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人工智慧時代,人文社科學者不能只是“看熱鬧”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變遷,

包括學術界、商界和政府在內的所有領域都將步入這種智慧化的進程。同時,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也產生了新的議題和研究領域。

面對這一顛覆性的革命,與科技界的“熱鬧”不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似乎很“淡然”。目前的學科存在這樣一種邏輯:只有某個學科的學者才有權利對該學科的問題發表看法。此外,人文社科學者相對“沉寂”的一個原因是,

科技領域的發展進步日新月異,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意義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思考的範圍。但是,在這場可能決定人類未來發展的大討論中,人文社科學者的缺席,顯然不利於人工智慧的總體發展。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掌控科技發展的技術走向,但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科技對人類的複雜性影響。因此,人文社科學者和思想家們不能缺席這場討論。

科學家們的主要任務是用科技的進步來解決具體的問題,

而對於科技之外的問題,如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則相對較少去考量,而這些問題在社會層面上則往往更加重要。科學家們打開了一個個潘朵拉魔盒,但未必能去關注魔盒打開後所帶來的更多的東西——一個新的魔盒打開,往往意味著社會內部所維持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如何達到再平衡,需要人文社科學者貢獻智慧,提供技術以外的解決方案。

當前人工智慧所面臨的許多關鍵性問題,不僅是技術問題,更多是社會科學問題。譬如,之前討論的由於科技進步而導致的失業問題就具有代表性。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一個古老的問題,馬克思有過著名的“機器吃人”論斷,只不過在他那裡,機器“吃掉”的是工人,而在今天,所有人都將會面臨這種“被吃”的風險。因此,社會科學家應該研究人工智慧對未來職業產生的系統性影響,

即哪些人和哪些職業不會面臨失業的問題?人工智慧會創造出哪些新的職業需求?而且,在人工智慧時代,創新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旦工作被模式化和程式化,人工智慧就可以很快學會。與機器相比,人類的優勢主要集中在靈活、情感和創造力等方面。這些都是與創新相關的領域。對於如何創新,中國目前並無太多的經驗支撐。

人工智慧除了對人類就業產生衝擊之外,

在許多方面也將對現行的法律和規則提出挑戰。例如,目前智慧汽車上路運行面臨最大的瓶頸是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共管理規則的制定問題。由於汽車是由智慧汽車提供商來控制而不是由車主駕駛,如果出現肇事事故,那麼事故責任是由車主還是由智慧汽車提供商承擔便成為有爭議的問題。在消費者、網路提供商、汽車製造商和智慧駕駛提供商之間,會出現多個交叉的責任空白區域。因此,智慧駕駛在未來需要解決的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會面臨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領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來推動和解決,而這也就要求社會科學家對人工智慧的前沿知識有所學習和瞭解。

會出現多個交叉的責任空白區域。因此,智慧駕駛在未來需要解決的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會面臨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領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來推動和解決,而這也就要求社會科學家對人工智慧的前沿知識有所學習和瞭解。