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生素抗藥問題只源自於濫用抗生素,你想錯了

作者 陳怡

幾十年來,國內外都認為抗生素濫用是導致抗生素抗藥問題大規模爆發的原因。然而,近年來國際上的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表明,原因絕不是以前想像的那麼單一。

由上海農科院和復旦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共同主辦的抗生素耐藥國際合作大會近日在上海召開。來自美國、英國及愛爾蘭、紐西蘭、中國等國的二十多位特邀抗生素耐藥問題專家為來自基礎科學,

食品、農業、臨床醫學、工業界等各個領域的參會人員展示了全新的抗生素耐藥全景圖及在耐藥生態學研究和成功減滅導致耐藥的主要風險因數方面的重大突破。

大量非致病菌是攜帶耐藥基因的主體

由抗生素耐藥創新研究領域的國際領軍人物、美國微生物學會食品微生物分會前主席、復旦大學特聘兼職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王華博士領導的團隊在過去十多年裡通過一系列創新研究,發現除了抗生素的使用之外,其他幾個因素在耐藥問題大規模發生方面也起了非常重要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此次會議上,王華教授彙報了相關成果。

據王華介紹,食物中含有大量已經耐藥的細菌,而且並不是過去關注的致病菌——這種致病菌數量極少;大量非致病菌,甚至是一般被認為有益的細菌,如發酵菌、益生菌等,才是攜帶耐藥基因的主體。攝入的這些抗藥細菌進一步在消化系統紮根、繁殖、擴散,再通過糞便污染環境基因庫。 所以,即使人和動物不直接吃藥,抗藥細菌也已經通過消化系統進入到體內了,

此外,抗藥基因還可以在各種細菌之間傳播。所以,必須要首先控制攝入食品中的耐藥菌問題。

瞭解了原因,解決也就成為可能。如:經過三四年時間的努力,一些含抗藥基因的發酵菌、益生菌等,包括一支在2007年之前大量添加於幾乎所有優酪乳中的雙歧桿菌,已被歐美大公司剔除;曾經攜帶食品中最大耐藥基因庫的發酵乳製品(如乳酪,優酪乳)中的系統問題得以解決。

到2010年,一個小規模調研結果證明:美國乳酪等絕大多數產品中的抗藥基因庫已大幅下降至監測基點。

口服抗生素也是導致抗生素抗藥問題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極其重要的發現是:全世界廣泛使用的口服抗生素其實也是導致抗生素抗藥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口服抗生素直接對腸道菌群造成不必要的影響,不僅導致耐藥細菌大量增殖,而且干擾腸道菌群多樣性,

進而導致肥胖等一系列其他疾病的產生。通過動物模型,王華教授的實驗室已經證實:把一種抗生素(氨苄青黴素)從口服改為注射,就可以把相應腸道耐藥基因庫減少10萬倍以上,直至幾乎檢測不到。美國微生物學會已多次就這些重大科學突破舉辦新聞發佈會。簡單地減少,限制抗生素在人、畜中的使用不僅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還會導致一系列副作用,包括其他更嚴重問題的發生。這些革命性的成果已經徹底改變了近年來歐美在益生菌使用上安全性檢測的標準,並將對抗生素使用及控制耐藥問題的策略造成深遠影響。

來自美國農業部農業科學院東部研究中心的Steven Lehotay 博士主導美國農業部食用動物產品中藥物殘留標準檢測方法的建立。他解釋說,由於食用動物產品中抗生素藥物殘留量一般來說遠低於治療用藥物劑量,因此藥殘本身並不構成一個食品安全重大危險因數。在動物養殖中抗生素大量使用的危害一是導致大量的耐藥細菌,二是污染環境。

其他中外科學家還分別介紹了用創新手段有效減滅乳品、糞便及動物腸道中耐藥菌的成功事例,以及有關食品、動物、臨床及環境中耐藥菌的分佈狀況,水準基因轉移的機制及在耐藥生態學中扮演的角色。

上海農科院院長蔡友銘博士表示,在農業領域,養殖業抗生素的使用缺乏規範和監管,種植業動物糞便肥料的利用是否存在潛在風險、加工業細菌的二次污染對耐藥性遷移的影響等系列問題都亟需學者們共同探討、研究、解決,研究成果、經驗的交流尤為必要。

這些革命性的成果已經徹底改變了近年來歐美在益生菌使用上安全性檢測的標準,並將對抗生素使用及控制耐藥問題的策略造成深遠影響。

來自美國農業部農業科學院東部研究中心的Steven Lehotay 博士主導美國農業部食用動物產品中藥物殘留標準檢測方法的建立。他解釋說,由於食用動物產品中抗生素藥物殘留量一般來說遠低於治療用藥物劑量,因此藥殘本身並不構成一個食品安全重大危險因數。在動物養殖中抗生素大量使用的危害一是導致大量的耐藥細菌,二是污染環境。

其他中外科學家還分別介紹了用創新手段有效減滅乳品、糞便及動物腸道中耐藥菌的成功事例,以及有關食品、動物、臨床及環境中耐藥菌的分佈狀況,水準基因轉移的機制及在耐藥生態學中扮演的角色。

上海農科院院長蔡友銘博士表示,在農業領域,養殖業抗生素的使用缺乏規範和監管,種植業動物糞便肥料的利用是否存在潛在風險、加工業細菌的二次污染對耐藥性遷移的影響等系列問題都亟需學者們共同探討、研究、解決,研究成果、經驗的交流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