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單車騎到了大洋彼岸 美國投資人對此的看法幾何?

美國被稱作“車輪上的國家”,這可以看作是美國公共交通設施(特別是巴士系統)不發達的表現,人們更願意駕車出行。自行車對於美國人來說更像是休閒健身的選擇。

然而根據美國國家城市交通協會的報告,

自 2010 年以來,全美共用單車的騎行總次數超過 8800 萬次,僅 2016 年全年,騎行次數便超過 2800 萬次,已經幾乎與美國鐵路系統的年搭乘次數相當。

美國主要城市的單車租賃使用時間

然而市場需求面對的是極度不靈活的運營方式和極少量的單車數量。

不靈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收費,以紐約 Citi Bike 為例,其定價有三種:一是日通卡,售價 12 美元,可以在一天 24 小時之內無限次騎行,但每次騎行時間在 30 分鐘內,每次騎行超過 30 分鐘按照每 15 分鐘加收 4 美元計算。二是三日通卡,售價為 24 美元,即在三天 72 小時內無限次騎行,但和日通卡一樣,也是每次騎行超過 30 分鐘部分按照每 15 分鐘加收 4 美元計算。第三種是年會員制,
即每月月費 14.95 美元或一次性支付年費 163 美元成為會員,將可以在一年內獲得無限次每次 45 分鐘的騎行,但每次騎行超過 45 分鐘則按照每超過 15 分鐘加收 2.5 美元。

其次,固定泊車位極大地限制了自行車作為“最後一英里”交通工具的自由性。

因而在國內飽受資本青睞的摩拜與 ofo 也表達了想要進軍海外的願望。但在近日,加州一家名為 LimeBike 的同類公司宣佈獲得了 12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由 a16z 領投,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幾乎都是華裔。

LimeBike

Jeff Jordan 作為 a16z 的代表參與了這次投資,他也在博客上表示了這次投資的出發點是為何,以下為其博客編譯。

許多行業都被“最後一英里”的問題所困擾——儘管距離不長,但要將最後一英里的兩點相連仍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比如像是光纖通信和物流運輸,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需要從一個聚集中心分發到更多分散地。這也是公共交通所面對的問題:無論是軌道交通還是巴士,它們能在乘客進行預期規劃路線之後發揮作用,但是要到達最終目的地是其力所不及的。並且自主叫車服務目前在交通流量高峰期的作用也不明顯,此外汽車仍然是被“軌道”所束縛著——也就是道路。

然而世界上的一半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最後一英里的問題也就變得愈發明顯,聯合國還預測,到 2050 年,城市人口還將增長 75%。與此同時,千禧一代的購車比例正在迅速下滑,鑒於汽車的增量造成的污染和交通堵塞問題,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人類的老朋友——自行車能否幫助解決最後一英里的問題?

早在 19 世紀,自行車就成為了一種環保、有效、便捷的交通運輸方式,但由於自行車不便於攜帶到地鐵和公交巴士上,它的用處變得愈發有限。後來自行車共用服務的出現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然而這項由政府主導的專案並不成功。泊車的地點有固定的鎖位,這極大地限制了自行車的自由度,以紐約為例,曼哈頓 25% 的地鐵站在一英里範圍內都沒有任何自行車共用服務的泊車點,而另一些有泊車點的地方也有可能是空的。

最終,這些項目既不能提供普及度,也沒能帶來便利性。

再來算一算這類專案的經濟問題:綜合去算泊車位和自行車的成本,再加上維護的費用,平均下來每輛車最高要付出 5000 美元。許多城市仍然對其進行補貼只是由於要維持運轉,這對於城市來說是一項長期的、有約束的投資,有時這個時間甚至長達五年。然後我們就看到了西雅圖市在年初放棄了這項目。

不僅是市政工程,連商業公司對於自行車租賃系統也沒有成功的經驗。資金是後者面臨的最大困難:資本需要很久才能集中投入,車輛稀缺,於是市場需求也就無法擴張。最終,早些時候進入這個市場的創業者都以失敗告終,要麼破產,要麼賤賣。但是城市擁堵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這時候在中國刮起了一陣旋風。單車共用的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投放了數以百萬計的自行車,除了單車的數量,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這些車:自己有自行車的人、能負擔起汽車的人、甚至有私人司機的人。這樣廣泛的覆蓋範圍有改變人類習慣的潛力以及城市的面貌。

那麼這種模式究竟是怎麼樣的?我們能否借鑒到美國?

