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洛川面花,風情萬種的民間面塑藝術

面花也叫面塑,是一種食品,一種習俗,一種藝術,普遍流行於我國以麵食為主流食品的廣大北方地區。

在不同地域,面花具有不同的稱謂,有的地方叫“糕花”,有的地方叫“面羊”,也有的叫“花饃”,還有些地方叫“捏面人”等等。

面花是農耕文化中祭祀文化的產物,據民俗專家考證,面花藝術源於漢代。宋代《東京夢華錄》就詳細記載了當時東京汴梁製作、銷售各種面花的歷史掌故和民間習俗。

明代《宛署雜記》說,南陽一帶農村,每年的農曆正月,為了祈禱來年豐收,便用麵粉做成各種面食品,稱為“果食”,“花樣奇巧百端”,相互贈送,並將這些面食品掛在田間、地頭,以犒勞天地神靈。

面花製作工藝簡約而複雜,粗放而細膩,寫意並寫實,寫實並寫意,易學而難工。面花是以小麥粉與清水和成面坯,

用雙手揉,挼,搓,抻,捏,拼,做成龍、鳳、老虎、豬、羊、魚、燕子等等動物或家禽造形輪廓,用木梳傾軋動物的羽翼毛髮,用羹匙製造魚龍的鱗片,用剪刀裁剪嘴巴,再用大小不同的各色豆粒點綴眼睛,然後上籠,蒸熟,出鍋,再用色料點,塗,勾,抹,畫,插,綴,輔以多彩裝飾或構件,如此這般,一件面塑藝術作品就誕生了。此外,還有一種手法,就是在和麵時摻入色料,備好各色面坯,以色面坯造型,
這樣面花出鍋後色澤更加勻稱、自然和熨貼。面坯的軟硬、熱蒸時的火候也要掌握好分寸,恰到好處,否則,蒸出的面花會變形或者開裂,影響藝術效果。

在廣袤的大北方,長期以傳統文化為背景,以農耕文化為軸心,民間藝術品類繁多,異彩紛呈,其中面塑藝術家家知曉,

戶戶可為,普及程度最高,而且推陳出新,長盛不衰,具有廣泛而扎實的群眾基礎。但是,就面塑藝術本身來講,由於地域文化差異,各地面塑藝術風格不盡相同,堪稱百花齊放,各有千秋。就陝西來講,由於地處古老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大地原點,其風格特點帶有顯著的漢唐文化痕跡。具體來講,八百里秦川,造型大氣,豐滿淳樸,粗獷生動,誇張變態,著名的面塑之鄉有華縣、合陽、澄城等縣,
為陝西面塑藝術的集大成者,發展主流;陝南面塑做工細膩,造型靈秀,色彩瑰麗,自然恬淡,有南國風範,被譽為“中式麵包”,尤以漢中周邊縣區為良;陝北面塑注重寫意,大氣磅礴,野性誇張,色彩濃郁,以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陝北與關中結合部的洛川縣為最。

洛川縣以盛產優質蘋果而馳名黃河兩岸,飲譽大江南北,為我國著名蘋果之鄉。與此同時,洛川“取千里瞬間,收百里風俗”,文化兼收並蓄,面塑藝術既有關中的規矩、敦實、厚重,又有陝北的野性、誇張、具有張力,兼有陝南的飄逸、俊朗和靈秀,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中國面花之鄉”,人才輩出,作品先後多次參加中省市的民間美術展覽和港澳臺的民間藝術活動,湧現出韓菊香、韓改浪、楊梅英等民間面花藝術大師和許多優秀藝術作品。近年來,洛川縣通過面花大賽、清明面花藝術節、組織縣內外中小學生走進農家做面花研學旅行等活動,使面花藝術的覆蓋面、滲透程度、作品品質、知名度大為提升,形成了產業化的發展格局,一些優秀作品還走進了一線城市的超市,甚至被來華旅遊的老外帶回了歐美。

