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津濱海新區開足“馬力” 建綠色宜居生態之城

原標題:新區開足“馬力” 建綠色宜居生態之城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生態環境的日益提升,

越來越多的水鳥駐足新區。圖為新區八卦灘,上千隻遺鷗在灘塗旁覓食。記者 賈成龍 攝

“生態城選擇了向科技要效益。落戶企業必須是占地少、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目前,落戶生態城的企業有4500多家,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動漫製作等領域。去年,這些企業在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了180億元產值。”3月18日,央視新聞聯播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例,

報導了天津以科技為動力,突破資源環境的束縛,探索綠色發展新路。

生態城的綠色發展新路,其實是天津濱海新區堅持綠色發展、打造生態新區的一個縮影。近幾年,濱海新區在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能耗水準卻不斷創造新低,這背後的驅動力來源於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新區充分發揮高端製造業的強勁優勢,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

“空間佈局更加優化,載體功能顯著增強,全域覆蓋的現代交通體系、綠地系統網路和數位城管平臺全面形成,基本建成核心標誌區。到2021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超過40%,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空氣品質達成率居於全市前列。”在區第三次黨代會上,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宗國英提出今後五年新區要建設綠色宜居的生態之城的發展目標。

可以預見,

未來天津濱海新區將以更具國際品質的靚麗形象和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讓濱海市民擁有更加綠色宜居的生活方式。

“顏值”整體提升生活更加便利

空中俯瞰文化中心,氣勢恢宏,“五館一廊”輪廓初現;走進濱海文化長廊,28把巨傘撐起了線條繁複的穹頂,在金銅的色澤中美輪美奐;盈步長廊之下,仿佛置身于壯闊的殿堂,感受著人文與工業融合的美妙……文化中心是天津濱海新區標誌性建築之一,

也是新區民生實事的重要內容。核心標誌區的形象是新區對外宣傳展示的“動態名片”,文化中心僅是這張名片的一角。新區一直在加快打造核心標誌區,萬達廣場、周大福濱海中心等標誌性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加緊建設中,海河外灘改造提升項目已經啟動並初見成效。隨著這些項目的竣工投用,新區“顏值”將整體提升,“國際范兒”與日俱增。

而與此同時,天津濱海新區交通體系全面升級,配套建設持續加碼,宜居水準明顯提高。目前,于家堡高鐵站、津秦高鐵濱海站等交通樞紐已經建成使用,3條高速公路、14條主幹道路新建擴建工作已經完成,海河隧道竣工通車,新區軌道交通B1線、Z4線開工建設,Z2線正在進行前期準備,Z1線正在積極推動。未來幾年,新區交通體系的完善將更加提升百姓生活的便捷程度。

現在生活在生態城的人們,正在享受著綠色生活:不出樓門即可分類投放一般生活垃圾,太陽能成為家庭生活熱水的重要來源,500米半徑之內享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從海綿城市、社會管理再到生態指標體系,生態城已經積累了一系列成形經驗,也將為推動全國綠色發展提供借鑒和示範。如今,天津濱海新區正在積極推進重點產業、工業園區、大型企業迴圈化改造,加快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發展示範區、中心商務區APEC綠色供應鏈示範中心和開發區、華苑科技園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積極創建國家迴圈經濟示範城市。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最近三年,天津濱海新區累計完成大氣治理任務555項,治理河道133公里,建設147個清潔村居,實施139項重點節能工程,空氣異味綜合治理成效明顯。實施大綠工程和全民綠化行動,建成43個街心公園,新建提升綠化面積212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3%。連續開展“大幹150天”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城鄉環境煥然一新,精細管理更加到位。

從2016年10月天津濱海新區開展國家衛生區更名工作以來,新區以前所未有的創衛投入,合力攻堅,為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國際化創新型宜居生態新城區打下堅實基礎。而創衛開展的同時,將為全區百姓帶來更多的健康紅利。包括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超九成,居住滿3個月的適齡兒童建卡、建證率達到95%以上,每個街道辦事處範圍或3萬-10萬服務人口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全區居民衛生狀況滿意率≥90%。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這是未來天津濱海新區綠色發展的美好願景。據悉,今年新區將繼續推動“美麗濱海”建設,共安排501項重點任務。建設18個汙水處理站、污水收集管網14.1萬米,改造公廁50座;實施5000畝養殖池塘清淤;養殖用水迴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創建20個美麗社區,全面開展舊樓區管理工作,推進40個老舊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改造村莊公廁50座,新建汙水處理站18座,配套地下污水管網14.4萬米等等。同時在南北兩翼實現重點道路整治、夜景燈光提升、老舊社區改造全覆蓋。未來將繼續推進大綠工程和全民綠化行動,新建提升一批街心公園、郊野公園,加快北大港國家公園、北三河國家濕地公園、遺鷗公園建設,新建立體綠化11557延米;續建、新建和提升42項道路綠化等工程;新建、提升綠化面積共計844.4萬平方米。

天津濱海新區,宜居生態型新城區建設正開足馬力,破浪前行。

(責編:唐心怡、魏炳鋒)

正在享受著綠色生活:不出樓門即可分類投放一般生活垃圾,太陽能成為家庭生活熱水的重要來源,500米半徑之內享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從海綿城市、社會管理再到生態指標體系,生態城已經積累了一系列成形經驗,也將為推動全國綠色發展提供借鑒和示範。如今,天津濱海新區正在積極推進重點產業、工業園區、大型企業迴圈化改造,加快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發展示範區、中心商務區APEC綠色供應鏈示範中心和開發區、華苑科技園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積極創建國家迴圈經濟示範城市。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最近三年,天津濱海新區累計完成大氣治理任務555項,治理河道133公里,建設147個清潔村居,實施139項重點節能工程,空氣異味綜合治理成效明顯。實施大綠工程和全民綠化行動,建成43個街心公園,新建提升綠化面積212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3%。連續開展“大幹150天”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城鄉環境煥然一新,精細管理更加到位。

從2016年10月天津濱海新區開展國家衛生區更名工作以來,新區以前所未有的創衛投入,合力攻堅,為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國際化創新型宜居生態新城區打下堅實基礎。而創衛開展的同時,將為全區百姓帶來更多的健康紅利。包括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超九成,居住滿3個月的適齡兒童建卡、建證率達到95%以上,每個街道辦事處範圍或3萬-10萬服務人口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全區居民衛生狀況滿意率≥90%。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這是未來天津濱海新區綠色發展的美好願景。據悉,今年新區將繼續推動“美麗濱海”建設,共安排501項重點任務。建設18個汙水處理站、污水收集管網14.1萬米,改造公廁50座;實施5000畝養殖池塘清淤;養殖用水迴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創建20個美麗社區,全面開展舊樓區管理工作,推進40個老舊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改造村莊公廁50座,新建汙水處理站18座,配套地下污水管網14.4萬米等等。同時在南北兩翼實現重點道路整治、夜景燈光提升、老舊社區改造全覆蓋。未來將繼續推進大綠工程和全民綠化行動,新建提升一批街心公園、郊野公園,加快北大港國家公園、北三河國家濕地公園、遺鷗公園建設,新建立體綠化11557延米;續建、新建和提升42項道路綠化等工程;新建、提升綠化面積共計844.4萬平方米。

天津濱海新區,宜居生態型新城區建設正開足馬力,破浪前行。

(責編:唐心怡、魏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