?

答案是宦官。

雖然這些宦官都是“斷了根”的,但他們也需要讀書習武,不僅為皇帝進言獻計,還要保衛皇族安全。

不過,再怎麼精密的守備,都能夠從內部瓦解。

明朝宮城保衛,主要由錦衣衛和太監組成的內操負責

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的象牙圓牌和錦衣衛木印,這是進出宮城的身份象徵,類似於清朝的“腰牌”

大明帝國的宮闈驚變

1542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的夜裡,各宮才點了燈,熟睡中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卻被五六個宮女偷襲了。

這位嘉靖皇帝,因為愛好煉製丹藥,

需要採集晨露,便派遣宮女們每日淩晨、前往御花園中采露。宮女們不堪折磨,密謀反抗。

她們先是掐住了皇帝的脖子,又拿黃綾抹布蓋住朱厚熄的臉,並按住了朱厚熄的身體和四肢,最後搓成一根麻繩,死死勒住了朱厚熜的脖子。

朱厚熜被勒得滿面青紫,動彈不得。宮女眼看就要得手,卻有一個怕事的跑去向方皇后告密。皇后連忙從坤甯宮趕了過來,刺殺行動失敗。宮女被太監拿下,

嚴刑拷打、淩遲處死。

可見,明朝宮城的守備並不嚴密。對於宦官、宮女之類的“信臣”,幾乎不加設防。

清朝入關,從上三旗遴選皇帝侍衛。上圖描繪的是乾隆南巡,侍衛們扛著旗幟從正陽門下穿過。

清朝的宿衛制度

清朝對紫禁城佈局未做改動,沿襲了明朝的思路,由皇帝親軍及普通軍隊共同守衛。

儘管宮禁制度森嚴,到了十九世紀,隨著清朝國力衰微,宮禁仍然出現了破綻。

今天,紫禁城成了故宮,安保也發生了變化。

嘉慶八年(1803年),發生過一樁“陳德案”。

陳德是個漢人,曾是內務府跟官的廚子,因為酗酒鬧事被解雇,斷了生活來源。陳德妻子癱瘓在床、兩個兒子年幼,一家人幾乎餓死。

絕望的陳德有一天做了夢,暗示其進皇宮做“大事”。

無論是宮門的封條,還是專用的銅鎖,抑或是武英殿前巡邏的武警戰士,為保護文物安全,絲毫不敢放鬆。

陳德拿定主意,要“會一會”皇上。他帶著鋼刀,先是到東安門內酒鋪喝了酒,便帶著長子混進東華門。

他們觀察了護軍的規模和分佈,趁著無人,翻牆藏到順貞門內。此時嘉慶皇帝正從圓明園返駕,乘轎進入神武門後下轎步行。

皇帝一行走到順貞門時,陳德突然從旁沖出,手持鋼刀撲向嘉慶皇帝。兩側侍衛一百多人,竟然都驚呆了,無人阻攔。

嘉慶皇帝被陳德追得轉身就跑,他一頭跑進了侍衛人群當中,陳德剛要砍下去,便被拿住。

2015年,故宮視頻監控無縫隙加密系統投入使用

陳德困獸猶鬥,刺傷侍衛,最終被俘。

陳德被淩遲處死,而他的兩個未成年的兒子,也分別被處以絞刑。

幾乎佔領紫禁城的農民起義

陳德被正法十年之後,1813年,一起清朝歷史中最大規模的行刺皇帝事件,在故宮上演。(參見前文:一箭之遙,他們就能佔領紫禁城)

