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蕪湖:神秘的歷史傳說,獨特的“三絕”奇景,招攬八方遊客來銅山觀賞

蕪湖半城山半城水實在名不虛傳,家鄉山清水秀,

有許多山川景點可供遊玩。朋友,如果,你看慣了高山峻嶺,懸崖峭壁……再換一種口味,親臨位於繁昌縣城東北部的銅山走一走,你會感覺別有一番趣味在心頭。銅山雖然並不高峻,但卻有三道獨特的奇景為世人稱道。一是銅山寺,二是白果樹,三是湧珠泉。

銅山地處新淮鄉境內,距縣城20千米,占地面積3平方千米左右。唐太宗大歷年間(766——779),陝西僧人信行禪師雲遊四方來到銅山,他見銅山濃蔭蔽日,怪石嶙峋,溪水潺潺十分鍾愛,於是在山中隱居下來。自唐憲宗元和四年(809)銅山一帶,久旱無雨,田地都乾裂得張開大口,老百姓飲水都十分困難。信行禪師出山求雨,適巧烏雲密佈,大雨如注,旱情得到緩解。吏民感激涕零,縣令姚公率百姓在銅山建造寺廟,

供奉天神,寺廟也因銅山得名“銅山寺”。

銅山寺建寺以來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曾屢廢屢興。新中國成立之初,尚有三進寺廟,氣勢恢宏,巍峨壯觀。1958年“大躍進”時期,廟宇破壞嚴重,20世紀80年代後期,又重建銅山寺,晨鐘暮鼓,香客如雲。

千年銀杏樹

銅山寺東側有一株碩大無朋的銀杏樹,堪稱銅山一絕。這棵銀杏樹樹齡已逾千年,相傳為唐代一位帶發修行的老齋公所植。樹高25米,樹圍6.7米,須6人方能環抱,覆蓋面積近兩畝。傳說這棵銀杏樹和蕪湖白馬山娘娘廟的銀杏樹為姐妹樹,可惜白馬山銀杏樹在20世紀50年代遭雷擊枯死,

現在只剩下銅山寺的這棵銀杏樹,依然生機勃勃,枝繁葉茂。如今,這棵銀杏樹半腰一根大枝上長了一棵油桐樹,同樣枝繁葉茂,人稱古銀杏懷中抱子,成為銅山寺珍奇的景觀,緊依大樹邊緣,生長出6顆小銀杏樹,胸徑分別在20——60釐米,像是6個孩子緊緊圍繞在慈母身邊,植物學家稱之為“子孫樹”,每當盛夏,銀杏樹冠蓋如雲,樹影婆娑,成為遊人休息避暑的好地方。
千餘年來,年復一年,春華秋實,至今,這顆古樹每年還能結出三四千棵銀杏。

湧珠泉

銅山寺後有湧珠泉,發現于唐代,原是寺後岩壁下一處古井,依山傍林,井水澄澈見底,不時有數顆或十數顆小水珠自井底湧出水面,狀若珍珠,晶瑩剔透,粒粒可數,水味甘甜可口。泉旁羅漢石上鐫刻著“湧珠泉”三個大字,據說是乾隆皇帝御筆題寫,雖然歷經風雨侵蝕,但至今依稀可辨。此泉原無名,明代熹宗天啟元年(1621)進士胡永順任太平府推官時,來遊銅山寺,看到這口古井水湧如珠的奇景,遂起名為“湧珠泉”,並寫下《銅山寺湧珠泉記》,其中寫道:“有泉一泓,脈從地沸,歷歷如明珠 ,石蟹魚蝦,如錢如粒,繡草珍瑰相綺錯,信福地也。因創名其泉曰湧珠”。自此,泉始有名,成為銅山寺景致一絕,吸引八方遊人慕名前來留連觀賞。離銅山寺不遠處,還有仙人洞,洞若仙境,相傳是古代陳仙翁煉丹之處,故而得名。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銅山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三絕”奇景,而且流傳著許多神秘悠久的歷史故事,著實為名不經傳的銅山增添了一筆濃墨重彩。

銅山寺俯瞰圖

水味甘甜可口。泉旁羅漢石上鐫刻著“湧珠泉”三個大字,據說是乾隆皇帝御筆題寫,雖然歷經風雨侵蝕,但至今依稀可辨。此泉原無名,明代熹宗天啟元年(1621)進士胡永順任太平府推官時,來遊銅山寺,看到這口古井水湧如珠的奇景,遂起名為“湧珠泉”,並寫下《銅山寺湧珠泉記》,其中寫道:“有泉一泓,脈從地沸,歷歷如明珠 ,石蟹魚蝦,如錢如粒,繡草珍瑰相綺錯,信福地也。因創名其泉曰湧珠”。自此,泉始有名,成為銅山寺景致一絕,吸引八方遊人慕名前來留連觀賞。離銅山寺不遠處,還有仙人洞,洞若仙境,相傳是古代陳仙翁煉丹之處,故而得名。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銅山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三絕”奇景,而且流傳著許多神秘悠久的歷史故事,著實為名不經傳的銅山增添了一筆濃墨重彩。

銅山寺俯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