洛川面花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春節做的面花叫“供兒”,十個一盤,用來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祭祀物件不同,“供兒”造型也不同。大年三十要比比誰家面花蒸得多,造型好,色彩豔。此外,還有人家做老虎面花或者餛飩,大年初一闔家每人一份,叫“人口老虎”或“人口餛飩”。清明節前後為面花藝術最為隆重、最為盛大的節日,叫作蒸“罐兒”,分祭祀“罐兒”和人口“罐兒”兩大類別。祭祀“罐兒”也叫“子推”,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割股奉君”、“功成身退”的忠臣介子推,也是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由來,主要用來上墳,祭奠祖先。宜川縣和我的故鄉延長縣雷赤、南河溝一帶叫“子杵”,顯然有誤,不過以訛傳訛,代代沿襲,叫到現在。還有的地方更省事,乾脆就其形狀稱作“老饃”。人口“罐兒”為人食用,男人的“罐兒”要塑五穀和農具,女人要塑雞魚蓮藕桂子,男孩要塑筆墨紙硯和算盤等文具,女孩則要塑剪刀、尺子、花鳥等。端午做“面魚”,用來紀念屈子。就是用面坯做魚的造型,形體比較小,不熱蒸,而是幹鍋烙,烙熟後用一根紅線串聯起來,戴在孩子的脖頸上。意為(汨羅)江裡的魚已經烙死,不會去噬咬投江而死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除卻節日,孩子出生時,親友一般要蒸老虎(男孩)或兔子(女孩)面花,拴紅線,綁三二尺色布和幾元錢,謂之“送鎖兒”。新生兒滿一百天或周歲,舅家、姑家、姨家除了為孩子送達衣帽、老虎鞋、布老虎外,須得送老虎、羊、鹿、兔子、魚、燕子等面花,外婆家送一對環形大烙餅,謂之“曲連”,意思是祝福孩子平平安安,快快長大成人。為老人祝壽時要做碩大的壽桃面花,其上點綴紅綠色彩,充滿喜慶和吉祥如意。男婚女嫁,洞房炕頭上豎立著兩個並肩的枕頭,枕頂置兩隻紅眼睛的小白兔面花;炕上還放置餛飩形的面花,其上塑有花草、蝴蝶、蜜蜂,擱四顆核桃、六顆紅棗兒。餛飩表示婚姻圓滿,新人混沌初開。花兒蜂蝶和核桃棗兒則祝福新郎新娘花好月圓,甜甜蜜蜜,恩恩愛愛,多子多福。新娘入洞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倒枕頭,讓小白兔滾落炕頭,表示從此落地生根,與新郎百年好合,生兒育女,共度幸福人生。

洛川,洛水之川!

洛川面花,中國民間藝術瑰寶!

洛川縣以盛產優質蘋果而馳名黃河兩岸,飲譽大江南北,為我國著名蘋果之鄉。與此同時,洛川“取千里瞬間,收百里風俗”,文化兼收並蓄,面塑藝術既有關中的規矩、敦實、厚重,又有陝北的野性、誇張、具有張力,兼有陝南的飄逸、俊朗和靈秀,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中國面花之鄉”,人才輩出,作品先後多次參加中省市的民間美術展覽和港澳臺的民間藝術活動,湧現出韓菊香、韓改浪、楊梅英等民間面花藝術大師和許多優秀藝術作品。近年來,洛川縣通過面花大賽、清明面花藝術節、組織縣內外中小學生走進農家做面花研學旅行等活動,使面花藝術的覆蓋面、滲透程度、作品品質、知名度大為提升,形成了產業化的發展格局,一些優秀作品還走進了一線城市的超市,甚至被來華旅遊的老外帶回了歐美。

洛川面花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春節做的面花叫“供兒”,十個一盤,用來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祭祀物件不同,“供兒”造型也不同。大年三十要比比誰家面花蒸得多,造型好,色彩豔。此外,還有人家做老虎面花或者餛飩,大年初一闔家每人一份,叫“人口老虎”或“人口餛飩”。清明節前後為面花藝術最為隆重、最為盛大的節日,叫作蒸“罐兒”,分祭祀“罐兒”和人口“罐兒”兩大類別。祭祀“罐兒”也叫“子推”,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割股奉君”、“功成身退”的忠臣介子推,也是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由來,主要用來上墳,祭奠祖先。宜川縣和我的故鄉延長縣雷赤、南河溝一帶叫“子杵”,顯然有誤,不過以訛傳訛,代代沿襲,叫到現在。還有的地方更省事,乾脆就其形狀稱作“老饃”。人口“罐兒”為人食用,男人的“罐兒”要塑五穀和農具,女人要塑雞魚蓮藕桂子,男孩要塑筆墨紙硯和算盤等文具,女孩則要塑剪刀、尺子、花鳥等。端午做“面魚”,用來紀念屈子。就是用面坯做魚的造型,形體比較小,不熱蒸,而是幹鍋烙,烙熟後用一根紅線串聯起來,戴在孩子的脖頸上。意為(汨羅)江裡的魚已經烙死,不會去噬咬投江而死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除卻節日,孩子出生時,親友一般要蒸老虎(男孩)或兔子(女孩)面花,拴紅線,綁三二尺色布和幾元錢,謂之“送鎖兒”。新生兒滿一百天或周歲,舅家、姑家、姨家除了為孩子送達衣帽、老虎鞋、布老虎外,須得送老虎、羊、鹿、兔子、魚、燕子等面花,外婆家送一對環形大烙餅,謂之“曲連”,意思是祝福孩子平平安安,快快長大成人。為老人祝壽時要做碩大的壽桃面花,其上點綴紅綠色彩,充滿喜慶和吉祥如意。男婚女嫁,洞房炕頭上豎立著兩個並肩的枕頭,枕頂置兩隻紅眼睛的小白兔面花;炕上還放置餛飩形的面花,其上塑有花草、蝴蝶、蜜蜂,擱四顆核桃、六顆紅棗兒。餛飩表示婚姻圓滿,新人混沌初開。花兒蜂蝶和核桃棗兒則祝福新郎新娘花好月圓,甜甜蜜蜜,恩恩愛愛,多子多福。新娘入洞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倒枕頭,讓小白兔滾落炕頭,表示從此落地生根,與新郎百年好合,生兒育女,共度幸福人生。

洛川,洛水之川!

洛川面花,中國民間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