“林清起義”留在隆宗門匾額上的一隻箭頭

當時,紫禁城內的清軍兵力龐大,遠遠數倍於100多人的天理教徒,卻仍與其纏鬥一整天,才把教徒徹底剿滅。

天子居所的安保,看來也不過如此。

小販隨意進出賣饅頭

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清朝宮禁守衛進一步潰散。

咸豐元年(1851年),一名在宛平縣城賣饅頭的小販王庫兒在路上撿到一塊被鸞儀衛丟失的腰牌,順手戴到腰上。

出於好奇心,王庫兒來到紫禁城前,想問問衛兵這是什麼東西。

可是門前的護軍還沒等王庫兒開口,便直接做手勢讓王庫兒進宮,王庫兒雖有猶豫,卻仍邁進了宮門。

王庫兒第一次混進宮內,沒敢走多遠,便趕緊往回走。

後來,他憑著腰牌,又來回進出幾次,便逐漸放下心來。

清末午門,廣場荒草叢生,宮牆紅漆脫落,大清帝國漸漸走進了暮色。

一日,他突發奇想,挑了兩擔饅頭進宮叫賣。王庫兒叫賣的價格是宮外的十倍,竟然也有太監來買。

於是,王庫兒就在宮中賣起了饅頭和餑餑,既賺了錢,又認識了不少人,頗為志得意滿。

咸豐二年,王庫兒的哥哥張貴林前來拜訪,王庫兒便將腰牌給了張貴林,讓張貴林也去做生意。他自己進了宮當了一名廚師。

直到咸豐三年,這對入宮 “做生意”的兄弟才被發現。

當王朝成為過去,故宮的午門敞開大門。只有擺放著的大門木頭栓,靜靜訴說那戒備森嚴的往事。

堂堂帝國宮城,一名小販竟然暢行無阻,大清朝,莫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沿襲了明朝的思路,由皇帝親軍及普通軍隊共同守衛。

儘管宮禁制度森嚴,到了十九世紀,隨著清朝國力衰微,宮禁仍然出現了破綻。

今天,紫禁城成了故宮,安保也發生了變化。

嘉慶八年(1803年),發生過一樁“陳德案”。

陳德是個漢人,曾是內務府跟官的廚子,因為酗酒鬧事被解雇,斷了生活來源。陳德妻子癱瘓在床、兩個兒子年幼,一家人幾乎餓死。

絕望的陳德有一天做了夢,暗示其進皇宮做“大事”。

無論是宮門的封條,還是專用的銅鎖,抑或是武英殿前巡邏的武警戰士,為保護文物安全,絲毫不敢放鬆。

陳德拿定主意,要“會一會”皇上。他帶著鋼刀,先是到東安門內酒鋪喝了酒,便帶著長子混進東華門。

他們觀察了護軍的規模和分佈,趁著無人,翻牆藏到順貞門內。此時嘉慶皇帝正從圓明園返駕,乘轎進入神武門後下轎步行。

皇帝一行走到順貞門時,陳德突然從旁沖出,手持鋼刀撲向嘉慶皇帝。兩側侍衛一百多人,竟然都驚呆了,無人阻攔。

嘉慶皇帝被陳德追得轉身就跑,他一頭跑進了侍衛人群當中,陳德剛要砍下去,便被拿住。

2015年,故宮視頻監控無縫隙加密系統投入使用

陳德困獸猶鬥,刺傷侍衛,最終被俘。

陳德被淩遲處死,而他的兩個未成年的兒子,也分別被處以絞刑。

幾乎佔領紫禁城的農民起義

陳德被正法十年之後,1813年,一起清朝歷史中最大規模的行刺皇帝事件,在故宮上演。(參見前文:一箭之遙,他們就能佔領紫禁城)

“林清起義”留在隆宗門匾額上的一隻箭頭

當時,紫禁城內的清軍兵力龐大,遠遠數倍於100多人的天理教徒,卻仍與其纏鬥一整天,才把教徒徹底剿滅。

天子居所的安保,看來也不過如此。

小販隨意進出賣饅頭

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清朝宮禁守衛進一步潰散。

咸豐元年(1851年),一名在宛平縣城賣饅頭的小販王庫兒在路上撿到一塊被鸞儀衛丟失的腰牌,順手戴到腰上。

出於好奇心,王庫兒來到紫禁城前,想問問衛兵這是什麼東西。

可是門前的護軍還沒等王庫兒開口,便直接做手勢讓王庫兒進宮,王庫兒雖有猶豫,卻仍邁進了宮門。

王庫兒第一次混進宮內,沒敢走多遠,便趕緊往回走。

後來,他憑著腰牌,又來回進出幾次,便逐漸放下心來。

清末午門,廣場荒草叢生,宮牆紅漆脫落,大清帝國漸漸走進了暮色。

一日,他突發奇想,挑了兩擔饅頭進宮叫賣。王庫兒叫賣的價格是宮外的十倍,竟然也有太監來買。

於是,王庫兒就在宮中賣起了饅頭和餑餑,既賺了錢,又認識了不少人,頗為志得意滿。

咸豐二年,王庫兒的哥哥張貴林前來拜訪,王庫兒便將腰牌給了張貴林,讓張貴林也去做生意。他自己進了宮當了一名廚師。

直到咸豐三年,這對入宮 “做生意”的兄弟才被發現。

當王朝成為過去,故宮的午門敞開大門。只有擺放著的大門木頭栓,靜靜訴說那戒備森嚴的往事。

堂堂帝國宮城,一名小販竟然暢行無阻,大清朝,莫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