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十大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清朝佔據第一,第二

泱泱大中華,我們擁有著5000年的歷史,自西元221年秦始皇滅六國首稱皇帝以來,中國歷史上共曆408位皇帝。若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121位君主,商朝、夏朝60位帝王也算進去,

中國皇帝應該有589位。但是這500多位皇帝只有10人在位時間是最長遠的。下面小編帶著大家看一看在歷史的長河裡他們留下的足跡。

第十位: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6年12月14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次子。因張皇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皇帝中僅次於明神宗),

年號嘉靖,與楊廷等朝臣在議父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爭論,史稱“大禮議”之爭。明世宗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後史譽之謂“中興時期”,後期崇信道教,並癡迷於煉丹,致使發生“壬寅宮變”,便不再理政。1565年方士王金等偽造《諸品仙方》、《養老新書》,制長生妙藥獻明世宗。1566年明世宗駕崩,終年60歲。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第九位:梁武帝蕭衍

蕭衍(西元464年一549年),梁武帝,南朝梁的開國皇帝,南蘭陵中都裡人(今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

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其在位頗有政績,頒佈法令、建國學、開五經館、修孔廟等,使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有發展。蕭衍統治時期,是南朝歷史上最為穩定富足的幾十年。蕭衍尊儒崇佛,立佛教為國教,大建寺廟,組織人馬舉行辯論,攻擊無神論者範縝及其神滅論思想。
蕭衍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餓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諡為武帝,廟號高祖。

第八位: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漢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

次年改元萬曆。登基初期,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歷朝新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務,在軍事上發動了“萬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此時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史稱萬曆中興。女真在東北迅速崛起,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明軍。此後,明朝國勢衰微。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朱翊鈞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他也曾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背負了千古駡名。

第七位:遼聖宗耶律隆緒

遼聖宗耶律隆緒(西元972~1031年),遼國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景宗耶律賢長子。聖宗在位50年,為遼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終年61歲,葬于永慶陵(今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巴林左旗西北部)。聖宗幼年繼位,親政前由母后蕭綽簽署澶淵之盟,使宋遼處於長期和平,38歲正式親政,

執政政策大體繼承景宗與蕭綽時期,使遼朝完成封建化,達到全盛。但聖宗始終沒有處理好皇族與後族關係的問題,為遼朝的衰落埋下伏筆。

第六位:李仁孝及李乾順

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西夏第五位皇帝。夏崇宗之子。母曹賢妃。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順去世,李仁孝即位,時年十六歲。仁宗繼位之後,尊其母曹氏為“國母”,並指定罔氏為皇后。 在位期間結好金國,以穩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視禮樂,修樂書《新律》;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並刻印佛經多種。乾祐元年(1170年),得金國之助,處死權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國的陰謀。可能因為任得敬的專權跋扈,令李仁孝對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數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西夏晚期的戰爭屢戰屢敗,國家于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因此李仁孝能專心料理國家內政。各汗國羡慕西夏之強盛,紛紛朝貢。文化臻于鼎盛,為黨項文化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李仁孝駕崩,享年七十歲,諡號聖德皇帝,廟號仁宗,葬于壽陵。

西夏崇宗李乾順,在位54年(1086-1139),西夏第四位皇帝。這哥們能上榜,主要是運氣不錯,活得實際並不算長,57周歲就死了,可是他3周歲繼位,這個比排行榜前十名的其他人都早。

第五位: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西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西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範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西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消滅)。

第四位:漢武大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西元前156年7月14日-西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劉邦的重孫、劉啟第十子。

七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間數次大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但是,漢武帝連年征戰,耗盡了國庫,導致民生凋敝,在位晚年發生農民暴動,並且在巫蠱案中冤殺無辜。西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諡號“孝武”,廟號世宗。

第三位:遼道宗耶律洪基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字涅鄰,小字查刺,遼興宗耶律宗真長子,母為仁懿皇后蕭撻裡,遼朝第八位皇帝。重熙二十四年繼帝位,改元清寧。繼位後奉興宗弟耶律重元為皇太叔,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清寧九年(1063),重元謀奪皇位,得密報。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亂,重元兵敗自殺。鹹雍二年(1066),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時遼改稱契丹)。此後耶律乙辛擅權,太康七年誅辛黨。在位四十六年,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好漢文化,多作詩賦,有《清寧集》今佚。

第二位:愛新覺羅.弘曆

愛新覺羅·弘曆 (1711年-1799年),清代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弘曆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文化建設的政策並指示編了很多有價值的書。他開博學宏詞科,招納天下人才,下令徵求書籍,弘曆漢文水準很高,能詩善畫,精於騎射。弘曆武功赫赫,在鎮壓邊疆地區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鞏固了多民族的清帝國。弘曆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廟號“清高宗”,諡“純皇帝”。

