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明在路上(三):盲道豈能成“忙”道

繼續關注系列報導“文明在路上”。盲道的用途就是給盲人引路的,由於盲人走平路可能會找不到方向,有了盲道就可以避免意外的發生。不過,記者今天走訪了一些路段發現,

盲道常常被車輛占道,這已經影響了整個城市的文明形象。

作為現代文明社會城市交通出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盲道體現著全社會對盲人這個特殊弱勢群體的呵護。記者在我市多個路段走訪後發現,盲道都建設得很不錯,很多地方的盲道都人性化地躲過了窨井蓋、電線杆等障礙物,

為盲人提供了便利。然而,記者在柏香林農貿市場門口發現,一些摩托車、電動車的駕駛員很不文明,雖然旁邊規劃有臨時停車點,但他們仍舊佔用盲道。

市民楊先生表示:“我覺得摩托車放在那裡的話,盲人走到那裡會撞到,肯定就很不文明,旁邊就有停車的其實他應該再停前面一點,大家都文明一點,不要停在盲人道上。”

隨後,記者還來到城北匯通商場附近車流量較多的南光路,

機動車佔據盲道的情況更為多見。記者在南光路上邊走邊看,發現不少機動車直接將大半個車身停在了人行道上,佔據盲道的同時將原本就不寬敞的人行道堵死,不光盲人行走艱難,健全人也很難通行。

市民雷先生表示:“剛才您從這個人行道過來好不好走,肯定不好走,這種在人行道上停車就應該制止,本來人行道就窄,

健全人都不好走,盲人就更不方便,要體諒,換位思考。”

而就在南光路與錦繡路的交叉路口,盲道被機動車長期碾壓,已出現斷裂或被磨平的情況。

盲道不僅體現著城市溫暖,更丈量著城市的文明尺度。願我們每一個市民都能從自我做起,提高公德意識,給盲人多一份體貼與關愛,少添一些人為障礙,讓盲道真正成為城市文明的橋樑和紐帶。

瀘州電視臺記者:汪恒怡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