LimeBike 是借鑒中國經驗的積極形象。他們的智慧租車方案與曾經市場先行者的不同之處有哪些?首先,車身配置的 GPS 和無線通訊技術,能夠實現遠端鎖車,這就讓自行車脫離了鎖位泊車,而使用者也能輕鬆在手機 app 內尋找可用車輛。

這種解決方案對於市政來說是零成本的,而資本方付出的代價相比以前也少了許多,但卻更能夠普及,也更方便。

具體到消費者,我們認為這種新的單車租賃解決方案的優勢在於:

消費者巨大的市場需求終於有一種方式可以迎合。紐約市的傳統租賃方案 Citi Bike 在全市僅僅只有 8000 輛在用——這是杯水車薪。

因為脫離了傳統泊車鎖的束縛,無論人在何處,都能找到可用的單車,運營方對於單車的分發更加靈活,甚至可以跨城。

消費方式的可負擔性。這是和汽車共用一脈相承的體驗,也就是以移動端為核心面向用戶的用好體驗。

根據平臺拓展新的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對於城市來說,新平臺的意義:

無需補助,市政支出幾乎為零。

對於城市的優化,這主要體現在兩點:對服務不完備地區的改造,以及在特殊事件發生時的應變能力。

對於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補充。

車輛的共用、單車租賃的規模擴大,這些公共交通系統的補充對於緩解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的意義不言而喻。我在好幾家三藩市的公司都有工作,但是因為糟糕的交通情況已經放棄了驅車出行,因此我個人對於這些可持續發展的計畫非常激動。

【它的用處變得愈發有限。後來自行車共用服務的出現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然而這項由政府主導的專案並不成功。泊車的地點有固定的鎖位,這極大地限制了自行車的自由度,以紐約為例,曼哈頓 25% 的地鐵站在一英里範圍內都沒有任何自行車共用服務的泊車點,而另一些有泊車點的地方也有可能是空的。

最終,這些項目既不能提供普及度,也沒能帶來便利性。

再來算一算這類專案的經濟問題:綜合去算泊車位和自行車的成本,再加上維護的費用,平均下來每輛車最高要付出 5000 美元。許多城市仍然對其進行補貼只是由於要維持運轉,這對於城市來說是一項長期的、有約束的投資,有時這個時間甚至長達五年。然後我們就看到了西雅圖市在年初放棄了這項目。

不僅是市政工程,連商業公司對於自行車租賃系統也沒有成功的經驗。資金是後者面臨的最大困難:資本需要很久才能集中投入,車輛稀缺,於是市場需求也就無法擴張。最終,早些時候進入這個市場的創業者都以失敗告終,要麼破產,要麼賤賣。但是城市擁堵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這時候在中國刮起了一陣旋風。單車共用的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投放了數以百萬計的自行車,除了單車的數量,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這些車:自己有自行車的人、能負擔起汽車的人、甚至有私人司機的人。這樣廣泛的覆蓋範圍有改變人類習慣的潛力以及城市的面貌。

那麼這種模式究竟是怎麼樣的?我們能否借鑒到美國?

LimeBike 是借鑒中國經驗的積極形象。他們的智慧租車方案與曾經市場先行者的不同之處有哪些?首先,車身配置的 GPS 和無線通訊技術,能夠實現遠端鎖車,這就讓自行車脫離了鎖位泊車,而使用者也能輕鬆在手機 app 內尋找可用車輛。

這種解決方案對於市政來說是零成本的,而資本方付出的代價相比以前也少了許多,但卻更能夠普及,也更方便。

具體到消費者,我們認為這種新的單車租賃解決方案的優勢在於:

消費者巨大的市場需求終於有一種方式可以迎合。紐約市的傳統租賃方案 Citi Bike 在全市僅僅只有 8000 輛在用——這是杯水車薪。

因為脫離了傳統泊車鎖的束縛,無論人在何處,都能找到可用的單車,運營方對於單車的分發更加靈活,甚至可以跨城。

消費方式的可負擔性。這是和汽車共用一脈相承的體驗,也就是以移動端為核心面向用戶的用好體驗。

根據平臺拓展新的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對於城市來說,新平臺的意義:

無需補助,市政支出幾乎為零。

對於城市的優化,這主要體現在兩點:對服務不完備地區的改造,以及在特殊事件發生時的應變能力。

對於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補充。

車輛的共用、單車租賃的規模擴大,這些公共交通系統的補充對於緩解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的意義不言而喻。我在好幾家三藩市的公司都有工作,但是因為糟糕的交通情況已經放棄了驅車出行,因此我個人對於這些可持續發展的計畫非常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