第一位: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愛新覺羅氏,名玄燁,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為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廟號“聖祖”,史稱清聖祖或康熙帝。康熙帝于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順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鼇拜,成年後先後取得了對三藩、鄭明、準噶爾的戰爭勝利,驅逐沙俄侵略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古之帝王,大多偏愛補藥,而康熙對補藥則有所戒。對補藥,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服補藥大無益。藥性宜於心者不宜於脾;宜於肺者不宜於腎。朕嘗諭人勿服補藥。藥補不如食補。夫好服補藥者,猶人之喜逢迎者。天下豈有喜逢迎而可為善乎?先年滿州內老人皆不服藥,朕也從不服藥。太皇太后,皇太后一生皆不服藥,爾等當以是為法。”這段話,雖不無偏激,但從藥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無病“好服補藥”之弊,十分中肯,而且從人生哲理加以發揮,確實難能可貴。他57歲時,頦下有幾根白須,曾有大臣晉獻滋補肝腎的烏須丸,而康熙認為乃多此一舉,笑而拒之。

葬十三陵之定陵。朱翊鈞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他也曾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背負了千古駡名。

第七位:遼聖宗耶律隆緒

遼聖宗耶律隆緒(西元972~1031年),遼國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景宗耶律賢長子。聖宗在位50年,為遼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終年61歲,葬于永慶陵(今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巴林左旗西北部)。聖宗幼年繼位,親政前由母后蕭綽簽署澶淵之盟,使宋遼處於長期和平,38歲正式親政,

執政政策大體繼承景宗與蕭綽時期,使遼朝完成封建化,達到全盛。但聖宗始終沒有處理好皇族與後族關係的問題,為遼朝的衰落埋下伏筆。

第六位:李仁孝及李乾順

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西夏第五位皇帝。夏崇宗之子。母曹賢妃。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順去世,李仁孝即位,時年十六歲。仁宗繼位之後,尊其母曹氏為“國母”,並指定罔氏為皇后。 在位期間結好金國,以穩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視禮樂,修樂書《新律》;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並刻印佛經多種。乾祐元年(1170年),得金國之助,處死權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國的陰謀。可能因為任得敬的專權跋扈,令李仁孝對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數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西夏晚期的戰爭屢戰屢敗,國家于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因此李仁孝能專心料理國家內政。各汗國羡慕西夏之強盛,紛紛朝貢。文化臻于鼎盛,為黨項文化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李仁孝駕崩,享年七十歲,諡號聖德皇帝,廟號仁宗,葬于壽陵。

西夏崇宗李乾順,在位54年(1086-1139),西夏第四位皇帝。這哥們能上榜,主要是運氣不錯,活得實際並不算長,57周歲就死了,可是他3周歲繼位,這個比排行榜前十名的其他人都早。

第五位: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西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西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範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西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消滅)。

第四位:漢武大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西元前156年7月14日-西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劉邦的重孫、劉啟第十子。

七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間數次大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但是,漢武帝連年征戰,耗盡了國庫,導致民生凋敝,在位晚年發生農民暴動,並且在巫蠱案中冤殺無辜。西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諡號“孝武”,廟號世宗。

第三位:遼道宗耶律洪基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字涅鄰,小字查刺,遼興宗耶律宗真長子,母為仁懿皇后蕭撻裡,遼朝第八位皇帝。重熙二十四年繼帝位,改元清寧。繼位後奉興宗弟耶律重元為皇太叔,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清寧九年(1063),重元謀奪皇位,得密報。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亂,重元兵敗自殺。鹹雍二年(1066),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時遼改稱契丹)。此後耶律乙辛擅權,太康七年誅辛黨。在位四十六年,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好漢文化,多作詩賦,有《清寧集》今佚。

第二位:愛新覺羅.弘曆

愛新覺羅·弘曆 (1711年-1799年),清代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弘曆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文化建設的政策並指示編了很多有價值的書。他開博學宏詞科,招納天下人才,下令徵求書籍,弘曆漢文水準很高,能詩善畫,精於騎射。弘曆武功赫赫,在鎮壓邊疆地區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鞏固了多民族的清帝國。弘曆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廟號“清高宗”,諡“純皇帝”。

第一位: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愛新覺羅氏,名玄燁,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為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廟號“聖祖”,史稱清聖祖或康熙帝。康熙帝于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順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鼇拜,成年後先後取得了對三藩、鄭明、準噶爾的戰爭勝利,驅逐沙俄侵略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古之帝王,大多偏愛補藥,而康熙對補藥則有所戒。對補藥,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服補藥大無益。藥性宜於心者不宜於脾;宜於肺者不宜於腎。朕嘗諭人勿服補藥。藥補不如食補。夫好服補藥者,猶人之喜逢迎者。天下豈有喜逢迎而可為善乎?先年滿州內老人皆不服藥,朕也從不服藥。太皇太后,皇太后一生皆不服藥,爾等當以是為法。”這段話,雖不無偏激,但從藥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無病“好服補藥”之弊,十分中肯,而且從人生哲理加以發揮,確實難能可貴。他57歲時,頦下有幾根白須,曾有大臣晉獻滋補肝腎的烏須丸,而康熙認為乃多此一舉,笑而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