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連大清天下都看不上眼的曾國藩,卻在聽了一副對聯後臉色遽變

縱論清末人物,曾國藩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是“中興將相”的帶頭大哥。既有思想,也講實踐。據說,生前曾著有十部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秘本,後來只刊行了兩部。

僅這兩部,

也足以教育天下、垂範後世。直到今天 ,人們還在如饑似渴地研讀他的《挺經》,並付諸實踐。

當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打下南京後,曾國藩差不多已拿下了半個中國,兵強馬壯。許多部下,包括他的親弟弟曾國荃,都勸他索性揮兵奪了天下。

但曾國藩並沒有動心,反而主動解甲歸田,解散湘軍子弟。足見他的胸懷與修養,有人甚至稱他為聖人。

當然,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不能承受之輕,“聖人”曾國藩也不例外。

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一次宴請賓客,席間有些喝酒做對的雅事。曾國藩知道自己的幕僚李元度最近娶了個年輕的小老婆,而且非常喜歡,甚至經常給這個小老婆洗腳,就想借此調侃一下這個屬下,於是出了一個上聯“如夫人”。

李元度當然知道曾國藩是針對他出的上聯,他臉上露出了尷尬而且生硬的笑容,於是應對了下聯“同進士”。一聽到這三個字,曾國藩臉上的笑容馬上凝固,怒氣滿臉,甩手就離開了宴席。

為什麼連大清天下都無所謂的曾大人,聽到“同進士”一詞,竟如芒刺在背,臉色遽變呢?

“同進士”,又叫“同進士出身”,是中國古代科舉方面的一個稱呼。

清代,每三年一次的殿試結束以後,都要以皇帝的名義頒佈殿試考生排名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金榜。金榜上進士的排名分三個檔次,專業的說法叫“三甲”。一甲三名為進士及第,二甲者賜進士出身,三甲者賜同進士出身。

道光十八年(1838),曾國藩第三次參加會試及第,而後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殿試,

也許是他的楷書不好,金榜上的他名列三甲第42名,在所有及第的194名考生中排在第127名,只賜了個同進士出身。

按例,三甲進士大多不能留京做官,要放外任。與其他看到自己的名字登上金榜而歡呼雀躍的考生不同,曾國藩觀榜後心情沉重,臉色陰沉。

他急匆匆地回到寓所就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回湖南老家,等待一個候補知縣之類的官職,甚至不準備參加接下來的朝考了。因為按照一般的慣例,

列三甲者的同進士是無法考入翰林院的。

這時,他得到了同鄉,禦史勞崇光的挽留和鼓勵,終於改變了想法,決心留京,一定通過參加朝考,扭轉命運。當然,他也托了一些後門,結果朝考下來,他以第一等第二名的成績考入翰林院,成為翰林院庶起士。

此後,曾國藩的京官生涯,從翰林院檢討,不到十年功夫,“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官至二品,職到部堂,證明了他當年隱忍留京決定的正確。

儘管如此,像曾大人這種雄心萬丈的人,會試名列第38名,原來是拿定主意要在殿試放手一搏,取個“狀元郎”的。沒想竟會落到三甲,只得到一個賜同進士出身。還好,他的心態總算理智。

清人《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提到,光緒朝廣東人梁於謂,殿試後,自認為憑自己的才學一定能拿個狀元,不等成績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門上榜書“候補狀元及第”。等金榜下後,只躋身三甲,被授為禮部主事。

梁大為失意,不屑做這等小官,於是請假回鄉,每次夜裡出來,車上都掛著“候補狀元”字樣的燈籠。

曾大人沒有像梁先生那樣沉淪,但殿試三甲的陰影總揮之不去,“同進士出身”始終是他心中的忌諱。

原來,大人的心事出在“金榜”上。

儘管如此,像曾大人這種雄心萬丈的人,會試名列第38名,原來是拿定主意要在殿試放手一搏,取個“狀元郎”的。沒想竟會落到三甲,只得到一個賜同進士出身。還好,他的心態總算理智。

清人《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提到,光緒朝廣東人梁於謂,殿試後,自認為憑自己的才學一定能拿個狀元,不等成績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門上榜書“候補狀元及第”。等金榜下後,只躋身三甲,被授為禮部主事。

梁大為失意,不屑做這等小官,於是請假回鄉,每次夜裡出來,車上都掛著“候補狀元”字樣的燈籠。

曾大人沒有像梁先生那樣沉淪,但殿試三甲的陰影總揮之不去,“同進士出身”始終是他心中的忌諱。

原來,大人的心事出在“金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