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種污染,已經流向餐桌,但被大部分人忽視

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污染物,正流向每個人的餐桌。

你知道嗎?有一種污染,已經開始反擊人類。

一項來自中國的海洋魚類調查顯示,在2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常見魚類中,90%的魚類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膠。

經過食物鏈的傳遞,這些微塑膠最終流向人類的餐桌。

那麼,什麼是微塑膠呢?簡而言之,就是直徑小於5 mm的塑膠顆粒或碎片。

比如,人們日常使用的化妝品或清潔用品中添加的微球,纖維類衣物在洗衣機的作用下脫離出的細小顆粒,殘留在環境中的塑膠經過催化分解形成的塑膠顆粒……

微塑膠因難以降解,通常在環境中存在的時間較長。目前,微塑膠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

尤其是人類居住附近的海岸及海洋。對於海洋生物而言,微塑膠猶如海洋中的“PM2.5”。

日用品也產生污染?

每天早晨起床,大部分人都要使用洗面乳、牙膏、化妝品、防曬霜、剃須膏等日用品。然而,每一次使用之後,微塑膠會隨著生活污水流入江河,並最終彙集到海洋之中。

因為,很多日用品都添加了“塑膠微珠”。塑膠微珠是微塑膠的一種,只不過其形狀是規則的圓形,

主要成分包括聚乙烯、氧化聚乙烯等。

有人會問,為什麼日用品中要添加塑膠微珠呢?原來,塑膠微珠可以起到去角質、去死皮以及按摩等效果,再加上價格低廉,因此很受青睞。

2015年初,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提案:從 2017年7月1日起,肥皂、牙膏及其他身體護理用品中禁止添加塑膠微珠。

當前,除了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歐盟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組織已禁止或在逐步減少塑膠微珠在個人護理產品中的使用,但中國還尚未出臺相關法律法規。

據統計,一支磨砂洗面乳中所含的微珠就超過30萬顆。曹亮指出,雖然日用品中的塑膠微珠不是主要污染源,但如果大部分人都在使用含有塑膠微珠的產品,其污染量也是很可觀的。

微塑膠污染有多強?

國家海洋局的調查顯示,中國37個海域的海面漂浮垃圾和海灘垃圾中,塑膠類占 77%,並且 86%—91% 來自陸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曹亮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採訪時表示,海洋環境中的微塑膠來源非常複雜,既有陸地河流、工業和生活污水、塑膠垃圾等陸源輸入,也有船舶運輸、海上鑽井平臺等海源輸入。

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一方面,微塑膠本身對海洋生物具有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微塑膠作為載體,通過表面富集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不僅對海洋生物的消化功能造成影響,還能通過食物鏈的傳遞進入更高等級的生物體內,包括人們吃的魚類。”曹亮說。

據BBC報導,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浮游生物攝入微塑膠,並揭示了微塑膠如何影響海洋生物,從而沿著食物鏈傳遞。

“當我看到這番景象的時候,我覺得有必要向公眾展示這段視頻,這可以從視覺上直觀得說明海洋塑膠污染問題的嚴重性。你可以從視頻中看到有個小塑膠纖維片在箭蟲體內形成了一個環,阻礙了進食,也阻礙了運動。”視頻拍攝者理查·柯比說道。

2014年6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報告指出,塑膠垃圾每年為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而在2015年,微塑膠污染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治汙,你行動了嗎?

微塑膠如果排放到環境中,即使歷經200年也難以降解。曹亮指出,微塑膠一旦沉澱在海底後,治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因此,人類唯一有效的治汙途徑,就是從源頭抓起。

中新社發 徐軍勇 攝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下達“限塑令”: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

然而,9年過去了,“限塑令”幾乎名存實亡。在商場購物,只需3到5毛錢,就可以隨意購買塑膠袋,有些超市甚至根本沒有準備環保袋,使得“限塑令”成為了“賣塑令”。

更為嚴重的是,有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膠包裝得到回收,而最終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很多超薄塑膠袋既沒有品質安全標識,也沒有可降解標識,若被隨意丟棄或不經處理進行填埋,長期殘留在土壤中,會對土質和水體造成極大危害。

“日常生活中大家對塑膠袋的使用已成為一種習慣,短期內完全禁用不太現實。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每個人少用一點塑膠製品,並建立塑膠垃圾分類回收的規章制度。”

曹亮指出:“我們隨手丟棄的垃圾,都可能成為謀殺海洋生命的‘兇手’,也有可能最終成為人類的晚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清潔海洋”活動發起人、組織領導者埃裡克·索爾海姆稱:“現在解決海洋塑膠污染問題已經為時太晚,我們袖手旁觀太長時間了,必須開始行動!”

在塑膠污染面前,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

作者:孫秋霞

編輯:儲倩

並揭示了微塑膠如何影響海洋生物,從而沿著食物鏈傳遞。

“當我看到這番景象的時候,我覺得有必要向公眾展示這段視頻,這可以從視覺上直觀得說明海洋塑膠污染問題的嚴重性。你可以從視頻中看到有個小塑膠纖維片在箭蟲體內形成了一個環,阻礙了進食,也阻礙了運動。”視頻拍攝者理查·柯比說道。

2014年6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報告指出,塑膠垃圾每年為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而在2015年,微塑膠污染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治汙,你行動了嗎?

微塑膠如果排放到環境中,即使歷經200年也難以降解。曹亮指出,微塑膠一旦沉澱在海底後,治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因此,人類唯一有效的治汙途徑,就是從源頭抓起。

中新社發 徐軍勇 攝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下達“限塑令”: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

然而,9年過去了,“限塑令”幾乎名存實亡。在商場購物,只需3到5毛錢,就可以隨意購買塑膠袋,有些超市甚至根本沒有準備環保袋,使得“限塑令”成為了“賣塑令”。

更為嚴重的是,有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膠包裝得到回收,而最終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很多超薄塑膠袋既沒有品質安全標識,也沒有可降解標識,若被隨意丟棄或不經處理進行填埋,長期殘留在土壤中,會對土質和水體造成極大危害。

“日常生活中大家對塑膠袋的使用已成為一種習慣,短期內完全禁用不太現實。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每個人少用一點塑膠製品,並建立塑膠垃圾分類回收的規章制度。”

曹亮指出:“我們隨手丟棄的垃圾,都可能成為謀殺海洋生命的‘兇手’,也有可能最終成為人類的晚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清潔海洋”活動發起人、組織領導者埃裡克·索爾海姆稱:“現在解決海洋塑膠污染問題已經為時太晚,我們袖手旁觀太長時間了,必須開始行動!”

在塑膠污染面前,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

作者:孫秋霞

編輯:儲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